中国龙文化,上下数千年,源远而流长。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产生之初,只会追逐自然生长的蔬果等食物。 之后,随着组织和协作的能力逐渐加强,人类于是开始狩猎。进入狩猎时代,可以说“龙”的产生温床也就想成了。狩猎活动经验的积累,让人们对动物认知夹杂着幻想,人类文化此时也进入了“万物有灵”的时代——龙就是这个时代的思想意识的展现。动物们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可以无足而行,可以蛰伏而届等等的奇异能力,让人们开始崇拜与向往。 据说炎黄时期就以龙为图腾,龙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龙数千年来,有这样一个大概的演变过程: 最早的龙是新石器时代简单质朴的“原龙”,中经夏商周时期神秘抽象的“夔龙”、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际粗犷雄健的“飞龙”、魏晋隋唐刚柔并存的“行龙”、宋元明清复杂华丽的“黄龙”,直到当代的吉庆嘉瑞的“祥龙”。 古语有云:“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其实,龙的取材对象远远不止这9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羊、蚕、鸟类,以及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古动物化石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融合。 古代,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等。 在神话传说中,龙的种类有很多: 有鳞者为蛟龙, 但这种分类并没有被严格传承,比如应龙,至晚在宋元时代的山海经图中,已是“有翼”之外,即“有鳞”又“有角”了: 中国龙文化里,还有“龙生九子”的说法,这也是比较重要的“龙之体系”。“九子”被后人总结如下: 1.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 龙也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因而现在人们多称“龙的子孙”、“龙的传人”。龙文化随之也将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 龙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标志,寄托着国人的情感,弘扬龙的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它应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它需要各个方面的群策群力,共同关注。为此,慧德女人主办的“巾帼好女人”赛事亦是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