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用现代话来说脾就好比我们身体内部的“后勤大管家”。 在生活中脾脏的健康往往会被人所忽视,总认为它只是胃的一个“小帮手”,并没有太实质的用处。其实你要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无论是从中医学上讲还是从现代医学来说,脾在体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可以说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个脏器。而且当脾受损或变得虚弱时,人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表现,甚至会引起一些脏腑的功能发生异常。 脾虚则会出现4种不好的表现 第一种表现:脾虚则全身乏力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也就是说肌肉的营养是从脾的运化吸收而来的。 当脾虚弱的时候,人往往会总是感觉肢体乏力,做点事情就累出汗来,而且气喘吁吁,眼睛总好像睁不开有睡意,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下肢浮肿,日渐消瘦的表现。另外脾虚还会生湿,会使肚子变得肥胖。 第二种表现:脾虚则血液循环不畅 中医认为脾统血,也就是说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不只是要依赖心脏的推动,肝脏的调节,还要脾来统摄,控制使血液在血管内循环而不外溢。 当脾虚时,血液会循环不畅,而且往往会出现一些慢性出血症状如出现月经过多、时常便血、皮肤紫癜等表现。 第三种表现:脾虚则气血不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也就是说脾可以把吃进食物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以及水液输送到其它的脏器。 当脾虚时,各器官将无法及时得到营养,气血将生化无源。人往往会出现体质虚弱、面色萎黄、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唇甲色淡、女性月经量少、舌淡脉弱等气血不足的表现。 第四种表现:脾虚则会脾胃不和 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也就是说脾可以把食物中的精华送达到全身,胃可以把其余的下降到肠道,二者一升一降,互为表里。 当脾虚时,则会导致脾胃不和,人往往会出现不爱吃东西,时常腹胀、腹泻,甚至导致胃脏下垂、脱肛的表现。 要想脾好,最好少做“3事” 1.三餐无规律 大家都知道三餐不规律的进食会伤胃,也易引起一些胃部慢性疾病的发生。 而且中医认为一旦胃受到伤害,则食物就不会被很好的消化,从而会影响到脾主运化的功能,时间久了就会引起脾虚。 2.吃得过饱 每餐吃得过饱,就会加重胃的负担,降低胃的消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使其食物在胃中形成的“食糜”变得更加粗糙。从而加重脾消化、运化水谷精微的负担,时间久了会使脾变得虚弱。 3.常被雨淋 初春雨水较多,如果常被雨淋会使湿气上身。中医认为湿为阴邪。而且脾脏喜燥恶湿,经常被雨淋会使脾脏受损,则会导致脾气运化不畅,使得脾胃的消化能力下降,而影响健康。 初春吃3食有益补脾 1.山药 中医认为山药不寒不热,比较温和,具有益肾气、健脾胃的作用。尤其适合脾胃不好的老年人食用。 现代医学认为山药中含有维生素B、多酚氧化酶以及淀粉酶,具有帮助脾胃消化的作用,常食有利强健脾胃。 2.香椿 中医认为香椿味道芳香,可起到清热解毒、醒脾、开胃的作用。 现代营养学认为香椿是初春时节补脾开胃的佳品。因为香椿中含有有利于脾胃的香椿素等物质,可增加食欲、助脾健胃。 ![]() 3.赤小豆 中医认为赤小豆具有除湿、健脾胃的作用。尤其适合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者煮粥食用。 现代营养学认为赤小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可增进食欲,维护消化功能,有利于脾胃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