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嘉诚: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雪域高原江 2019-03-28

今年3月,华人商界的传奇人物、连续20年蝉联香港首富的李嘉诚,宣布退休了。这位90岁的老人,年少时家道中落、独自谋生,20岁以后逐步开始自己的事业,最终凭借一番努力登顶香港首富的宝座。

在70多年的商业生涯中,

李嘉诚的事业足迹遍及香港、内陆以及欧洲,

历经多轮投资周期,

对于人生、事业以及时局洞若观火。

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但没有一年亏损;

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

15年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始终稳居这一宝座。

这就是李嘉诚。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成为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90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熟悉李嘉诚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他总是时刻在内心创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一个被广为传播的事实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而在这之前,李嘉诚已经准确预见,并早已做好了准备,等到危机来临时,集团不但安然无恙,还从中获得了扩张的机会。

作为一个商人,李嘉诚对数字尤其敏感。

从20岁起,李嘉诚便热衷于阅读其他公司的年报。除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他公司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他自称可以对集团内任何一间公司近年发展的数据,准确地说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记,是因为我投入。”

每天早晨,李嘉诚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这份新闻列表并非摘要,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新闻标题,多来自《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全球知名媒体。李嘉诚会先浏览,然后选择其中想看的文章,让人翻译出来细读。

李嘉诚的这个习惯坚持了十余年,并因此而专门设立了一个四人小组,负责这项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标题,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别人误导。

“他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对潮流的把握远超很多年轻人。”李嘉诚旗下公司无数,连很多下属都数不清,直接向他汇报的,就有200人左右。每个月,李嘉诚都会跟海外管理层进行会议,每年会“出外巡检”三四次。

如果李嘉诚是个停滞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外人都将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则始终将自己看着是变成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与自己相处

他几乎从不生气,见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标准的笑脸.

在生活中,李嘉诚时常表现出单纯快乐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他就变成了一个念旧好玩的老头,总是和身边的人说,这里原来是啥样的。

李嘉诚还每周为儿孙们亲任导师,自己准备课程、案例。3年来,他给孙辈们上的课,既有道德讨论,也有文化批评、世界经济。孙子、孙女年纪都很小,要演绎生动,难度很高,但他却乐此不疲。

为了告诉儿孙们风险是怎么回事,李嘉诚甚至还专门花了8000美元,去印出了四张AIG股票。他把这张股票裱起来,标注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破产的故事,并且写上“以此为鉴,可惕未来”。有趣的是,这时候他的孙儿们还不过几岁。

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

但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1996年,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被世纪大盗张子强绑架,对方单枪匹马到李嘉诚家中,开口就要20亿,他当场同意,但表示“现金只有10亿,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银行给你提取”。

李嘉诚的镇静,连张子强都很意外,问他:你为何这么冷静?

李嘉诚回答道:因为这次是我错了,我们在香港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防备都没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点多自己开车去新界,在路上,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下来,而我竟然一点防备都没有,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李嘉诚劝告张子强:你拿了这么多钱,下辈子也够花了,趁现在远走高飞,洗心革面,做个好人;如果再弄错的时候,就没有人可以再帮到你了。

有趣的是,后来张子强又打来电话,李嘉诚说,你搞什么鬼,怎么还有电话?张子强在电话中说,李先生,我自己好赌,钱输光了,你教教我,还有什么是可以保险投资的?

李嘉诚答道:

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什么,我不会了。

你只有一条大路,远走高飞,

不然,你的下场将是很可悲的。

李嘉诚的冷静令人意外。而他的冷静,与他少年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从寄人篱下的少年到推销员

1928年,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北门街面线巷的一个家庭。他的父亲李云经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李嘉诚5岁的时候,其在父亲的引导下,祭拜孔子儒学,进入观海寺小学念书。

如果当年没有日本的侵华战争,或许李嘉诚会在家乡读书识字,像他的伯父们一样出国留学或者成为广东当地的一位出色的企业家,抑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是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李嘉诚和他家人的生命轨迹彻底发生了改变。

1938年日军轰炸了潮州。为了避难,次年,刚刚读初中的李嘉诚和家人一起辗转来到香港,寄居在舅父庄静庵家里。此时,李云经从一位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变身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其中的落差与辛苦,或许当时年幼的李嘉诚能够透过父亲劳累的背影或者父母间不经意的某次交谈中感受得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港币贬值、物价飞涨,李家愈加贫困。李云经因过度劳累而染上了肺病,并且在1943年冬天病逝。随后,十几岁的李嘉诚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先是在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后来又做店员,学会了钟表装配修理技术。

或许是不甘于寄人篱下,1947年,李嘉诚离开舅父的钟表行,去做五金厂的推销员,由于成绩突出,在20岁就升任塑料花厂的总经理。

从小学徒到钟表工人再到推销员,可能恰是这些经历让李嘉诚在少年时就逐渐懂得洞察世事和人性,以至于形成后来圆融周到的性格,能够“让每个人都觉得舒服”。

一位采访过李嘉诚的记者写道:李嘉诚的心胸之大——收购和记黄埔此等之事一直秘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自己心算——是撑出来的:丧父、养家、肺病、贫穷……当一个人在自己15岁左右经历这一切挑战而没有被打垮,他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了。

一次,有记者问他:现在很多年轻人说为什么我的父亲不是李嘉诚?

李嘉诚的回答是:

以前我爸爸是小学校长,

当时校长的收入是不错的。

但日本人一轰炸,我什么都没有了,

来香港12岁就要做工。

后来我一个人要负担六个人,

分担妈妈的烦恼。

靠自己难道就不行?

孤独是他最自然的常态

虽为华人首富,但李嘉诚却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

李嘉诚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打从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记者会开始,就再也没有变过。手上的手表,也总是同一块,直到最近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款西铁城的太阳能手表,他非常喜欢,才很大方地跟售货员说:“你不用给我打折啦。”这款手表的售价是3000港币。

李嘉诚的办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笺纸,两支笔,一副放大镜,李嘉诚每周在这里工作五天半。

办公桌的对面,是黑色的沙发和茶几。没有靠垫,没有烟灰缸,也没有潮州人最喜欢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摆着一个装饰盒。

而办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24个字,凝聚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诚则将其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回忆早年的苦学生涯,李嘉诚说,“别人是自学,我是‘抢学问’,抢时间自学。一本旧《辞海》,一本老师版的教科书,自己自修。”

这是一个孤独之旅,命运剥夺他的,要靠自己抢回来。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唯一武器。

李嘉诚自律惊人,除了《三国志》与《水浒传》,他不看小说,不看“没有用”的书。捡起教科书,他时而扮演学生,时而扮演老师,摸索教学和出题的逻辑,寻找每个篇章的关键词句,模拟师生对话,自问自答。

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为弥补自己少年失学的痛和父亲因病去世的无奈,李嘉诚将基金会捐献的方向主要放在两方面:教育和医疗。

“我对赚钱的重视程度不及捐钱。”李嘉诚曾说。

1980年起,李嘉诚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

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

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

而在更早些时候,他们就已经捐献巨资。

2007年5月,

《时代》杂志公布“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

李嘉诚名列其中,与比尔·盖茨齐名。

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嘉诚做出这一决定,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金钱,也曾经对他充满诱惑。

1956年,28岁的李嘉诚已跻身百万富豪之列。那时候的李嘉诚,体会到物质享受的乐趣,西装来自裁缝名家之手,手戴百达翡丽高级腕表,开名车,甚至拥有游艇。李嘉诚也开始尝试上流社会的玩意,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香港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接来同住。

但是,就在搬进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诚彻夜难眠,第一次认真审视财富,“财富能令一个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了。”

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

可以通过帮助别人,赋予财富新的意义,

李嘉诚突然领悟到:

“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嘉诚开始不断捐献,直至1980年,已经52岁的李嘉诚,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

为弥补自己少年失学的痛和父亲因病去世的无奈,李嘉诚将基金会捐献的方向主要放在两方面:教育和医疗。

38年前,正当中国内陆推动改革开放,百废待举,海外华侨借到中国大陆投资之际,为反哺乡梓,亦纷纷投身公益,捐资办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嘉诚萌生了在家乡汕头创办大学的念头。

1981年,汕头大学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建设过程历经十年坎坷,备尝艰辛。

工地上供电不足,挑灯夜战要靠煤油灯;不通自来水,就“掘井止渴”;从市区到校区没有直达公路,泥土路面坎坷不平,除由李嘉诚基金会提供给筹委会办公室的几辆面包车外,风尘仆仆的创业人员只能靠自行车上下班,遇到趟着泥泞路段,把自行车扛在肩膀是家常便饭;整个筹委会只有两部经常断线的电话;宿舍里甚至一度要备着猎枪,对付随时都可能闯进来的野猪和野狗……

两年后,更坏的消息传来,受经济危机影响,长江实业的业绩亏损严重,外界一度传言,汕头大学即将胎死腹中。关键时刻,李嘉诚指着自己的办公大楼说:就算把它卖了,我也要把汕头大学建起来。

三年后,汕头大学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它以高质量和香港速度创造了“全国第一”。

也正是在这一年,香港度过了经济危机,李嘉诚决心继续推进汕头大学加快发展,这一年初夏,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李嘉诚,并对他爱国爱乡之举表达了感谢。

▲ 小平同志接见李嘉诚

几天后,国家教委在广东召开了工作会议,确定由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学院八所知名高校对口支援汕头大学。

身为汕大校董会的名誉主席,李嘉诚先生曾说过,“相比生意,我对汕头大学更用心”,除了连续16年如约出席汕头大学毕业典礼外,汕大有关的大小事,都在李嘉诚注视的目光下。

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汕头大学校董会制度、校长负责制度、国际交流制度、财务报表公开制度,在国内都开一时风气之先。正是这样先进的治理结构和教育理念,让这座仅有37年历史的大学,深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李嘉诚曾经探望一个罹患肿瘤的富豪朋友,这位朋友看到他非常高兴,双手拉着他要他坐在床边,后来朋友睡着了,拉着他的手也没有放开,他心里想:“这个朋友很富有,但因为肿瘤而痛楚不已。内陆贫穷的癌症病人没钱治疗,生活怎样过?”于是立即想到开展宁养服务。

至今,宁养计划已经做了十多年,在内陆以及香港已经有了42家宁养院。

李嘉诚在评价自身的人生时说,

“有一些东西不是我想要的,

也不是我主动能选择的,

这一点很重要。

这就是我的命运,我的人生。

但是我在最艰难的被动选择里,

选择了相对较好的结果,

这是我的成功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