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镜头情满长白山 著名摄影家郎琦不懈追求的艺术人生

 WAERTER 2019-03-28

著名摄影家郎琦不懈追求的艺术人生

有人这样说:最能凝聚和振奋一个民族的事情,一个是战争,一个是艺术创作。而本文的主人公就是两者兼备的人,他从解放战争的硝烟战火中走来,又在朝鲜战场上受过伤……这期间照相机就是他克敌制胜的武器。他是新中国开国大典随军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记者。时光荏苒,转业到地方后,他是吉林画报社的主要发起者,他把镜头聚焦长白山,一拍就是60多年,为此,他成为航拍长白山天池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把长白山摄影作品带向世界舞台的第一人,拥有70年摄影人生的他更可谓是中国摄影届的第一人了,他是组织国内外摄影家到长白山创作的重要推手,他90岁仍在这座大山中痴情创作,他创作的长白山作品多次在世界舞台上荣获大奖。如今,汗马功成,英雄老矣,江湖延续着他的传说。过往的荣耀,犹如一面旗帜,至今飘动在新人辈出的中国摄影界,引领着摄影爱好者们奋然前行。他,就是镜头情满长白山的中国摄影界传奇人物——郎琦。

那是一双饱经沧桑、满是褶皱、柔软但却结实有力的手,唯有右手食指指尖自然向内侧弯曲35度,像指东打西的手势……这是中国著名摄影家郎琦先生的手。这只变形的食指便是他长年在风雪中,始终保持按快门的姿势所致。

岁月留痕,他在六十多年的光阴中,用这双手一次次将相机的快门按下,将一个个光影变成永恒的瞬间。用数以万计的照片凝固了长白山的魂魄,记录下这座山的大美。

日前,记者一行在吉林省摄影家协会终身荣誉主席李立和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潘永顺的带领下,来到长春东方明珠社区郎琦先生的家中,探望了这位精神矍铄、腰板硬朗的老人。

一进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墙上的一幅幅长白山的风光照片,从大厅到卧室,郎老如数家珍的向我们介绍着。而书房里摞放着一本本分类整理好的图片册也格外夺人眼目。这些可以说是他一生的精彩。书房中,这位93岁高龄的老人一边熟练地翻开那一本本画册,一边满怀热情地向我们讲起了他的那些照片和他与那座大山的故事。

1927年,他出生在长白山脚下的安图县松江镇。青年时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部队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的战争风云。战争结束回到家乡的他进入了吉林画报社,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宣传工作中。1959年,郎琦来到长白山,奇峰、怪石、幽谷、秀水、古树、珍草,雄浑大美的长白山震撼着他,从此他便将手中的镜头对准了这座将与他结下不解之缘的大山。“作为长白山人,我有责任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认识长白山。”他激动地说。

摄影师皮特·亚当斯曾说过,“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只有脚踏实地的感知生活的细节,才能拍出高于生活的艺术精品。郎老就是用这种态度,把对长白山浓烈的情感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让他的作品深深地打动和感染着众多人。当我们问及画册中一幅名为《秋》的照片时,郎老饶有兴致地向我们讲到,这幅照片摄于1979年9月。当时他作为画报社的摄影记者,为了深入生活拍摄到带着泥土芳香的作品,于是他和安图二道白河水文站的工作人员为伴,来到长白山一起工作了几天,秋天的长白山层林尽染,在长白山海拔1800公尺的位置,是高山苔原带和林海衔接的地方,景色非常美,油绿叶子的牛皮杜鹃,红色的月季,白色的岳桦树……他走在山坡上,忘情地回头眺望时,突然发现水文站的两名工作人员正顺坡向上走来,他被眼前这片色彩斑斓中工作人员积极向上的画面所打动,于是迅速按下快门,将他们定格在这美丽的风景中……曾在吉林画报社工作的李立介绍说,“这幅作品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了新加坡第32届国际摄影展金奖,这也是咱们中国人第一次把长白山带向世界……”

李立还记忆犹新地介绍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攀登长白山是非常艰苦的。南坡、西坡都没有路,唯有北坡是砂石路。我们和郎老去长白山拍摄,每年只有6到9月可以上山,其它时间都是被雪覆盖的。冬天要徒步上去,从现在的山门处往山上爬,三十里路,我们得走五个多小时。对此我曾在日记中写道‘起大早,爬大山,黑灯瞎火走崖边,守护相机腿发软。好不容易到天边,遇到好景拍不够,一拍就是一整天。上山容易下山难,半夜才能吃早餐。’这就是共产党员郎老带领我们在长白山多年拍摄的真实写照。有时为拍摄到一张好照片,风雪中一等就是几个小时,郎老的手指就是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次又一次地按下快门中导致变形的……”

闻听至此,郎老眼中满是回忆,他说:“神奇的长白山,景色特别美妙,但是要想拍摄好长白山,必须能够吃苦。可以这么说,要顶着风雷、雨雪,起早贪黑,不怕辛苦,才能找到好的景色。特别是冬天,更需要有毅力。长白山的气候瞬息万变,一定要耐心等待。摄影不同于作家,创作人员必须要在现场克服困难,等待光线、环境的变换,才能拍摄出最美的长白山。”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一山一水,一拍就是60多年。在这人生的美好时光里,郎琦拍摄的长白山作品达上万幅,无论是山峦中的层层薄雾还是秋日下的五光十色,都演绎着郎琦对生命的感悟。郎琦说:“最能代表吉林省山水之美的是长白山,动态之美的景色首选长白山,但最能表现长白山独特之美的当属长白山天池!”

1985年,中央民委要出版15本反映少数民族的画册,郎琦作为吉林省的主编,首先想到满族发源地长白山。“以前在长白山都是地面拍摄,无法表现高山湖泊的特点,因此我就想到航拍,一定要把长白山的雄浑壮美表现出来。”经过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交申请后,终于在1985年10月16日,获批第一次航拍。“长白山的十月,雪下得很大,天池水面也没有结冰,是欣赏冬季长白山最好的时光。我和同事携带着哈苏相机满怀激动地乘坐直升机到达了天池的上空。俯瞰长白山,黑色的山脉,白色的积雪,蔚蓝的天空,瑰丽的天池,彼此映衬构成了雄伟壮丽的长白山奇观,仿佛就是一幅水墨画,山的魂、山的筋骨,历历在目。仿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在震撼着我。那时的直升机没有安全带,我们只好用绳子把自己绑紧,让别人在后面拉住。打开舱门,探出身子用镜头锁定天池,通过取景器寻找最佳角度激动地按下快门,将这摄魂夺魄之美的天池凝固定格……”

14天后,郎老第二次航拍,便得到了《云涌天池》这张惊世之作,这张航拍的照片填补了长白山风光摄影的空白,同时也赋予了长白山磅礴大气的美学境界,将长白山之美推向极致,使之成为一张永不磨灭的“吉林名片”,并荣获中华名山长白山国际摄影大赛特等奖。2005年10月,78岁高龄的郎琦无法抑制自己创作的冲动,第三次登上直升机航拍这天地神造般的天池奇观……提及当年的往事,郎琦难掩心中的兴奋,话语滔滔不绝。

无论是拍摄长白山北景区温泉瀑布处“U”形谷的《玉宇金秋》,还是长白山西景区高山花园处的《彩虹眷恋长白山》,再到神秘的南景区瞬息变换气候中的《天地欲合》……郎琦的作品都反映了长白山神山圣水的魂魄。一幅幅力作让我们感知到,在长白山飘飘洒洒的雪幔里,在大峡谷淅淅沥沥的雨帐中,到处都留下了郎琦那刚毅自信的身影。他用数万张弥足珍贵的照片,诠释了长白山的神奇壮美,述说着对这座山的眷恋情怀。

在女儿郎慧眼中,父亲是一个执着的人,她说:“由于常年在野外废寝忘食的创作,1999年他患上了胃癌,胃切除五分之四。由于术后肠粘连导致三天两头肠梗阻,无奈父亲宣布‘挂机’,并卖掉了他手中心爱的哈苏相机。后来,省里要宣传长白山,请他重新出山。于是父亲的兴致又上来了,他觉得能有机会把长白山更好地宣传出去,浑身就充满了活力,于是他又拿起了相机去创作。记得那个时候,他去长白山只拍两天,就引起肠梗阻,不得不回长春住院,病好了再去拍摄,反反复复……”

女婿申继双记忆犹新地说:“岳父天生对花粉过敏,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在长白山拍摄了半个多世纪。记得2010年冬天,那年他83岁,我们陪着他一起去了西景区拍摄,走了近五里路……2011年,我们又一起去了南景区,岳父在我们的搀扶中,兴奋地拍摄着。2016年,岳父又买了一台轻型索尼相机来到北坡拍摄。2017年91高龄的父亲,在我们的陪同下,再次前往南景区,遗憾的是当时景区处于关闭状态,这也成为了我们心中共同的遗憾。岳父说‘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到那里去’……”在郎琦的心中时刻有到长白山拍摄的欲望,他经常说:“只要能拿动相机,我就会一直拍下去。”

郎琦主持编审了十余本大型画册,出版了《中国·长白山》《中国国家自然遗产——长白山植被垂直景观、火山地貌景观》《白山市·长白山风光》《长白山——原始神秘的南麓》等。2000年,吉林省人文书库出版的《郎琦摄影集》和2006年出版的《郎琦摄影作品集——白山松水不了情》等专集,更是他60多年来关注长白山、拍摄长白山、宣传长白山的真实见证。

“郎老德懿忠勤诚,琦玉品格业绩鸿。”2016年,88岁的著名书画艺术家胡忠元为郎琦老先生亲自提笔相赠,抒发出对郎老为摄影创作奉献一生的认可与赞扬。

如今,93岁的他仍在为长白山的宣传不懈地工作。“除了长白山画册以外,我现在已经完成新作品《行摄路上70年·郎琦》。另外,为了更好地宣传长白山,我准备再次编辑长白山风光作品,再有几个月就完成了。”郎老兴奋地说到。

采访最后,郎老将他对长白山半个多世纪的深情厚意述诸笔端,郑重地写下了:长白山我家乡的山,长白山我心中的山!

临别,郎老和我们约定:这个春天他还将重返长白山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