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郑成功祠联 赵奎生 郑成功祠,又名开山王庙、延平郡王祠,在台湾台南市东。始建于清初,祠内有郑成功塑像,为台湾历史最悠久的郑成功祠。郑成功(1624-1662)字明俨,号大木,原名福松,又名森,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时称国姓爷,福建南安石井人。1662年挥师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同年5月病逝。卒谥忠节。 郑成功祠有丘逢甲题联曰: 由秀才而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以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愿今日有志者再鼓雄风。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蛰仙,别署沧海君,沧一作仓,台湾彰化人,广东嘉应籍。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工部主事。主讲台湾衡文、罗山等书院。《马关条约》后,移居广州,入同盟会。广东光复,任都督府教育司长。有《岭云海日楼诗钞》传世。 上联颂扬郑成功抗清业绩。意谓由秀才出身的郑成功被封为王,主持南明半壁江山的抗清大业,此足以为读书人增添光彩。明崇祯十一年(1638),郑成功考中南安县学廪生,为秀才。永历七年(1653)被封为延平郡王,此年又受封为潮王。首句点明了郑成功的身世。主持半壁旧江山,切郑成功据南澳、厦门为根据地抗清事。当时据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因称"半壁"。半壁,意为"半边"。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从侧面烘托郑成功的文韬武略。一个"顿"字,突出了郑成功的抗清业绩。 下联颂扬郑成功驱逐外夷的业绩。意谓郑成功挥师驱逐荷兰侵略者出台湾,从此开辟了千秋万代的新事业,希望当今有志之士再鼓反侵略斗争的雄风。外夷,指荷兰侵略者。康熙二年(1661)3月,郑成功率军渡台湾海峡,于鹿耳门登陆。次年,总攻台湾府城(今台南市),荷兰殖民头目揆一被迫投降。千秋新事业,指台湾收复后,郑成功着手建立政权,安定社会,实行军屯,推广大陆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愿今日"句,激励当世"有志者"发扬反侵略斗争传统,洋溢着爱国激情。雄风,强劲之风。此联脉络分明,一气呵成,措辞质朴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