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庙、孔府、孔林——东方圣城 斯文在兹

 文殊院士 2019-03-28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里的地学奥秘》

作者:  胡红拴/主编   刘扬正/本篇撰稿

在山东旅游,有一条经典的线路,叫做“一山一水一圣人”,山指的是东岳泰山,水指的是济南的泉水。圣人,则是全世界崇敬东方文明的人都知道的“至圣先师”孔子。这位出身有故事、一生历坎坷、智慧达崇高的老夫子,生在鲁国、周游列国、终老出生地,至今圣迹犹在、圣事犹传、圣泽犹恩于后世、后代、后人。

与孔子最密切的三处景观——孔庙、孔府、孔林,为曲阜赢得了“东方圣城”的美誉,也是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曲阜与孔子

曲阜,山东省西南部的一个县级市。面积896平方公里,人口60万。相传,“三皇五帝”中,有四位曾出生或在这片土地上工作过。周朝为鲁国首都,汉朝设鲁县,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定县名为“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在这里,曾一度改曲阜名“仙源”县。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又复名曲阜,沿用至今。其实,作为一个名词,“曲阜”二字始见于《尔雅》一书。东汉应劭解释说: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因其父母祷于尼山而生,故名。据记载,他原是宋国贵族的后裔。其六世祖孔父嘉被宋司马华督所杀,家人为避难来到鲁国。其父叔梁纥曾任陬邑大夫。有关孔子的身世,也很有传奇性。据说,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伯尼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老夫少妻,不合礼制,时人称为“野合”。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伯尼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伯尼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幼年就喜好学习礼仪,“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年时代即立下了一生从学的志向,他自称“吾十有五而治于学”,还曾经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虚心好学,曾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二十岁左右,曾作过管仓库之类的小官。三十岁以后创办私学,收徒讲学,曾被鲁大夫孟僖子称为“达者”。他以“文、行、忠、信”和“诗、书、礼、乐”为教育内容,因材施教,用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的方法教育学生,培养出了一批有才干的弟子。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且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曲阜因此成了当时的教育中心。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为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让曲阜扬名天下,曲阜因孔子流芳千年。1961年,国务院将孔庙、孔府、孔林和鲁国古城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国家向全世界宣布:曲阜对外开放,1982年曲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曲阜“三孔”被联合国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由于曲阜对东方文化的重要贡献,人们把曲阜称为“东方圣城”。

孔子与“三孔”



(一)孔庙

孔庙,位于曲阜明故城正南门以内。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缵宗就写了“万仞宫墙”4个字镶在城门上,清代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对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换上了自己写的“万仞宫墙”4个大字。这就是“万仞宫墙”的来历。

据介绍,孔庙是后人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庙宇,始建于孔子死后第2年。面积327.5亩,仿皇宫之制,分九进院落,左右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共有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54座门坊,共466间,南北长约1公里。孔庙恢宏壮丽,面积之大,历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唯一孤例。

(二)孔府

孔府即“衍圣公府”,与孔庙一墙之隔。过去是孔子嫡系后裔生活办公的场所。


“衍圣公”是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这一封号子孙相继,整整袭封了32代,历时880多年。远在这封号之前,自西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就给予孔子后代众多封赐,汉代曾封孔子后代为“奉礼君”“关内侯”,魏晋南北朝又封“宗圣候、崇圣大夫”;唐朝封“文宣公”;宋代封“衍圣公”,到民国孔子77代孔德成时,改称“奉礼官”。“衍圣公”是我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被称为“天下第一家”,在明代,不仅班列群官之上,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等。孔子的嫡系长支大多住在孔府,一直到1948年孔子77代孙孔德成离开曲阜,迁至台湾。



现在的孔府,共占地240亩,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院落。孔府大门上方高悬蓝底金字“圣府”二字。有趣的是大门两边的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富”字缺上面一“点”,寓“富不到顶”,下联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章”字一竖直通“立字”,寓“文章通天”。“与国咸休”“同天并老”,好大的气派!据说是铁嘴钢牙纪晓岚撰书的。


据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年),兵荒马乱之年,孔庙洒扫户孔末“乘时不钢,欲冒圣裔,潜通乱民”。将定居在曲阜的孔子后裔翦灭殆尽。惟孔光嗣幼子孔仁玉匿于外祖家幸免于难。孔末则通过贿赂权贵,自为曲阜令,冒充孔氏宗子。直到后唐明宗长兴愿你(930年)。“孔末乱孔”事得达于朝,明宗下诏诛孔末,授孔仁玉曲阜县主簿,主孔子祀。可见,孔子后裔的不易。

(三)孔林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当年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当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永寿三年(157年),鲁相韩敕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

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进入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2000多年来,孔林的葬埋从未间断。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