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鲜战争(十一):规模不大却意义重大的稷山之战上一篇小院讲到3000明军对56000日军的南原之战,抗倭名将杨元突围后反被自己人逮捕斩首,一代名将谢幕,感兴趣的朋友请查阅之前文章。 杨元谢幕了,谈不上悲壮,甚至比较窝囊,不管麻贵的做法正确与否,客观上明军肯定受到了震动,从此没人再敢弃城而走。 日军并不会因为杨元被杀就停下进军的脚步,继续向首都汉城挺进。这时候的战场局势是,麻贵召集分散在各地的明军前来驻守汉城一带,因为汉城是全朝的中心,朝鲜皇帝此时也在汉城。汉城有提督麻贵率领的17000多明军,不过这样,还是不够,因为日军的左右翼兵团都在向汉城挺进,总兵力高达7-8万人,汉城如果有失,则明军只能往平壤撤退,这样就回到了第一次朝鲜之役息战时的态势,之前的一切努力等于全都白费,更关键的是,大明丢不起这个脸,如果被倭军赶得如丧家之犬,叫万历的面子往哪儿搁?抗倭援朝不是成了笑话? 麻贵不这么想,他权衡局势,甚至打算放弃汉城,携朝鲜皇帝逃往平壤,等援兵到来,再做打算。武人的思想可能比较简单,不会从政治上考虑,幸好还有负责经略军务的杨镐,得到消息,立刻从平壤赶到汉城,制止了麻贵,从这个角度看,明朝以文人领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这时日军已攻占公州,公州是百济旧都,距离汉城只有150多公里。日军在公州分兵,加藤清正、太田一吉率兵进攻清州,黑田长政、毛利秀元率兵进攻天安,清州距离汉城100公里出头,天安则更近,只有六七十多公里。为了防守汉城的外围,麻贵派副将解生率领两千人先赶赴水原,抵御日军锋芒,自己与杨镐随后率军出发。 10月17日,解生所部抵达稷山,在这里,明军与日军发生了遭遇。 日军所部是由黑田直之、栗山利安率领的先锋部队,人数只有数百人。 黑田直之是黑田氏家臣,黑田八虎之一,是丰臣秀吉的军师黑田孝高的异母弟。栗山利安是黑田氏第一家老,也是黑田八虎之一,位列黑田家臣第一,两人都以勇武著称。 面对人数占优势的明军,日军需要作出决断,是撤退还是迎战,两人权衡之下,不知是什么原因给他们的自信,认为几百人的部队能击败两千明军铁骑,于是率领手下向明军发起突袭。 不过战斗开始,局势竟然似乎朝着黑田直之和栗山利安预料的方向发展,明军准备不足,加之日军铁炮射程较远,接敌之下,明军骑兵的马匹竟然不听使唤乱跑,阵势被冲乱,一时间,日军占据了战场的主动。 好运气不会永远眷顾,明军反应过来重整队形后,就轮到日军被碾压,在火炮支援下,解生率领牛伯英、杨登山、颇贵等将官身先士卒,使用骑兵发起冲锋,日军以步兵为主,一旦被骑兵接近,无异于鸡蛋挡石头,日军被杀得人头滚滚,这样发展,再过不到半小时,这支几百人的先锋部队就要被全歼。 这时,黑田直之的哥哥黑田长政率领5000人赶到接应,力战之下,终于将黑田直之救出生天,明军见日军援军抵达,也不敢再冒进,双方各自收兵。 收兵是为了来日再战,双方都向主帅请求援军,麻贵从水原派来了2000援兵,天安的毛利秀元出手更加大方,亲自率领25000人来支援黑田长政。 不过由于水原近于天安,明军又以骑兵为主,所以比日军的援兵提前抵达了战场。 黑田直之确实勇猛,在援兵还没到来的情况下,在拂晓就发动突袭,想要一举击垮明军,他没想到的是,明军的援兵这时已经抵达,这样,明军就有了4000兵力,这时,黑田长政手下有5000人,人数几乎势均力敌。同等人数下,日军在野战中几乎无法击败明军,交战之下,黑田长政大败,向清州方向逃跑。 不过明军却不能乘胜追击,因为解生得到情报,毛利秀元已经快要抵达战场,他统帅的是25000大军,比明军人数要多得多,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解生也向水原撤退,跟麻贵会合,没有防守的稷山也再次落入日军之手。 稷山之战规模虽然不大,造成的影响却很大,这是第二次朝鲜之役以来打的第一个胜仗,在日军屡屡攻城略地的锋芒下进行了反击,对明朝联军鼓舞巨大,也使得明军有信心能够守住汉城,对接下来的作战深有裨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