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有一对年轻的画家夫妻非常有名,小两口曾经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因为有着共同的专业和爱好,继续在人生这所大学携手求索,比翼丹青诗意人生,是当今画坛有名的“鸳鸯”。他们就是陈治和武欣,他们喜欢画一些年轻小夫妻的生活日常题材,近年来夫妻两人合力连续斩获全国美展的大奖,因此名震圈内。 ∆十二美展金奖 五年前的12届美展金奖作品,曾经引发美术圈热议,得奖作品正是陈治武欣夫妇的一幅工笔《儿女情长》(图一)。这幅画能得金奖,自然不是他们小两口运气好,更不是评委胡乱瞎抓一幅就能给一个金奖,毕竟这是着代表全国最高美术水准的赛事,有着一套严格的评审机制,但画画这玩意,本身就没一个公认的标准,就会造成一定的“不公平”的感觉,因此,这幅金奖作品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十一美展银奖 客观地说来,这幅画绝对是极好的,主题符合主旋律,画工精细情感到位。之所以有人认为不怎么样,主要就是觉得陈治小两口在创作上是在“对症下药”“投其所好”刻意进行的,如同针对某项标准特地定制的产品般,拿出来就符合对方的胃口。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没有依据呢?有的,原因就是在更早一届的美展上,也就是11届,陈治和武欣两口子就已经画过一幅《零点》(图二)获得过银奖了,而12届的这幅金奖无非就是顺着那个套路而来的,两幅同样都是工笔画。 ∆武欣 《零点》画的是一对年轻的小两口在家中已是午夜零点时候的生活场景,从画面上看两人似乎在冷战,男生板着脸夹着烟玩电脑,女生也没好气地在和某个闺蜜打电话诉苦,反应的就是当下社会年轻人的生活状况。而在五年之后的《儿女情长》里,似乎是在延续这对小两口的生活:他们成长了、做了爸爸妈妈,在繁忙工作之余趁着假期、带着孩子回娘家看看老父母,还是画的一对年轻小夫妻的生活。 ∆陈治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有的。如果把美展看出一个独立的个体,那可能它还真有某种胃口,你懂得他的胃口好哪一口,你入展的几率就很大,这可能就是很多人抨击的“模式化”“套路化”,也是因此而质疑陈治武欣的根源所在。但不能忽略的是,仅仅是了解美展的“胃口”是不够的,你还得有过硬的“技术”,说“技术”对于“艺术”而言可能很难听,但“画技”的确有,而且还得过硬。 ∆武欣国画 因此,纯粹以此来批评陈治和武欣的作品是不客观的,应该来说,在年轻一代的画家里面,他们夫妻两是有头脑、有功夫、有想法的新生力量,在一个大的潮流当中,他们顺应潮流的走向积极争取机会,这是无可厚非也是理所应当的,难道,就因为美展存在一些瑕疵,你就可以要求他们这样年轻又有能力的画家反潮流而行么?对于年轻人而已,可能也唯有这样“识时务”方有机会在未来展现自我。 ∆陈治武欣作品 可以想象,从《零点》到《儿女情长》,也许正是陈治和武欣这对小两口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写照,走出校门步入创业阶段,生活压力、经济压力让原本只需要谈恋爱的一对年轻人,不得不因为一些外部原因而争吵冷战,各怀心事相互赌气,但最终又会包容呵护对方共同前进;而在自己也做了爸妈之后,他们更懂得估计家中老人的感受,但仍然不得不为了生活而匆忙往返奔波……这些接地气的题材,以及夫妻两无间的配合、扎实的画功,无疑都值得给予充分的肯定。 很快十三届美展又要来了,又有多少自认将美展“胃口”研究透了的人正在摩拳擦掌呢?这是一个既讲究功夫、又讲究战略和技术的擂台,当然也许还有某些更隐晦的“技巧”存在,而这也是中国美术必经的一个时期,陈治和武欣的作品不一定代表着最好的艺术水平,但仍然值得肯定。 (文:路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