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燧取火刘贺墓中的铜鉴五问2017-10-2610:05来源:http://www.gmw.cn/光明网作者王金中自从光明网发表 拙文《汉代驯火燃具:海昏侯墓中的灯、熏、炉、灶》后,一些网友关注到海昏侯墓中的长明灯与万年香,都是采用阳燧取火的方式点燃的,由此而 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阳燧?刘贺大墓中有阳燧吗?用它能够取火吗?为什么要用阳燧取火?对此,笔者再次查阅史籍中的记载,对照海昏侯墓 出土的实物,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写成此文,以求教于各位有识者。一问:出土的铜鉴就是阳燧吗?古籍中多次记载,商周时期我国就发 明了阳燧取火。然而,秦汉以后人们却很少见到出土的阳燧实物。阳燧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东汉高诱在注释汉初由淮南王刘安(即汉武帝刘彻的叔父 )及门客共同编著的《淮南子》中,对此有非常明确的描述:“阳燧,金也。取金盂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 吹之则燃,得火。”(见《艺文类聚》卷八十)解读这段文字可知:第一,“阳燧,金也”,指阳燧是用铜或铜合金做成的,并非用黄金做成。《 考工记》中对此说的更加明确:铜锡各居其半,合金铸成凹面镜,太阳光下取火,因此又叫鉴燧。第二,“金盂”,指的是铜盂,可以盛水。后人 把“盂”解释为“杯”,未尝不可。需要注意的是,盂与镜相比,器型完全不同,凹下去的部分要深得多。第三,“无缘者”,指的是这种盂是没 有边缘的,不会因为有类似扣金、扣银之类的宽厚边缘而影响聚光。第四,“取金盂无缘者”,指的是这种“金盂无缘者”并不是专门用于阳燧取 火。拿过来用于取火时即为阳燧,不用时放在那里即为铜盂,一物多用。从这些描述中可以推测,西汉初年的阳燧,应该不是早期铜镜状的,而是 铜盂状或铜鉴状的了。还有一点必须提及,就是秦汉以后的许多史籍中,在提到阳燧的同时,也提到了阴燧。阴燧,亦称为鉴、鉴诸、方诸。郑玄 注《周礼》:“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明:“鉴,大盆也。一曰:鉴,诸也,可以取明水于月。”高诱注《淮 南子》:“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令热,月盛时以向月下,则水生,以饲盘受之,下水数滴。”北宋时期《太平御览》中说得更明白:“阳燧取 火于日,……阴燧取水于月,并以铜作镜,名曰水火之镜。”(见卷七一七引魏·高堂隆奏)综合这些说法可以断定,古代的阳燧与阴燧就是同一件 器物。“取火于日”时叫做阳燧,“取水于月”时叫做阴燧。当然,这种水火之镜的“镜”字,在这里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不是专指器物的形状为 扁、圆、平,而是指器物的表面光洁如镜,能够照出人影儿来,既便于聚光,又便于聚水。对照古籍中的这些描述,我们可以发现海昏侯墓出土的 铜鉴(注:在《惊世大发现》展出时称为“青铜盆”)(图1),与秦汉以后的阳燧和阴燧是完全吻合的。图1首先,它们是用铜或铜合金制作的 ,而且具有良好的光洁度。与海昏侯墓中同时出土的其他青铜器相比,这些素面铜鉴的光洁度是最高的。其次,它们的形状如同“盂”、“大盆” 或“大蛤”,完全具备聚光、聚水的良好条件。再次,它们没有特制的影响聚光、聚水效果的边缘。这种边缘的处理方式在汉代的青铜器中是不多 见的。最后,作为盛水的铜鉴,它们既可以聚光作阳燧用,又可以聚水作阴燧用,符合一件器物、多种用途的历史记载。郭沫若先生曾详细论述 过由鉴到镜的发展过程:“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这种水盆即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打 磨很洁净,即无水也可以鉴容。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这就告诉我们,铜鉴可以打磨得非常光亮,露出来的本色是金黄色的,达到 无水也可以鉴容的效果。这样,反射阳光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二问:阳燧取火的原理是什么?海昏侯墓出土的铜鉴既然是阳燧,那么,它能够聚 光取火吗?这就要从阳燧取火的基本原理说起。阳燧其实是一个凹面镜,当它面向太阳时,光线先直射在凹面上,再从不同角度反射出来。这种反 射光线会在凹面曲弧的作用下,从不同角度聚集到一个点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聚光。此时,这个点上的温度会在多重光线的作用下骤然升高,引燃 艾绒一类的易燃物,达到取火的目的(图2)。而海昏侯墓中的铜鉴,如同斗笠状,光洁如镜,它不仅具备充分接收阳光的凹面,而且具备反射阳光 的镜面,因此可以成为取火的阳燧(图3)。图2图3前面提到,高诱注《淮南子》时,介绍了阳燧的使用方法:“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 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燃,得火。”这段文言文译成白话是,在日高三四丈的午时,即一天中阳光最充足的时候,用阳燧对准太阳,再持干 燥的艾草悬在阳燧一寸有余的上方,一会儿就被烧焦了,吹一下便会燃烧起来,得到火焰。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将艾草悬在阳燧上方一寸有余 的地方,这里是阳光的聚焦点,产生的温度最高。由此推测,汉代的阳燧如同海昏侯墓出土的铜鉴一样,是大敞口的,好像“盂”、“大盆”、“大 蛤”,凹面不会太深。这一点与外国的火盆是不同的。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背着天神宙斯,把火种从天上偷来 带给人间。为了感谢宙斯,纪念普罗米修斯,在每届奥运会举行之前,人们都要在赫拉神庙前点燃圣火(图4)。取火用的是陶制的火盆,上面有古老的花纹,比起中国古代的阳燧,凹面要深得多。因此,聚焦点的位置应该在火盆之内,火炬就是在火盆中心点燃的。图4[责任编辑:杨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