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的紧迫感,你距离被末尾淘汰还有多远 | 社论

 air1605 2019-03-28


愉快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很多人还没玩够,突然发现又到了假期最后一天了。


还没过够舒适的假期生活,又要开始调整自己的假期节奏了。


这个假期,除了吃吃喝喝,远足聚会,发朋友圈,显然还是发生了很多事情的。


例如席卷朋友圈的范爷罚款八亿普通人要经历数千年才能赚得出来的话题,还是留给八卦频道去报道吧,我没打算说太多。


说浅了就是八卦新闻,说深了,估计文章没发出就会被和谐,没必要。


唯一可写的,大概也就是一个高度性的论调,也就是在未来房地产行业作为过去最大的税基产业在未来收紧的行业周期内,挖掘过去的潜在税基和培养未来的新兴税基之间平衡工作。


堵上高收入人群偷税漏税漏洞,无疑是一个较为有效的解法。


但今天不太想说这个问题。

1


昨天,接到一个老朋友的电话,姑且以A君称呼吧。


原本只是一个叙叙旧,聊聊近况的电话打了将近五个小时,事后也是感触良多,那么就在这里说说吧。


A君是我的小学中学高中同学,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出国念书。


大学他去了德国学习律法,我则留在荷兰的一所名校年念冷门的专业。


不过欧洲其实很小,尤其对比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来说了,虽然分处两个不同的国家,但其实也就是火车一个小时的距离,所以大学时期的周末假期,很多也是一起过的。


用时下的话说,那是打小一起活泥巴的交情。


A君今年34岁,从小到大,都属于我们生活圈子里边很多孩子们家长嘴里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学习好,成绩好,脾气好,家世好,关键,还长得好,我也是无语了,好处似乎都被他一个人占了。有空贴一张A君年轻时候的照片,阳光帅气的形象,配183的个子,绝不是现在那些奶油小生可比的。


我呢,打小就是最不听话的那种问题儿童。


有朋友戏称我和A君就是完全的两个极端,A君的上学之路都是坐在前排被老师特别关照的学习苗子。


我就属于那种一天到晚调皮捣蛋,经常站在教室角落里听课的……

和我爱折腾,回国后先进体制,后下海经商,再到现在立志定格做职业投资人的跳脱性格不同。


A君则一贯保持了他稳重踏实的性格。大学毕业后听从家里的安排,回到自己家的公司子承父业,做皮革皮具生意,这在温州当地还是很常见的,子女出国留学,回来后接力父辈子承父业。


10年A君结婚我当得伴郎,新娘子很漂亮,家世也很好,看着婚礼上的豪车云集,也曾经酸酸的和A君说,你上辈子估计好事儿做了不少,什么好事儿都让你赶上了。


A君学习也好,恋爱也好,还是事业也好,一直都是顺风顺水,没有太多波折,也没有太多意外。可能人生的一帆风顺,说的大致就是这样吧。

A君一直是小圈子里的人生赢家表率,事业有成,家庭稳定,婚后两年有了一堆龙凤胎,宝宝基因随父母,十分可爱,每次回浙江我都会专程溜达过去看看小家伙们。想来所谓人生赢家,也不外如此吧。


但是A君的顺风顺水之路,从2012年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


A君的公司主要是做皮具皮革的外贸出口生意,主要针对的是欧美线,这个领域的生意,从2011年开始,就开始日益艰难。


业内比较出名的,就是温州的江南皮革城,在2013年的时候倒闭了,年龄稍长一些的朋友应该都还有记忆,就是黄鹤和小姨子捐款出逃的事件,当时也是沸沸扬扬的传了一段时间。

长期关注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平时说的最多的,也就是大形势方面的问题,可能就是受这些事情影响较多的原因。


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都陷入维谷,做外贸生意的朋友,尤其针对欧美方向的,这几年生意难做是共知的。


A君也在这一波浪潮做艰难的维持着公司的运转。


就这样到了2014,温州的大规模债务炸雷,包括经常某某老板卷款私逃的新闻上头版还是2015才被大众所知悉,但其实问题爆发的更早,在2013-2014,在温州的企业圈子里,这些早就不是新闻。


很不幸,A君也卷入了这样的纠纷里面,大额的资金因为拆借给朋友的公司,结果他朋友的公司最终因为财务问题破产,他的朋友倒是没跑,但是公司清盘了,资产抵债了,银行的清算公司长期驻扎在他朋友的家门外,能卖的都卖了,最后房子也被银行收走了。

面对已经一无所有的朋友,A君纵使千般着急,又能够如何?


在面对债务清算的时候,银行具有最优的清算权,而结果是基本上所有的资产都被银行收走了。


A君在之后,公司经营每况愈下,发展找不到出路,大环境如此,也是无可奈何,加上大量资本的拆借变成坏债,更加为公司的运营困境雪上加霜,最终A君的公司在2015年选择解散。


万幸的是,虽然最终A君的公司最终惨淡收场,但在亲友的帮助下,还是度过了最难的一关,眼下虽然说没有之前富裕的生活,总算还是稳定下来了。


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我曾经和A君有过几次到深夜的长谈,探讨当时的经济格局,未来欧美经济格局的变化,也曾经建议A君转换方向,但一个是当时我自己也没有太过深入的研究这些,拿不出太多理论和现实的案例来说服A君。


另一个也是当时这些情况也不过是初见端倪,整体的大形势还并不十分恶劣,加之A君的性格也较为保守,最终没有选择转换企业经营的方向。


一个原本的明星企业,地方纳税大户,就这样在历史的浪潮里面成为过去。


而这样的故事,在当年的温州,不是个案。A君,也只是倒在这波浪潮里面的沧海一粟。


事情过去这么久了,我也经常会在闲暇的时候想,假如A君当时选择与时俱进,及时改变公司运营的策略,积极求变,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但生活往往没有那么多假如,那么多早知道。

2


而另一外例子,是我们身边的另一个朋友,这哥们一直是我们朋友圈子里面的一朵奇葩。


是比我们早一届的学长,学的工商管理,头发永远看上去像是多少天没洗的,一起吃饭永远是不买单的,每到了月底永远是靠着我们的接济才能吃上饭的。


一起上了八年学,直到快大学毕业的时候,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他家竟然是我们当地服装行业的巨富,2006年家产数亿,这可不是房价飞涨后通胀率居高不下的今天,没概念的朋友可以对比下。


我们了解到真相的时候也觉得诧异,就这么个邋里邋遢从来只知道蹭饭,月底就到处借钱吃饭的货色原来是我们这群同学里面最有钱的~

作为家中独子,他在毕业后没有像我们一样回国,而是留在了欧洲,费了很多周折才留下,他的工作是送披萨,一个月收入大概是1500欧元,如果计算小费的话可能会有1800-2000欧元左右,按照当时的汇率,也就是两万人民币左右的收入。可能有人会觉得很多,但是在当地生活,其实也就是很普通的收入。


我们回国后,他父亲专门来找我们这帮当地的同学好几次,让我们劝劝他,让他回来继承家里的事业,我们也劝过,但他怎么都不肯回来,说是喜欢那边的自由。


直到他父亲在2009年身体状况持续恶化,公司运营也出现问题之后,他才回到国内接管家里的公司,挑起了家族的担子。


我和A君谈经济形势的时候,他也在场。


事后他问过我,当前全球经济形势都是这个样子,所有的企业都在承压,怎么才可以寻找出一条出路去博取生存和壮大的机会?


这个问题,很广泛,以我当时的阅历和认知,很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


我和他说,继续这么走下去,未来显然不容乐观,但无非就是穷则变,变则通,当继续走下去前景难以明朗的时候,改变,寻找其他的出路,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不知道他理解到了什么。


但不久后他出售了公司,改行做了对外贸易建材的生意,走中东和非洲。


当时不论是他父母,还是我们这群同学,在知道他这个决定的时候,都不是很理解,以为是他的二杆子脾气又犯了。


前两年同学聚会的时候看到他,了解到他的近况,在这几年全球经济都不太景气,国内企业生存环境日益艰难的大环境里,他所经营的公司蒸蒸日上,甚至超过了他父亲执掌的巅峰期。


酒过三巡之后,我和A君问他,当时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作出这样的决定,毕竟这需要的是,不仅仅是魄力,更需要勇气。


他说:当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证明不变的错误性,那么不管改变意味着什么,都必须要去改变,当年看到周边所有的企业都处在持续走下坡的环境里艰难度日,那么改变即便面临再大的不确定,又能坏到哪去?


我听完了更加好奇,忍不住调侃他,上学的时候你有点时间都用来打游戏了,白天在教室里睡觉混学分,晚上通宵打游戏,你是怎么从一个陌生的领域站稳脚跟走到现在的?别跟我说靠的是运气。


他说晚点你们去我家喝茶吧。


饭后我们一行人驱车去了他家,他家很大,也很富丽堂皇,不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书房,整整齐齐的五排大书架,还有地板上和书桌上都堆满了书。像是进了图书馆一样。


他指着一堆堆的书说,这些就是这几年我看过的书。


我们都忍不住想笑,这还是那个说看书比催眠都管用的学长么?


他应该也是看懂了我们的意思,自己也觉得有些好笑,跟我们说,其实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一开始转型到建材行业的时候,到处碰壁,处处吃亏,前两年几乎是咬着牙硬挺下来的。


也高薪请过专家来做指导,但效用不大。


每天睁眼就是几百张等着发工资的嘴,困难的时候也想过放弃。


但每次想放弃的时候都在想,既然选了这条路,没办法,只能逼着自己去学。


当没有人可以帮你的时候,自己再不行,也得顶着上,总不能坐以待毙吧?


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自己跟进货源,物流,再到市场,从生产到出关一条线,不懂的就请教员工,员工不懂就问行业内的前辈,连行业内前辈都解答不了的问题,就翻书,去查,去论证,几乎把这个行业每一个岗位的具体只能都经历了一遍,相关知识也都完整的补充了一遍。


初始阶段,几乎每一个订单都和员工一起跑,一起跟进,每一趟物流,都亲身参与其中,其中的辛苦和付出,可见一斑。


他说的轻描淡写,我们听的人感慨良多,成功或许是偶然,但显然,也是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又有几个人想到那些成功的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在我看来,那些一边羡慕眼红别人功成名就的同时,一边又在强调小资生活,生活格调的人。


不甘于平淡却不愿付出的人,除了少数投了一个好胎,天生占据优势的一小撮人之外的人,或许更多的,也就是一直这么酸下去了,然并卵。


我去看了下他的书架,从经济,到政治,再到行业研究,再到全球经济报告座谈会的资料,近些年的很多资料都能在这里找到。


有点汗颜,很多资料我专门研究经济政治的好多都没有他的收藏全,随手翻了几本,里面都有他自己做的笔录,夹了很多字条,写着他自己的理解。


甚至很多我还从他的笔记里面看到了他自己写的一些总结和预判,从当时来说还是很远的一些事情,在我起笔写今天这篇文章的时候好些都应验了。


晚上回家的时候,我和A君一道走的,我对A君说,如果当年,你我如果经历了学长这种困境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坚持得下来?


气氛很凝固,相对无言,良久,各叹一口气,没有答案,也或答案有了,但谁也没说。



两个同样做企业的人,起点相似,过程和选择不同,结局迥异。


3


再比如说我在北京工作生活时所结识的一些朋友,普通的出身,普通的工作,但不一样的结局。


之前在私募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两个前后脚进公司的新人。


出身差不多,履历也差不多,不是什么名牌高校毕业,就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


大家都是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都不甘于平淡。


分别用我,b君和c君来命名吧。


几年后,我选择离职。


离职前请带领我们的导师吃饭,导师说过,我和b君都是他带过的少数几个天赋型选手,悟性很高,资质很强,接受能力很强。


C君则相对较为平庸。


但导师同时也说过,三者之间,最看好c君,我当时不以为然,很多时候我还是很自负的。


很多年过去了,我成了职业投资人,B君曾经风光无限,但后来投资失败,现在还在一家私募打工。


而c君,混的比我们都好,自己成了私募老板。


聚会的时候,我问及导师,为何当年一语成谶,又是如何看清c的潜力。


前辈对我说,当年一起进公司的三个人,我,B君,和C君。


我和B君虽然都比较有天赋,但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很跳脱,沉不下心。而C君,虽然在天赋上比我们要差一些,但他更有恒心,也比我们有韧性。


很多东西,虽然我和B君往往说一下就透了,C君则需要反复思考。但工作之余,C君是向前辈请教最多的员工。


我和B君,C君通常是最后几个离开公司的,公司下班之后的制度很宽松,我和B君经常是下班后就开始打游戏到很晚才回家,要不就是聊着公司里的琐事,例如哪个女同事长得漂亮,身材好不好之类的八卦,总之下班之后我和B君基本上很少干什么自我增值的事儿了,几年下来,除了一款著名游戏的段位升的很高了,似乎工作之余的自我提升极少。


C君则利用下班之余的时间研究过往案例,看不懂就去问导师。


这很多事情,导师都看在眼里,导师说我和B君或许是他带过最优天赋的学生,C君却是最有恒心,最勤奋努力的一个。


所以才有了我离职时候的那一番话。


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慢慢消化导师说过的这些事情,才有了之后的改变,天幸,或许意识到这些还不算太晚。


上面几个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出身,家世,学历,甚至天赋,都只能决定起点,而无关终点和高度。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潮起潮落,亿万富翁一遭一贫如洗,平凡人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业,从来就是不是什么新闻。一切只关乎每个人的付出多少,也是更古不变的真理。


近几年的经济大形势,就是紧张。


企业生存压力大,大环境如此。


通胀率持续攀升,例如房价,医疗,保险,子女教育,还有延伸的物价上涨等问题。


自从开了微博和公众号以后,有很多的朋友跟我说,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生活的压力压得神经几近崩溃。


也有做企业的朋友说,经营越来越难,收益边际越来越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用人成本越来越高,该如何去寻求破解的办法。


很多时候我的回答都是,当你明白了这一切之后,你做了什么?


就像有朋友曾经问过我一样,为何自己的投资之路走的如此坎坷,从投资之始到现在近十年,陆续投入近千万,而现在十不存一,学人家买房保值,又赶上政策变化,没赶上房价暴涨的那一波,还套牢在手上无法变现。


而我去他朋友圈看了下,不是吃喝玩乐,就是各种鸡汤文之类东西。


不是说精神鸡汤无用,精神粮食还是很必要的,但更多时候,不是知道就够了,而是需要切切实实的努力去复出,实践,提升才有实质的作用,很多事情不是说你知道就行了,而是要去做。


否则,所谓的鸡汤,不再是精神食粮,而是让你学会接受现状的精神鸦片。


这两年,有一句话在社交平台很流行——有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这句话,我相信很多人听过,也很多人转发到朋友圈了但是我想真正理解,并付诸实践的人还是很少,更多的人,只是转发到朋友圈就完了,博一笑?博点赞,之后该干嘛干嘛。也可能转发完之后就该吃吃该喝喝去了,用不了多久,也许就不记得这么回事儿了。


在我看来,真正可怕的事情,是你明知道有那么多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人,你却不知道奋起直追。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将处在历史的变革周期,经济的变革周期,未来的房价,消费,医疗,教育,结婚,生育,这些关乎普罗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将成为压在所有人肩上的重担。


可以说,未来不管是对企业还是个人来说,都将面临时代的选择和淘汰。


除了少数幸运儿来说,大多数人都将接受时代的洗礼。


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可以看到,我们当前所处的阶段,就是曾经的欧美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阶段。


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尤其必然性,欧美的发达国家,在高速发展阶段之后,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


而相对于上流社会的风光无限,底层的艰难和挣扎,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那么现在的70后,80后,90后,在未来接受的考验将有多大,也许大多数人并没有直观的概念。


但我可以说的是,未来的淘汰率,会极其高,跟不上时代和发展步伐的人,将会被残酷的淘汰。


更加残酷的是,虽然说天道酬勤,但很多时候,勤奋,也只是一张通往成功的门票,并不能保证你成功。


但那么多努力的人,其实要的,就是这个可能成功的概率,并为之奋斗终生。


那么相比起那些除了抱怨,每日工作只是为了薪酬,而并无提升的人来说,差距,就不是一点半点。


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相对价值都在持续下降,所以如果不能在这期间为自己持续增值,充电,那么等待你的是什么样的结局和未来,可想而知。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或许一开始并不这么大,但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态度上一点点的拉大,最终变成不可逾越的鸿沟。


如果你能够接受这一切,并甘之如饴,或许这也是一个选择。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甘如此的,至少心态上是不甘的。


所以,在未来时代的大浪淘沙里,决定你是否被淘汰,不取决于你对于当前多么的不满,多么的不甘现状,多少的吐槽,与这些,都没有关系。


唯一有关系的,是你愿意为了不被淘汰,用多少时间,精力,去提升自己,跑在时代和人群的先列。


这一点,无论是工作,生活,投资,都是如此。


我为自己的定位,是跑赢大多数人,我也愿意为此努力和奋斗,因为我明白没有任何的成功是不通过努力而通过幸运得来的,至少概率极低,从小就知道这世上不劳而获的事情不是没有,而是太少这个道理。


我的定位清晰而明确,也知道该如何去做,努力为之奋斗。


那么很可能对于现状并不满的你,又是如何选择的?


时代不会改变自身去适应你,所以只能通过自身的改变你去适应这个末尾淘汰制的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