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 | 华美村小记

 风吟楼 2019-03-28

◆ 华美村小记

  作者:彭妙艳

华美村是地都镇东北角,与潮州市庵埠镇接境的一个古村。

明代中期以前,内外桑浦山之间的这片土地,为揭阳县地美都、龙溪都的地域,后来龙溪都割入海阳县即今之潮安,易称庵埠,华美就成了地都也是揭阳,在桑浦地区与潮州交界的前沿。村边有溪,由东山湖东侧山地发源,流经地都军民、溪明和本村境,然后入于庵埠地,应该就是古代所称的龙溪了。其下游今称竹筒溪,盛产银鱼,与江苏太湖所产者,都是淡水银鱼的名牌。

这跟这片地方原是一个海湾,后来洪积为平原,只剩溪河行走其间,那些原为海产的银鱼来不及退去,于是只能逐渐转型以适合新的生活环境有关。华美东北方内桑浦虎山下,有梅林湖这潮汕现存最大的泻湖,以及湖边大量的海蚀崖、海蚀石,都是沧海桑田的见证。五十年代,地理学家曾昭璇在这一带作过考察调查,形成《韩江三角洲》一书,书中就指出三千年前,这片土地还属海底。

在村子南面的华美山,有一个文化遗址,正可印证专家的考察。这遗址在华美、军民两村之间的叫埔陇的山地。其后倚于外桑浦,前为古代海滨沙滩,今已开辟为一片田园。因为村民于此取沙,曾在几千平方米的范围内,掘出许多成组的商周时代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专家推断为西周时期的墓群。青铜器有矛、钺、戈之类的兵器,但大多严重残损而被丢弃。仅有一件斜肩、弧刃、无铭的长方銎因为完好而得以受收藏。但是,凭着这点文物,华美这地方的文明历史,却就可以连接到揭阳的史前。

是啊,在溪河环绕的下尾洲上创村,也就是明朝初期的事。因为到了明嘉靖二十六年编修《潮州府志》时,它已经作为地美都十四村之一载入,就以“下尾洲”之名,清顺治、康熙时一直承用。只是到了乾隆中修县志时,这下“下”字已改作“华”了。到了民国雅名运动兴起,乃以“华美”登记,至今也已近百年了。

周朝时已有人居兵驻的华美周,偏偏就住进了周姓的居民。诚然,还有部分林姓,只是相对较少,为周姓所掩。郭笃士先生当年下放这村子生活时,便是投于林姓的“门下”。此老在此安贫乐道,曾跑到村南山上,去指点风动石摇动的奥妙,让村人至今传为美谈。他还去过军民山地“麒麟甲”墓区写了首七绝,喊出“此山狂趣”的感慨。而隔壁龙溪都两个很有名的进士御史兄弟杨琠、杨玮墓就在华美山北坡(后迁往潮阳),不知此公当年曾否拜谒,因无诗文存世,不得而知。杨墓的碑碣,于右侧镌刻男性官职字号,左边应是夫人字号处空白不着文字,与相去数里东山湖林大钦之墓相同,这是桑浦两座特别墓碑的古墓,对于研究明代墓制转型时期前后的情形,别有价值。

以种植为业的华美人,也一直崇尚教育,可算是耕读文明时代的一个缩影。村里有座叫做“翰香书斋”的老屋,村人传说为明代所建。清初的雍正四年和十三年,村里先后出了周桂芳、周知畏两位贡生。后者为拔贡,而且还做了封川教谕。在村里,至今也还流传着周知畏善于教书育人的一系列故事,而且这些故事也很励志,鼓励着华美的后代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建国以后,这村有许多人成为军政、科技、经济方面的有作为人物,就是尊师重教村风陶冶的结果。

因为处于桑浦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在三十年代,华美也有大批志士投身革命队伍,他们中不少人,为共和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其中有周炳松,1934年在饶平与白军作战中牺牲;周仕豹,1929年在中央苏区参加革命,后以揭阳县共青团书记,于1932年在庵埠被捕牺牲;还有周鲁,1930年任中共上莆区委书记。革命低潮后,辗转于越南各地继续革命工作,成为一名出色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不幸于1934年为日寇杀害。这些英雄人物,为华美这个革命老区的建立与形成,奉献自己的热血与忠诚。于是他们如同村里的其他先贤一样,受到了后代的景仰与怀念。

如同邻近的军民村,华美的农业,也以蔬菜、薯芋、甘蔗等经济作物为主。以邻近庵埠、汕头,农副产品的经营是这个乡村经济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