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19-03-28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来自每天听本书 22:00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觉得内容不错,记得分享给朋友!

📑 7721 字  |  🎵 22 分钟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公开演讲合集,
构建了一个绝对完善的哲学世界。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哲学思想的首次公开预演。费希特哲学体系的构建,是在欧洲启蒙运动大背景下,对人类的理性能力抱有乐观心态的情况下完成的。他相信人类不仅可以实现在自然上的进步,也可以实现社会生活上的进步,最终实现人本身在精神上的完满,也就是人的绝对统一。

费希特两百多年前的著作固然不能直接为我们所用,但是大致了解一些他的论证和基本观点,对我们了解他艰深的哲学体系、了解他的民族主义思想都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它给我们如何生活指出了一条理性的方向。

名家解读:

李哲罕,浙江大学哲学博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北京大学博士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是西方政治哲学研。

你将听到:

1. 这本书和希特勒纳粹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什么?

2. 费希特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哲学世界?

3. 费希特怎么搭建他的哲学世界?

4. 怎样实现费希特哲学世界的有效运转?

书籍信息:

书名:《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原作名:Einige Vorlesungen über die Bestimmung des Gelehrten, 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作者:[德]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译者:梁志学、沈真

出版年:2008-9

页数:218

定价:10.00 元

装帧: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ISBN:9787100023870


 关于作者   

费希特,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古典哲学家。尽管他是自康德的著作发展开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认为是连接康德和黑格尔两人哲学间的过渡人物,但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轻视了。近些年来,由于学者们注意到了费希特对自我意识的深刻理解,而重新认识到他的地位。和在他之前的笛卡尔、康德一样,对于主观性和意识的问题激发了他的许多哲学思考。费希特也涉及政治哲学,他被一些人认为是德国国家主义之父。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费希特两部作品的合集。其中《论学者的使命》是他在德国耶拿大学所做的系列讲座合集,发表于1794年。《论人的使命》是作者的随笔集,发表于1800年。在1794年发表“论学者的使命”系列演讲时,他的哲学代表作还没有面世,但主要的思想已经构建完成,这一系列演讲,可以说是他哲学思想的第一次公开预演。

 核心内容   

费希特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这个哲学世界具体怎么搭建?搭建完成以后,怎样让这个哲学世界有效运转?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著作《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这本书是作者两部作品的合集,其中《论学者的使命》是作者在德国耶拿大学所做的系列讲座合集,发表于1794年。《论人的使命》是作者的随笔集,发表于1800年。两部作品看似主题不同,但在内容上,《论学者的使命》这部作品涵盖了后一部作品的很多内容,并且也更具有逻辑性和可读性。所以,我们读《论学者的使命》,就能够准确概括和理解两本书的核心内涵。当然,如果你对后一部作品有兴趣,也欢迎你去阅读原书的后半部分。

这本书的作者费希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古典哲学家。在1794年发表“论学者的使命”系列演讲时,他的哲学代表作还没有面世,但主要的思想已经构建完成。这一系列演讲,可以说是他哲学思想的第一次公开预演。你可能会问,费希特这个名字,现在已经很少出现了,为什么我要花半个小时听他的哲学思想呢?有一个事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哲学思想曾经深刻影响了两个世界级的重要人物。一个是臭名昭著的法西斯主义者希特勒,一个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先来说说希特勒和费希特的关系。希特勒曾经声称他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费希特。其他哲学家,例如康德,大多都是非常纯粹的书斋学者,一心想用文字和逻辑来构造自己的哲学世界。而费希特却是一个十足的行动派,他不仅要用文字来构造哲学世界,还想用行动来落实它。那么他想的办法之一,就是首先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统一起来,再由德意志民族带领全世界人民。这个想法在这本书里就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因此,费希特也被认为是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不过他的民族主义服务的不是德意志民族本身,而是全人类,是一个远大的哲学目标。但希特勒却曲解了费希特的观点。他觉得费希特的意思就是,德意志民族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必须要消灭犹太民族等其他“劣等民族”才能保证德意志民族的纯洁。

再来说说黑格尔和费希特的关系。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而费希特正是黑格尔不可或缺的启蒙者。德国古典哲学是由康德开创的,它的目的在于整合之前松散的哲学体系。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以至于过了二十多年,才在黑格尔那里得以完成。在黑格尔哲学以后,西方近代哲学才得以终结,走进了现代。如果没有黑格尔的哲学,整个现代西方的思想世界将面目全非。不过,黑格尔哲学不是光凭自己的努力空想出来的,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蒙者,就是这本书的作者费希特。费希特完美地继承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发现并且弥补了康德的漏洞,才进一步启发了黑格尔。费希特衔接起了这两位大哲学家,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确实非常值得你了解。

除了影响过这两位历史重要人物,费希特的哲学,尤其是这本书,还有一个功能,想必你会很有共鸣,那就是可以帮助你重新审视自己。你可不要以为这本书只是讲学者的,这本书一共有五讲,在第四讲才开始谈学者,前三讲都在讲述“自在的人”的使命和“社会的人”的使命。自在的人其实就是人最原本的样子,就是单个的、自然状态下的人,没有物欲的裹挟,没有人情世故的束缚。当你只是你自己的时候,你应该为什么而活?这就是所谓的“自在的人”的使命,这个使命永远都不能忘掉。如果你忘掉了,你就是在背离你作为人的身份。用再狠一点的话来说,你就没有了做人的资格。而“社会的人”是说,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群体里面,要想实现自己人的使命,就必须要依靠其他人的帮助,也需要帮助其他人。这就是“社会的人”的使命。“自在的人”和“社会的人”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这里就先说这么多,我到后面还会给你做详细的讲述。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在讲学者的使命,更是在讲人的使命。即使不是学者,你也有必要去了解这本书,它可以使你收获一种哲学的视角,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而收获一种理智、清醒的生活方式。

在一开始我说过,“论学者的使命”系列讲座是费希特哲学的第一次公开亮相。1794年,32岁的费希特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份体面的工作。由于他完美解读了康德,被耶拿大学聘为老师,负责主持康德哲学讲座。5月,他连着举办了五场讲座,也就是这本书收录的内容。接下来,我将通过三个问题来带你了解这本书,费希特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这个哲学世界具体怎么搭建?搭建完成以后,怎样让这个哲学世界有效运转?

第一部分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费希特要建立的哲学世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个绝对完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的天资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克服矛盾,实现统一。我之前说过,费希特哲学属于德国古典哲学,而古典哲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有很完善的体系,而体系则一定要从一个明确的基点开始发展。在费希特这里,这个基点,就是我在一开始就提到过的“自在的人”。

“自在的人”和我们平常意义上理解的人不一样。在费希特看来,人有两种状态,最原本的人和处在日常生活里的人。包括自己在内,我们平时面对的人,都是生活在日常的琐碎里面,每个人被漂亮的衣服、精致的餐食、温暖的房屋、纷繁的社会关系所包裹,而人最本来的面目,已经被这些日常琐碎遮蔽掉了。

那么,人最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样的呢?对费希特来说,最原本的人就是“自在的人”,是人祛除了身上所有附加的条件以后,剩下的最本来的样子,它是费希特构建哲学世界的最根本的出发点。你可以跟着费希特来想象一下,现在的你,没有衣物的束缚,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必须完成的学业和工作,你会是什么样子?费希特会告诉你,这样的人一定是孤立的,是离群索居的,是不与任何其他人发生关系的。接着,费希特又说,即使是这样赤条条什么都摆脱了的人,也不是了无牵挂,什么都不想的。他和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感受和思考世界。所以,“自在的人”就包括感性和理性两个属性,感性的那部分负责感受,只能去感受外在世界,没有任何主动性;理性那部分,负责思考,它可以认识并且改造外在世界。按照这个标准,“自在的人”在费希特那里,就被分成了理性自我和感性自我两个部分。

厘清了“自在的人”这个概念以后,从这个基点出发,费希特确立了自己哲学世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人必须成为自己。这话听起来有些费解,什么叫“人必须成为自己”呢?简单解释就是,人应该是为了内在的自主尊严而活着,而不能是为了外在的、附加的东西活着,否则就会被外在事物所困扰,反倒把最宝贵的内在世界给丢掉了。作为康德的追随者,费希特非常赞成自己的偶像说过的一句话:“人是目的。”这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人必须成为自己”这个观点。就好像你是一粒种子,这个种子里蕴含了一颗植物在未来的可能性,就是变成一棵大树。但是问题在于,这粒种子它并不必然成为大树,可能成长的过程中被人砸了一下,或者它根本没有遇到合适的土壤,再或者它长大之后被砍掉当柴烧了。但是不管真实情况怎么样,它如果获得机会成长的话,应该成为一棵树,成为树就是这粒种子的使命。

所以,按照这个道理,费希特认为,自在的人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理性自我必须与感性自我一致。那么,这个哲学世界的目标就确定下来了,就是每个人自我的绝对统一。换句话说,就是在人身上,能够实现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统一。

第二部分

在确立了哲学世界的目标之后,第二个问题就出现了,这个目标怎么落实?怎样搭建这个世界才是对的?费希特发现,一切的一切,都在于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

文化为什么关键?因为它是实现理性自我和感性自我统一的良药。我来帮你分析一下,首先,理性自我需要觉醒。人天生就有理性,但是问题在于,不是每个人都能感知到自己的理性。理性是需要觉醒的,而且理性什么时候觉醒,能觉醒多少,根本没法保证。其次,感性自我根本不听理性自我指挥。感性自我是受客观世界决定的,外部世界给你什么刺激,就会条件反射一般地做出什么反应,而麻烦的是,理性又不能直接指导感性自我。所以,感性自我要和理性自我实现统一,必须首先让理性自我觉醒,让理性自我拥有改造外在世界的能力,通过外在世界,从而影响到感性自我,间接实现两者的一致。

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呢?答案就是文化。只有文化可以让人的理性觉醒,也只有文化可以教给人用理性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所以,如果想要实现每个人的绝对完善,建成理想的哲学世界,关键的关键就在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想通这点以后,费希特就开始着手搭建他的哲学世界。

首先,每个自在的人必须组成社会,这是发展和传播文化的前提条件。客观世界浩瀚无垠,有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等不同的领域,每个人的天资又各有不同,高矮、胖瘦、美丑也都不一样,对于单个的人来说,在有限的生命里,根本没有办法完全掌握关于客观世界的全部知识,更谈不上用理性全面地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绝对统一。假如只是每个人各自为战,凭借自己有限的理性,一点点地去认识和改造无限的世界,除非长生不老,否则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每个人都累死了,收获极其有限。所以,人和人必须要组成社会,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施展自己的天分,发展出独特的文化,通过教化,把自己获得的文化传达给其他人,与此同时,也接受别人的教化。这样就能建立一个伟大的共同体,实现人类的共同完善。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其实就正处在费希特描述的这样的社会里。在当今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降临到社会上,面对的就是高楼大厦和柏油马路,再也看不到没有经过开发的自然界。我们看到的是在从事不同工作的人群,正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开发自然界,供其他成员使用,许多本来应该由我们自己做的事情已经被完成。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直接改造自然界,就可以享受非常愉快的生活。我们单纯依靠社会已经拥有的成果,就可以超越自己天资的局限,实现比较全面的发展。所以,要发展文化,必须要有社会。这个条件,今天的我们其实已经具备了。

其次,这个社会必须要有阶层,这是实现文化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这里说的阶层,可不是阶级,它是按照社会分工的不同,给每个人做出的一种平等的划分。在阶层社会里,人和人之间只有擅长领域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为什么只有实现分工。只有在阶层社会里,文化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呢?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天资不同。你擅长抽象思维,他擅长形象思维;你身强力壮,他体灵活巧妙;你数学100分,他语文100分。这些不同的天资都在说明,每个人只有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才能够做到最好。文化只有在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举几个例子。现代社会分工非常复杂,每一个人处在社会中,都在努力寻找符合自己天资的工作。可能一个人做学者是很平庸,但是如果他烤面包很厉害,他就应该去做面包师。可能一个人踢足球不行,但是画画就很好,他就应该去做画家。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领域找到符合自己天资的工作,只有每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天资,相互给予,相互获得,社会才不至于停滞。否则,只能离绝对完善这个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部分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费希特哲学世界的目的,就是“绝对完善”;也建好了哲学世界的基础设施,就是“阶层社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让这个哲学世界运转起来,而运转的关键,就在于每个人都必须要有使命感。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三个问题,也是费希特这场演讲的重点,建议你不要离开,仔细收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目标有了,基础设施有了,哲学世界可以开始运转了,而有效运转的关键就在于人。人是不是能认识到自己的天资?是不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阶层?是不是愿意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资创造优秀的文化?这都不是容易的事。

首先,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认识到自己的天资,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敢面对自己的天资。有的人其实天生对艺术有敏锐的感知力,但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他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音乐或者绘画,可能就只能在闭塞的乡村里生活一辈子。有的人其实擅长种地,擅长开车,但是可能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农民和司机收入不高,导致他们也就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天资。

其次,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天资,也不能保证这些人真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资的阶层,这个问题在当代社会就很明显。在当代社会里,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人的职业并不是完全由自己决定,而是父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或者大学学的什么专业,毕业就去做什么工作。个人也很少去反抗,因为这个时代分工越来越细致,换工作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最后,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天资,也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资的阶层,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发展自己的天资呢?现代社会压力那么大,类似佛系、小确幸等生活理念就开始流行,很多人只追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简单生活,主动放弃发展自己的天资,避开公共生活,这些例子都很常见。

但是想想,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这个样子生活,哲学世界即使不能说瘫痪,也只能说能够勉强维持运行,更别说实现哲学世界的目的了。那怎么办?费希特说,使命感,只能靠使命感。每个人必须要意识到自己身为人的使命,意识到自己身处阶层的使命,以使命感作为驱动力,才能实现整个哲学世界的有效运转。

人的使命是什么?其实就是一开始我们提到的,“自在的人”的目的,也就是理性自我和感性自我的统一。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决定自己怎样生活。从你离开母体开始,你的成长,就是自己的理性和感性逐步统一的一个过程。你接受教育,参加劳动,和别人交往,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使命,而不是背离它。

当然,人的使命的实现,必须要在阶层里才会实现,所以每个人也必须对自己身处的阶层有一种使命感。如果你是程序员,你的使命就是应该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资研发更多的程序;如果你是厨师,你的使命就应该是研发更多的美食;如果你是艺术家,你的使命就应该是创作更好的作品。当然,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文化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的统一。在这么多使命里,费希特格外重视学者的使命,因为在他看来,学者是最具全局性、最直接和文化打交道的群体。

与其他阶层不同,学者工作的对象就是文化,他们的工作就是研究人类理性的全部可能性,研究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边界。学者也最具有全局性,他们站在整个人类社会的高度,研究人类社会当前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学者是最具前瞻性的一个职业,它的使命是保障整个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保障每个人的天资得到平等并且持续的发展。在费希特看来,学者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阶层都不能替代的,学者应该把发展科学和文化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帮助人们摆脱愚昧的状态。学者要把自己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不能沽名钓誉,把知识变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手段。学者应该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言传身教,从而提高整个人类的道德风尚。

总结

到这里,“论学者的使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全部讲完了,最后来为你总结一下。

“论学者的使命”系列讲座,是作为费希特哲学思想的第一次公开预演,这场系列讲座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世界。这个哲学世界以自在的人为基点,把人的绝对完善作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费希特把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作为关键,以使命作为驱动力,构建了一个每个人天资都得到充分发展的阶层社会。

费希特哲学体系的构建,是在欧洲启蒙运动大背景下,对人类的理性能力抱有乐观心态的情况下完成的,他相信人类不仅可以实现在自然上的进步,也可以实现社会生活上的进步,最终实现人本身在精神上的完满,也就是人的绝对统一。

费希特两百多年前的著作固然不能直接为我们所用,但是大致了解一些他的论证和基本观点,对我们了解他艰深的哲学体系,了解他的民族主义思想都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它给我们如何生活指出了一条理性的方向。我们要清楚,自己作为人,在这个世间可以选择堕落下流,也可以选择佛系生活,这是个体的选择问题。但是为了一个更好的社会,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通过教养完善自己。在学习费希特哲学思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费希特身上学习他坚忍不拔的品格,他是哲学家,更是革命者。在耶拿大学任教的五年之中,他一直饱受来自封建王国的各种指控,最终失去了在耶拿大学的教授职位,学术生涯步履维艰。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学术观点,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处世态度,因为他坚信,这才是符合理性生活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