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正式颁布对外语类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在此背景之下,广大院校立足《国标》精神,结合本校定位和特色,积极探索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发展等方面展开有益探索。 专题论坛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教授主持,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11位发言人就英语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与参会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 彭青龙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 曾艳钰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谢韬教授介绍了北外英语学院在语言与知识的复合上进行的探索。谢教授指出,面对本科生进校时英语基础已经较好,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欲求较高,英语专业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等现实挑战,北外英语学院从2016年开始施行新的培养方案。新方案突出了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旨在提供更加系统、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以学科训练为载体,使学生语言能力、思辨和跨文化能力、专业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协调发展。新方案增加了语言技能训练的时间,改革了某些语言技能训练的方式,启用了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增设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专业模块。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推行,新方案收效显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北京外国语大学 谢韬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就如何实现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进行了分享。苗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英语专业的变迁和发展,结合目前英语专业的现状和国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提出在谋求外延式拓展的同时,英语专业应更注重内涵式发展,巩固和加强内涵建设,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技能的同时,应坚守英语语言文学的人文学科传统,以内容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苗教授还以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的培养方案和举措为例,介绍了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的经验与探索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 苗兴伟教授 盐城师范学院薛家宝教授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要打造“金课”,要追求课程教学的高阶性,教学设计要致力于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教学要形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多边联动的培养机制;要追求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与应用性,课堂教学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要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将“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等核心要素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盐城师范学院 薛家宝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教授介绍了《国标》指导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标准以及目标实现思路。王教授指出,在专业建设方面,商务英语专业应按照“一流专业”标准建设,贯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和模式,做到“专业顶天立地”。在师资建设方面,应着力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商务核心素养,提高商务素养、商务知识和商务能力。在课程建设方面,商务英语课程应打造具有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的专业通识、语言技能、商务知识、商务技能四类“金课群”,实现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王立非教授 ![]() 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从当前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地位与现状入手,指出英语阅读应当服务于全人教育目标,体现教育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基于此,张教授提出阅读教学的“HAVE”理念,即有好习惯(Habituation)、有鉴赏力(Appreciation)、有眼界(Vision)、有探求/延伸(Extension/Enquiry),真正实现阅读教学从“阅读能力”走向“阅读应用能力”的转变。 ![]() 南开大学 张文忠教授 ![]()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徐志英教授从我国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变迁入手,指出很多高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分离、核心课程体系无法支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文学边缘化等现状和问题。基于此,徐教授建议,新时期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国标》课程体系上进行建构,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和系统的文学课程的建设。 ![]() 云南大学 徐志英教授 ![]()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介绍了《国标》和《师范认证》双重背景下师范类英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路径。王教授指出,《国标》和《师范认证》是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双重坐标。王教授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师范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师范英语专业“金课”的建设,阐述了山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师范特色全覆盖、跨学科学术英语特色模块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模块特色化、语言技能知识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课程设置贯通化、课堂教学技术化的课程设置举措。 ![]() 山东师范大学 王卓教授 ![]()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勇忠教授以数字时代的外语自我调节学习支持系统建构为样例,对外语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行了思考与前瞻。李教授指出,当前以大数据、超文本、超时空为特征的数字时代正深刻地影响着英语学习生态。但当前的实践与研究往往从教育供给者视角出发,对数字时代的海量信息、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对英语学习者造成的迷茫、失调、知识碎片化甚至习得性无助等问题关注不够。李教授建议,在外语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应从学习者需求出发,通过引导合理目标确立、积极动机维持、学习资源利用、认知策略调控等支持学习者进行自我调控学习,以期提升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学习体验和学业成绩。 ![]() 江西师范大学 李勇忠教授 ![]()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瑾教授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内涵入手,探讨了“课程思政”这种全新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和思考。针对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如欠缺对中国元素的凸显和阐释、忽视中外文化的融通和话语方式转换等问题,刘教授指出,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宏观层面上应该构建大格局,树立大情怀,服务大战略;具体着力点上应当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素养,帮助学生融通中外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和阐释好中国特色的能力。 ![]() 贵州师范大学 刘瑾教授 ![]() 面对当下外语界就英语专业的危机与前景、困境与出路展开的激烈辩论,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毛浩然教授细致梳理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逻辑脉络,就“是否要开设英语专业”、“目前英语专业的盲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思维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英语专业的定位应守住英语语言文学的外延和内涵根据地,源于而不囿于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在培养方案中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坚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聚焦真实难点和市场需求,分类完善学生跨学科知识结构,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外语 X”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 ![]() 华侨大学 毛浩然教授 ![]() 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院长徐莉林教授详细介绍了内蒙古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在合理定位、培养目标与实现路径方面的探索。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依据《国标》这一纲领性文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现状,将英语专业合理定位为应用型和教学性学科,并确立了“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具体实现路径上,通过创建第二课堂、开设高端讲座、鼓励修读二学位、增开跨学科选修课、增加专业实习和实践学分等多种方式实现。 ![]() 内蒙古农业大学 徐莉林教授 ![]() 专题论坛四的精彩发言为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指引了新方向。2019年是英语类专业的变革之年和落实之年。我们期待,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院校,以百花齐放的姿态,肩负新使命,胸怀大格局,立足《国标》精神,促进多元发展,共同推进英语类专业的探索和发展之路,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英语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