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的水突然变红怎么办?池塘水体泛红色,俗称“红水”,这是不少养殖户会遇到的水质问题,也是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有害水质之一,如果不及时处理非常容易引起养殖池塘的水质恶化。 原因 对于养殖池塘中的这种水质异常问题,首先我们要找到水色变红的具体原因,然后才能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处理。 一、由甲藻过度繁殖引起的“红水” 甲藻喜欢生长在有机物质多、硬度大和pH值高的水体中,这种养殖池塘里面氮污染和有机污染比较严重,导致水体里面多甲藻、裸甲藻、角甲藻、红眼裸藻等藻类繁殖成优势藻种,这些藻类富含叶绿素a、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多甲藻素和硅甲藻黄素等色素,对红光吸收效果差,结果因其反射而使水体呈现红色。甲藻门的许多种类还能够分泌毒素并释放到水体中,主要分为四类:麻痹性贝毒、短裸甲藻毒素、溶血性毒素、细胞性毒素以及分子氨等,这些毒素能够在养殖动物体内蓄积,引起养殖动物中毒。 甲藻引起的“红水”通常在每年的4-5月份以及8-9月份出现,这两段时间的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养殖池塘垂直对流剧烈,养殖池塘容易出现急剧的缺氧导致浮游植物大量死亡。 这种红水光合效率较强,溶氧较高,但水体升温速度较慢,易形成红色半边水,池塘藻相单一,稳定性不高,对环境敏感,天气突变时易倒藻,因为对池塘营养消耗快,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易老化死亡甚至倒藻,倒藻后大部分藻类释放藻毒素,易造成养殖动物缺氧和中毒进而引发泛塘。这种水色是警戒水色,需要从水质管理的角度对这种池塘水质进行调节,通过改底、增氧、培菌和培藻等综合措施来调整水体,最终使池塘藻相多样化。 二、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过多导致的红水 浮游动物是养殖动物的天然饵料,但是一旦养殖动物吃不完就会大量繁殖,当浮游动物达到一定数量时,施肥所培养的藻类生长速度已经不能满足浮游动物的消耗,会大量消耗池塘的藻类,导致藻类越来越少,一旦藻类过少就会引起养殖水体缺氧,进而水质恶化,结果会造成数量严重超标的水体原生动物、枝角类、剑水蚤等体色也会应激发红,致使养殖水体呈现红色。 浮游动物形成的“红水”水质清瘦,透明度高,耗氧快,特别是阴雨天养殖动物浮头常常出现。针对浮游动物形成的红水,我们可以适当减少投料,甚至可以停料,让对虾等养殖动物以浮游动物为食,一段时间后再恢复投料。浮游动物过多的话,我们可以在黎明时沿池边局部杀灭,因为浮游动物在日出前后有爬边的生态习性,这样可节约成本,保护池塘生态平衡,并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连杀,杀后注意增氧。杀过后要及时解毒,然后进行培藻肥水。 三、倒藻引发的红水 养殖池塘中因极端恶劣天气等因素引发藻类大量死亡,呈现出红色是因为水中溶解态有机质、悬浮物质(饲料残渣、死藻等有机颗粒)对光照的折射与反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死藻残体沉入底部形成的池塘底质对水色的间接影响。由藻类倒藻引起的“红水”,水体透明度高,溶氧几乎没有,常常引发泛塘。 倒藻泛池后引发的红水,有条件的池塘要及时排换水,并采取解毒抗应激措施,全天开增氧机增氧,晚上使用增氧剂,第二天培藻肥水。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水体发红,如因营养不良造成藻类的叶绿体变红,这种由绿变红的变化速度很快,往往在1-2小时内水色完全转变;藻类老化也会引起水体变红,这是因为死亡的藻类分解时先分解叶绿素,留下叶红素,使得水体发红。 应对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要平时做好施肥、投料和改底等日常管理,为避免“红水”的产生,需要注意: 1.常巡塘,多观察水色 适量换水,及时调整水质,平时多观察水色变化,根据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产品进行水质改良。 2.合理施肥 施肥量的多少要根据水色和季节来决定,遵循少施多次的原则。 3.控制浮游动物的过量繁殖 当浮游动物达到一定数量时,施肥所培养的藻类已经不够消耗,藻类少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养殖水体缺氧,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长,甚至导致养殖动物的死亡。 4.适量投喂,减少养殖池塘中有机质的含量 过量的投食不但造成饵料的浪费,还很容易败坏水质,导致病原体大量滋生,极易引起养殖动物暴发疾病。 在处理“红水”的时候,除了开增氧机,泼洒增氧、解毒和抗应激等产品外,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维持菌藻平衡,防止倒藻,营造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诱发红水的种种原因的出现。 PS:由甲藻造成的“红水”,这种池塘中的水花发红,而由硅藻造成的“红水”,一般增氧机扬起的水花不发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