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说朱元璋最怕这个河南的汉化色目人

 9tx22v工人 2019-03-29

元朝的中央直属部队由于各方面原因,训练程度不足,武力衰退非常快,在平定红巾军的时候,甚至发生了夜惊。所以脱脱还在相位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建议,认为元军的主力以蒙古色目人为主,这些人到了南方以后,容易水土不服,也不适应水战,不如在当地招募身强力壮之辈,加以训练,比出动正规军的效果要好。出于这种考虑,在红巾乱起之后,元廷表彰了两名主动招募兵勇抵抗红巾军的地方官吏,一个是颍州沈丘县探马赤察罕帖木儿,另一个是信阳罗山县的典史李思齐。

传说朱元璋最怕这个河南的汉化色目人

所谓探马赤,是蒙古安插在地方的军人,这批军人被称作探马赤军。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察罕帖木儿出身乃蛮部,从他曾祖父一辈开始,就跟随蒙古军队留居河南,成了颍州沈丘人。到了察罕帖木儿这一代,汉化程度逐渐加深,他不仅乐于学习汉地文化,甚至还曾用汉姓李姓,表字廷瑞,时人有“李上公”之称,后来朱元璋也称其为“李察罕”。据说他还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可能未能中举。

传说朱元璋最怕这个河南的汉化色目人

洛阳察罕帖木儿墓出土翁仲

察罕帖木儿生活的颍州和信阳正是红巾军闹得最凶的区域,他目睹官军剿匪不力,心中非常着急,于是集合了当地青年,联络李思齐,自行招募人马,偷袭罗山县得手。这件事在当时来说,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战略意义,毕竟刘福通等人都在与北面前来剿匪的元军作战,信阳罗山在汝宁以南,并不是刘福通防备的重点。

传说朱元璋最怕这个河南的汉化色目人

洛阳察罕帖木儿墓出土翁仲

但因为政府军队作战不利,察罕帖木儿与李思齐私人招募的部队却能夺回罗山,自然要大为宣传,以冲淡正面战场失利的阴影,于是元廷决定对二人进行升赏。当时中央拟升察罕帖木儿为罗山县达鲁花赤,李思齐为罗山县县尹。但是顺帝表示,察罕帖木儿本来出身行伍,李思齐已经是县典史,只因为察罕帖木儿不是汉人,就将他位置置于李思齐之上,对李思齐不太公平。再加上当时人们已经议论国家轻视汉人,这才惹出汉人揭竿而起,你们这样轻李思齐而重察罕,不正是授人以柄吗?顺帝既然这么说了,大臣只好再做商议,最后干脆授察罕帖木儿为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李思齐为汝宁府知府,允许两人继续私募部属,对抗红巾军。于是察罕帖木儿与李思齐就成了元代最重要的两个地方武装力量,部下士兵约有万人之众,配合政府军队的剿匪作战。

传说朱元璋最怕这个河南的汉化色目人

至正十五年(1355),顺帝任命答失八都鲁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负责元军平叛事宜。答失八都鲁与刘福通的红巾军几次作战,都宣告失利,红巾兵锋直抵洛阳。无奈之下,答失八都鲁只得调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放弃南线,转移至虎牢,保护元军侧翼。红巾军夜渡黄河孟津渡口,直逼怀庆路(今河南省沁阳市),元军节节败退,但红巾军唯独败于察罕帖木儿之手。察罕帖木儿于是名声大噪,顺帝将他进升为刑部侍郎、中议大夫。因为察罕帖木儿擅使一杆长枪冲锋陷阵,当时人称“长枪侍郎”。

在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察罕帖木儿被设定为赵敏的父亲。

传说朱元璋最怕这个河南的汉化色目人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刘福通分兵三路,发动了著名的北伐,准备对大都进行包抄作战,企图夺取元朝政权。三路部队中,东路军统帅是在山东活动的毛贵,由山东攻击河北地区;中路军统帅为盛文郁,率领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等人沿太行山麓进入山西地区;西路军则由李武、崔德率领,出潼关攻打陕西。

答失八都鲁作为元军总指挥,几次与红巾军作战均告失败,只得命察罕帖木儿助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