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05-6】论诊治取法于阴阳

 田丽莉百和堂 2019-03-29


05

论诊治取法于阴阳

  本节所论,治病首要辨别阴阳气血和邪正虚实,根据具体不同情况,运用祛邪扶正,补虚泻实,阴虚补精,阳虚温气和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不同的治疗法则。并且还要根据病邪部位的在表、在里,在上、在下,分别选用解表、涌吐、消导、攻下等治法。文中除了用针刺法外,还提出了药治、薰浴等多种治疗方法。因此,本节所提出的治法原则以及各种治疗方法,不仅指导了临床实践,而且对后世治则、治法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於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语译 邪气侵犯人体,有如暴风骤雨,不仅随时会引起人生病,而且病情常常很快发生变化。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够抓住时机,在邪气刚侵入皮毛时,就及时给予治疗;医术稍差的,到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知道给予治疗;再差一些的医生,则要到邪气侵入筋脉的时候才治疗;更差的医生,等到邪气已经深入到六腑时,才知道给予治疗;技术水平最差的医生,直到邪气已经进入五臓时,才想到给予治疗。一般来说,邪气所在部位越浅,越容易治疗,人体所受损失也越小;而当邪气深入到五臓时,病势已经相当严重了,这时即使给予治疗,恐怕也只有一半治愈的希望。所以,风、暑、燥、寒、湿五气侵犯人体,可以从皮毛而深入到五臓,作为医生,应该懂得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给予及时治疗。当然,疾病的部位深浅,也往往和引起疾病的病因性质有关。例如,天之六淫之邪,多由鼻入肺,而易伤及人之五臓;饮食寒热调配不适当,则由口入而伤害六腑;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潮湿之气侵犯人体,多伤害皮肉和筋脉等部位。

历代注释

王冰 至谓至於身形。治皮毛,止於萌也。治肌肤,救其已生。治筋脉,攻其已病。治六腑,治其已甚。治五脏,治其已成。神农曰:病势已成,可谓半愈。然初成者获愈,固久者伐形。故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其四时之气,八正之风,皆天邪也。金匮真言论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热伤胃及膀胱,寒伤肠及胆气,故感则害於六腑。湿气胜则荣卫之气不行,故感则害於皮肉筋脉。

马莳 此承上文而言,善治邪者,图之贵早,正以天地之邪各有所害,而不得不治之也。故邪风之至於人身也,犹之风雨之速,即上古天真论之虚邪贼风,风论云风者善行而数变也。其至由皮毛而入肌肤,入筋脉,入六腑,入五脏,其行甚速也。善治者,方其入皮毛时,即从皮毛而治之;其次者,则从肌肤而治之;又其次者,则从筋脉而治之;又其次者,则从六腑而治之;又其次者,则从五脏而治之。但治五脏者,邪已入深,猝难为力,诚半死而半生也。上文言天气通於肺,肺为五脏之华盖,言肺则五脏皆通矣,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凡风寒暑湿燥火皆是也。上文言地气通於嗌,由嗌而入,乃六腑也,故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盖水谷虽所以养生,而凡寒热之非时失宜,皆足以伤人也。太阴阳明论岐伯曰:湿者下先受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岐伯曰: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又小鍼解云: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夫邪之伤人也不同,其行为至速者无异,人可以治之不早也哉?

张志聪 天之邪气,始伤皮毛,由皮毛而至肌肉筋脉,由筋脉而入於脏腑,故如风雨之骤至,而易入於内也。独言风者,风为百病之长,而能开发皮腠。夫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天之阳邪,始伤皮毛气分,故善治者,助阳气以宣散其邪,不使内入於阴也。邪在皮毛,留而不去,则入於肌肤矣,肌肤尚属外之气分,亦可使邪从外解,故其治之次也。邪在肌肤,留而不去,则入於经络矣,经脉内连脏腑,外络形身,善治者知邪入於经,即从经而外解,不使内干脏腑,此为治之法,又其次也。治六腑者,《金匮要略曰》,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邪入於经,留而勿治,则入於里矣,故止可从腑而解。治五脏者,五脏之脉属脏络腑,六腑之脉属腑络脏,脏腑经气,连络相通,邪入於内,而又不从腑解,则干及於脏矣。邪在五脏经气之间,尚可救治而生,如干脏则死矣,故曰半死半生也。夫皮肤气分为阳,经络血分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邪在阳分为易治,邪在阴分为难治,此论为治之道,当取法乎阴阳也。天之邪气,由形表而入於里阴,故感则害人五脏,水谷入胃,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於肠胃,故感则害人六腑。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夫脏为阴,腑为阳,筋脉血分为阴,皮肉气分为阳,天地之邪,有阴有阳,水谷之气,有热有寒,而病人之形身脏腑,亦有阴阳之别也。

黄元御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内传至速也。善治者治皮毛,不俟其入肌肤也,其次治肌肤,不俟其入筋脉也,其次治筋脉,不俟其入六腑也,其次治六腑,不俟其入五脏也,其次治五脏,则根本损伤,已太晚矣。治五脏者,难保十全,半死半生也。天之邪气,感则自皮毛而内传,害人五脏,由表达里,凡肌肤筋脉六腑之属,无所遗漏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于皮肉筋脉而己,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而已。

倪海厦 天地间之邪风,来时快如风雨,所以最好之医师,能治病之始在皮毛,再次之医师是待病入肌肉方察觉而施治,更次的则俟邪入经脉方去治疗,再次的俟邪入腑后方察觉而去治疗,最差的是病已入脏再去设法补救的。人病至五臓始治,生存机率只有一半矣。是故天气不正常必伤人五脏,水谷寒热不适则必害消化系统。地中湿气过盛,人感受之,则必损伤皮肉经脉。

故善用鍼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微得过,用之不殆。

语译 善于用针刺治病的医生,掌握阴阳的道理,当病在阳经时,可针刺阴经,从而引出阳经的邪气;当病在阴经时,可针刺阳经,从而引出阴经的邪气。病在右者治于左,病在左者治于右。以及根据人们正常的生理指标,来衡量病人的病理变化及轻重程度;并从外表出现的症状,去了解内部的病变。通过这种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疾病是属于邪气太过的实证,还是属于正气不足的虚证。那么,即使只见到疾病初起时的轻微表现,也可以知道病变的真实部位和性质。能够这样诊断疾病,就不会发生错误。根据正确的诊断给人治疗疾病,当然就不会失败了。

历代注释

王冰 凡此皆深明用鍼之法也。

马莳 此言善鍼者之有法也。上文言由皮毛而渐入脏腑,则在外为表,在内为里,在表为阳,在里为阴。善用鍼者,知阳病必行於阴也,故从阴以引之而出于阳,知阴病必行於阳也,故从阳以引之而入於阴。《难经》六十七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此乃指背腹为阴阳,特一端耳,然鍼法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不止於此。《灵枢》终始、禁服、四时气篇人迎脉盛为阳经病,则泻阳补阴;气口脉盛为阴经病,则泻阴补阳。补泻施而阴阳和,亦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法也。凡人身经络,左与右同,我与彼同,表与里同,故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如缪刺论以邪之入於经者为巨刺,流溢於大络而生奇病者为缪刺。缪刺者,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其所谓大络者,十五络也;巨刺者,正刺也;缪刺者,与经脉异处也。凡病之邪气盛,则实者失之太过;正气夺,则虚者失之不及。当观过与不及之理,所见精微,而知其病在何经,则施以用鍼之法,庶不至於危殆矣。

张志聪 此言用鍼者,当取法乎阴阳也。夫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鍼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我之神,得彼之情,以表之证,知里之病,观邪正虚实之理而补泻之,见病之微萌,而得其过之所在,以此法用之,而不至於危殆矣。

倪海厦 所以善于用针者,能从阴中引阳出,能从阳中引阴出,利用健侧治患侧,以穴位的侦测而知其他病变,从四肢上的穴位而能探知内部臓腑之病变。从而察知其间过与不及之理,知进退之机,始终如一的不怠慢。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语译 善于诊断疾病的医生,无论是观察病人颜色变化,还是切按病人的脉搏,首先必须分辨阴阳。在分析颜色时,要辨别明润光泽与晦暗枯槁,并通过察看异常颜色表现在脸面上的具体部位,而得知病变所在的臓腑;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所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他的痛苦所在;诊察四时的色脉是否正常,就可以知道疾病在哪一臓、哪一腑;察寸口脉的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这样,在治疗上就不会有过失。但是,归根结蒂这还是由于在诊断上没有错误。

历代注释

王冰 别於阳者,则知病处,别於阴者,则知死生之期。清浊谓察色之青赤黄白黑。部分谓脏腑之位,可占候处。听音声,谓听声之宫商角徵羽。视喘息,谓候呼吸之长短也。权也者,所以察中外;衡也者,所以定高卑;规也者,所以表柔虚;矩也者,所以明强盛。故善诊之用必备见焉。所主者,谓应四时之气所主生病之在高下中外也。浮脉者,浮於手下也。沉脉者,按之乃得也。滑脉者,往来易。濇脉者,往来难。故审尺寸,观浮沉,而知病之所生以治之也。有过无过,皆以诊之,则所主治无误失也。

马莳 此言善诊者之有法也。诊,视验也,必察其色,以色者神之所形也。按其脉,以脉者血之府也。先别其病之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复审其面之气色清浊,而知其病之在部分者何经。如《灵枢》五色篇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视其喘息,听其音声,而知其病候之所苦者何经,如肝声呼,音应角,调而直,音声相应则无病,角乱则病在肝;心声笑,音应徵,和而长,音声相应则无病,徵乱则病在心;脾声歌,音应宫,大而和,音声相应则无病,宫乱则病在脾;肺声哭,音应商,轻而劲,音声相应则无病,商乱则病在肺;肾声呻,音应羽,沉而深,音声相应则无病,羽乱则病在肾也。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时之所主者何经,如脉要精微论云:春应中规,言阳气柔软如规之圆也。夏应中矩,言阳气强盛如矩之方也。秋应中衡,言阴升阳降,高下必平。冬应中权,言阳气居下,如权之重也。按其尺寸,观脉之浮沉滑濇,而知病脉之所生以治者何经,如平人气象论言: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以诊诸病。《灵枢》论疾诊尺篇可以诊尺知病之类。然此乃有病之人也。及无病者而皆诊以知之,则不至於有所失矣。

张志聪 夫色为阳,血为阴,然色有阴阳,而脉有阴阳,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当先审别其阴阳也。夫色有清明,有浊暗,五色之见於面也,各有部分,审清浊则知病之从来,知部分则知病之所在。《金匮要略》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心中上气者欬,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平脉篇曰: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而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者,里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此以望闻而知其病之所苦也。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者,观四时所应之脉,而知病之所主为何脏也。按尺寸而知病所生以治者,寸主在上为阳,尺主在下为阴,浮为在表为阳,沉为在里为阴,滑主气为阳,濇主血为阴,审脉之上下表里气血,而知病之生於阴生於阳,而以法治之也。夫诊有五过。诊无差误,则治之不失矣。

黄元御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颜色之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脉之权衡规矩,而知病之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之所生。以治则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倪海厦 善于诊断的医师,能察气色按脉,区别阴阳之消长,细审清浊之走向正常否,而知病于何部。看病人之喘息,听其发出之声音如何,可知其为何所苦。用阴阳五行之大法规矩来判断病在何处。手按寸、关、尺之脉,察其为浮、沉、滑、濇等脉象之变化,而得知病之所生,从而治之。诊断不失则必无过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语译 关于治疗疾病的原则,一般说来,在病初起的时候,可以用针刺的方法而痊愈;如果是病邪很盛的,尤其是那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可以等到症状缓解、邪气稍退的时候再进行针刺;如果病邪的性质是轻清的,轻者附于表、附于上,可以用扬散的方法治疗;如果病邪性质是重浊的,重者沉于下、沉于里,可以用逐渐削减的方法治疗。如果疾病是属于正气衰弱的虚证,应该用补益的方法治疗,使正气旺盛起来。

历代注释

王冰 可刺,以轻微也。若病盛取之,毁伤真气,故其盛者,必可待衰。夫轻者发扬则邪去,重者节减而去之,或因病气衰攻令邪去,则真气坚固,血色彰明。

马莳 此言善治者之有序也。方知病之始起也,其邪未盛,可即刺之,而病自已。其邪盛者,可待其势之既衰以刺之,而病亦已。夫病之始起而刺之即已,所谓因其病势之轻而发扬之耳。如下文,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及其盛而必待其衰,所谓因其病势之重而渐减之也。至於末後,则病势既衰,当因其邪气之衰,而使正气之彰,斯则初中末三治之法,所谓初则发攻,中则调和,末则收补者是也。治病者可不知哉?然本节虽言用鍼,而用药之理,亦不外是也。

张志聪 此以下言治病者,亦当取法乎阴阳也。夫鍼石所以治外者也,病之始起,尚在於外,故可刺而已。其病盛者,勿去其鍼,待其衰而後已。言始起在外,在阳,盛则在里,在阴也。病之始起,则轻而浅,久则重而深,故因其轻而发扬之,因其重而少减之,因其病势少衰而彰逐之,盖病之盛者不可急逆。经曰:微者逆之,盛者从之,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

黄元御 因其轻而扬之,泻之于表也。因其重而减之,泻之于里也。因其衰而彰之,补其虚也。

倪海厦 故可说,病之始生,刺之皮毛立已,待病势盛时,唯可待其衰时方施治,所以若病轻则用发散之法,病重时减少用发散之法,以免阳过度流失,病势缓时则乘势而进。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语译 身体衰弱、怕冷、易患感冒的,可以用温性药来补气;精虚血少的,应该用味厚的药来滋补。

历代注释

王冰 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故卫气温则形分足矣。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由此则精不足者,补五脏之味也。

马莳 此言用药者之不偏也。上文曰味归形,形食味,则形不足者,当温之以味也而兹曰温之以气。上文曰气归精,精食气,则精不足者,当补之以气也,而兹曰补之以味。正以上文又曰味伤於形,则伤於味者,亦能伤形也。而味不可以无气,故戒之曰,形不足者当温之以气,毋专用味焉可也。所谓独阴不生者是也,如用阴味之药,必兼以阳气之药。上文又曰,气伤精,则偏於气者,亦能伤精也,而气不可以无味。故戒之曰,精不足者当补之以味,毋专用气焉可也。所谓孤阳不成者是也。如用阳气之药,必兼以阴味之药。王注以气为卫气者非。盖温之以气,以卫气为解,则补之以味,岂人身亦有味乎?然气为阳,故曰温。味为阴,故曰补。神圣之立身有法也如是。

张志聪 形谓形体肌肉,精谓五脏之阴精。夫形归气,气生形,温热气胜者,主补阳气,故形不足者,当温之以气。五脏,主藏精者也,五味入口,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故五味以补五脏之精。《灵枢经》曰:诸部脉小者,血气皆少,其阴阳形气俱不足,勿以鍼,而当调以甘和之药可也。是不足者,不可妄用其鍼,当温补其气味。

黄元御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味厚则精盈,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倪海厦 形衰弱者,用温药补其气,精神不足者,必以厚味来补其五脏。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於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语译 根据邪气所在部位,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若邪气在上部,可以用吐法,使它从上排出;邪气在下部,可以用泻法、利法,使它从二便排出;邪气在中部,病胀满的,可用辛开苦降之法,使其消之于内;如果邪气停留在体表部位,可用药物汤液洗浴的方法,来祛除它;若邪气侵犯皮毛,可用汗法来发散它;若起病急暴,邪气很盛,当予以抑制之法;病属于实证的,邪气在表适宜用发散法,邪气在里适宜用泻下法。总之,治疗疾病必须详细审察证候属阴、属阳,分别采用滋补法和攻泻法。病在阳者可治其阴,病在阴者可治其阳。要平定气血,使它们按正常规律运行。凡血瘀属实的,当用刺血法治疗;气虚不足的,当用导引法治疗。

历代注释

王冰 越谓越扬也,引谓泄引也,内谓腹内,邪谓气邪之气。风中於表,则汗而发之,皮在外,故汗发泄。其气候疾利者,则按而收敛之。实则散泻者,阳实则发散,阴实则宣泻也。阴曰柔,阳曰刚,所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也。乡谓本经之气位,决谓决破其血,制?牛读为导,导引则气行条畅也。

马莳 此举治病之法也。制?牛当作掣。病之在高者,因而越之,谓吐之使上越也,病之在下者,引而竭之,谓疏之使下竭也。如湿在下,宜利小便之义。中满者,泻之於内,谓蓄积有余,腹中胀满,当从而泻之也。如《灵枢》胀论谓:五脏六腑皆有胀,而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但今之医工,不敢言泻,而病人恐泻,致使中满之疾,绵延日久,经络闭塞而死。噫!与其泻迟而死,孰若泻早而愈?故《灵枢》疾泻之旨深哉!其有邪者,当从而汗之,而其汗颇多,其形似渍也。盖以邪之在皮者,当汗而发之耳。即上文所谓善治者治皮毛是也。其慓悍者,谓邪气慓悍疾利,既按摩以散之,而复有以收之,使正气不散也。其有实者,谓有形如积块之类,当散而泻之,盖上文之中满来必有形也。而此为痞满之类。审其病之在阴在阳,以别其邪之为柔为刚。《难经》十难以五脏之邪相干为刚,以六腑之邪相干为柔。盖阳经为腑,邪始感故为柔;阴经为脏,邪入深故为刚。然阳病必行於阴,故阳病治阴,则从阴以引於阳,而阳病可去。阴病必行於阳,故阴病治阳,则从阳以引於阴,而阴病可去。凡六经血气,或血多气少,或血少气多,或气血皆少,或气血皆多,各守其乡,其血实者宜疏决之,谓破去其血,如决水之义,其气虚者,宜掣引之,谓导引其气,使至於条畅。如此则治病之法尽矣。

张志聪 人有三部,在上为阳,在下为阴。病在胸膈之上者,因其上而发越之;其在胷腹之下者,因其下而引去之;其在中者,宜从内而泻泄之。此言病之有上下阴阳而治之有法也。渍,浸也。古者用汤液浸渍取汗,以去其邪,此言有邪之在表也。邪在皮毛,取汗而发散之。气之悍利者,宜按摩而收引。阳实者宜散之,阴实者宜泻之。此言病之有表里阴阳,而治之亦有法也。阴阳者,天之道也;刚柔者,地之道也;参合天地之气者,人之道也。如感天之阳邪,则当治人之阴气,阴气盛而阳热之邪自解矣。如感天之阴邪,则当治人之阳气,阳气盛而阴寒之邪自散矣,此邪正阴阳之各有对待而善治者之有法也。如邪在气分,则当守其阴血,而勿使邪入於阴;如邪在血分,则当守其阳气,而勿使阴邪伤阳。定其血分气分之邪,而各守其部署。盖阳邪伤气,阴邪伤血,气血内守则邪不敢妄侵,此即上文对待之意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实者邪气实,而虚者正气虚也。血实者决之使行,气虚者掣之使升,盖阳气发原於下也。上节言各守其阴阳气血,使邪之不敢妄传,此复言邪在血分,而血实者宜行血以驱邪,邪在气分,而气虚者宜提掣阳气以助正,此又邪正对待之一法也。按此篇论天地人之阴阳相应,而鍼石诊治,亦皆法乎阴阳。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盖阴阳之在人为男为女,在身为气为血,故末结其气血焉。

倪海厦 邪气在上者,用汗法发汗;邪居下者,则用攻下的利尿剂;邪居中部的,可用泻药攻内,使之尽出。始生之邪,则用汗法,因在皮毛,可一汗而尽出其邪。若病邪已盛达四肢,则可用按摩方式来缓和。遇邪坚实者,先击散再泻出体外。治病必细审阴阳之消长,分别其刚柔之性,务使邪尽而不伤正,阳有病而先固其阴,阴有病则先固其阳,不使病进,守定其气血之流畅,不令其离经叛道。血液阻塞成实体,则必放其瘀血,使其尽出,不生阻碍。气不足而产生循环障碍,则用针来作导引,使气足而恢复正常循环。

小结

  本段经文所论述的治疗法则,后世一般将其称为「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是依据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趋向,顺势引导,助正驱邪,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一治疗法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把握正邪斗争的阶段性,避邪之盛锐,击邪之衰归,择机顺时以驱邪。如本段中「其盛可待衰而已」即是此意,主要应用于周期性疾病,如疟疾、月经病;二是根据邪气的性质和留着的部位,随其性、就其近,以最快的速度,从最简捷的途径导邪外出,以免病邪深入,过多损伤人体正气。本文「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等均是有关论述。三是顺从机体维护精气的本能趋势而扶助之,以防阴阳气血的亡脱。如本文「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