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寿应齐唐白傅 高风不让夏黄公

 文山书院 2019-03-29

                                                刘正平/文

        赵叔孺金文七言联“上寿应齐唐白傅;高风不让夏黄公”,题款:乙丑九月集三代吉金文字上,畊孙婣丈大人并乞正篆,叔孺赵时棡撰句并书。

        此乙丑岁当在1925年。“耕”有时也写作“畊”。本博客多次介绍赵叔孺,其父亲赵佑宸为咸丰翰林,曾为同治帝蒙师,官至太常寺卿,家中富有收藏;舅父林寿图亦为闽中大收藏家,赵叔孺从小耳濡目染。

       上联“上寿应齐唐白傅”中的“白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称。 白晚年曾官太子少傅,故称。 五代·齐己 《同光岁送人及第东归》诗:“春官如 白傅 ,内试似 文皇 ( 唐太宗 )。” 宋·苏轼 《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之二:“ 白傅 閒游空诵句,拾遗穷老敢论亲。” 清·袁枚 《续诗品·灭迹》:“ 白傅改诗,不留一字。” 汪洋 《寿静仁先生四十三初度即步原韵》:“ 白傅流风犹想像, 紫阳 遗爱未销磨。”

       下联”高风不让夏黄公“中的夏黄公,因与东园公、 甪里先生、绮里季三人在秦朝时不满秦始皇的焚书抗儒暴行,遂在秦及汉初同时隐居于陕西的商山,故被世人并称为“商山四皓”。又因四人都是“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故也称“四皓隐士”。一说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因隐居夏里修道,故号夏黄公。其记载见于《史记.留侯世家》。另一说:三国·虞翻的《答王府君》中,“则黄公定鄞人,非齐人也”。《甬上耆旧传》中说,县西二十五里地名为黄公林,相传为汉黄公隐处,即古之大里也;《 四明谈助》载,大隐山本名句章,以大里黄公居此,故称大隐;《慈溪志》先贤人物记载为“荒周时四皓大理(同里)黄公”;清·王渥在《大隐山即事》中也有云:“此亦四明真福地,当年曾隐夏黄公。凉生古井春波绿,秀拥层峦夕照红。” 夏禹故里为四明山石钮村,所以此说也有道理。

       赵叔孺是宁波人,对夏黄公故事应该是耳熟能详,所以撰此联也是顺理成章。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方言中所遗留的古代痕迹。宁波鄞州区古林镇之”古林“原来叫作黄公林,以纪念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黄公林用宁波话快读就成了”古林“。而有名的”河姆渡“,就是夏黄公墓的渡口,历世称为夏墓渡,“河姆渡”实际为“夏墓渡”的方言。以前本博客说过篆字”七“,用宁波话说就是”切“。所以“切”的偏旁是“七”,而不是“土”或者“士”。甲骨文和金文、秦篆及秦简(里耶秦简)中的”七“,皆写作”十“,就是会意,”切断“的意思,借作数字”七“。如果我这么说有点牵强附会,那么许慎之说更是无中生有——《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虽然从甲骨文和金文、秦篆及秦简、汉简中我们都能找到”七“(十)的形态,但我们又很难文献学的角度去证明它。”切“之所以不是”土“或”士“旁,客观上也说明汉字之间也是可以互相印证。

甲骨文”七“

甲骨文”七“

金文”七“

金文”七“

秦简”七“(睡虎地秦简)

汉简”七“(走马楼前汉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