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醉:不仅要“睡着”更要安全醒来

 渐近故乡时 2019-03-29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医生是患者的“生命守护神”。去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兼ICU主任缪长虹教授带领着他的团队获得“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其本人也被评为“复旦大学十佳医生”。3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尽管高风险、高负荷,他们仍然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奋斗。

当然

麻醉

只是“打一针睡一觉”?

不仅要“睡着”更要安全醒来

“对所有的病人,我们都需要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并制定完善的麻醉方案,从而确保患者术中血压、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使患者术后舒适、没有痛苦。”

谈及麻醉医生的工作,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兼ICU主任缪长虹教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倘若把麻醉过程比喻成一次“奇妙的航行”,麻醉医生好比大海中航行船只的“舵手”,不仅要有非常娴熟的掌舵技术,更为重要的是,遇到大风大浪及意外状况时,懂得如何应对及处理,让船安全平稳的驶向彼岸!     

缪长虹

主任

在您到手术室前,为了更好地应对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危机,我们除了要做好麻醉设备、药品的准备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病情评估与合并症处理,从而制定恰当的麻醉方案。

缪长虹教授曾为一例巨大甲状腺肿瘤病人施行麻醉。该患者甲状腺上有一个巨大的肿瘤,气管向右侧偏移且受压明显,最窄处仅4毫米。该例患者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可能因肌肉松弛加重肿瘤压迫,成为彻底压扁气道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为此,缪长虹教授在反复查看CT片、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病人平素活动状态后,认为采用左倾体位并手法托起肿瘤的方法下可施行快诱导插管。最终,在助手协助下缪长虹教授顺利完成了麻醉诱导和插管,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最终患者康复出院,未遗留任何并发症。

很多人都以为麻醉只是打一针就完了,其实不是。手术以前,麻醉医生需对患者的内科夹杂症、重要脏器功能、体能状况等进行充分的评估,从而判断是否立即或缓期进行手术;而在术中,麻醉医生需时刻关注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精细调节麻醉深度,维持呼吸循环内环境的稳定;尤其是高龄、危重患者及重大手术,更是需要麻醉医生的精心呵护,麻醉医生的每一次微调都可能关系着病人的生命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这也是对麻醉医生基本功的考验。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缪长虹教授团队共有63位麻醉医生、23位麻醉护士,他们需承担30间手术室日均155台左右的手术麻醉量。2012年时肿瘤医院手术麻醉量仅为1.9万例,但到2018年已达到4.5万例。手术室“网红钟”记录了麻醉医师辛苦的日日夜夜,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4个小时非常普遍。

困局

麻醉

从业者人手紧缺?

社会对麻醉医生的关注度不够

麻醉医生手术量大、工作劳累,医院为什么无法更多引进麻醉医生、缓解现在的紧张状况呢?事实上,尽管工作性质重要,但是全国范围内麻醉医生一直严重短缺。

目前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麻醉医师8.5万人,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0.65人,按照欧美发达国家每万人麻醉医师2.5人计算,中国至少还有30万名麻醉医生缺口。即便是按现行标准,不少医院麻醉医生仍缺编25%~30%。即使在医疗技术相对发达的上海,麻醉医生同样面临严重紧缺现状。沪上各大医院通常都是连台手术,加上一些大医院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分院建设,麻醉医生的紧缺愈发明显。因此,麻醉医生加班加点的情况几乎持续存在,除了匆忙吃饭的时间,剩余的时间他们基本都在守着病人。

缪长虹

主任

非常紧缺!工作时间长、风险大,再加上薪资待遇不理想,所以很多医学生不愿意从事这份职业,这是造成麻醉医生紧缺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麻醉医生须时刻警惕超高风险。“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麻醉医生的责任重大,每一秒都是生命,抢救不及时就意味着生命流逝。手术医疗纠纷,麻醉医生或多或少都会被牵涉其中,若医院处理医疗纠纷不及时、制度不完善,麻醉医生很有可能将直接面对家属,精神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麻醉医生的工作强度大,精神长时间高度紧张。从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10多个小时分秒不能离开患者。双眼紧紧盯着监测仪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还随时需要根据术中突发情况作出处理。随着社会老龄化,高难度的手术还在不断增加,这让麻醉医生的工作变得更加忙碌和紧张。

而与这些付出完全不相匹配的是,社会对麻醉医生的关注度不够,薪酬待遇未能反映麻醉医生真正的劳动价值,晋升空间亦乏善可陈。

曙光

麻醉科

没有存在感?

 “懂行”的病人会主动问起麻醉团队

20多年前,麻醉学科发展慢,麻醉医生被称为“无影灯下的英雄”“麻醉师”“麻师”等,反映出他们地位的尴尬。麻醉医生工作地点是手术室,患者见到麻醉医生时,口罩、手术帽已经将麻醉医生捂得严严实实;等到病人麻醉醒来时,手术已经完成。患者和家属大多知道手术的主刀医生是谁,但很少有人知道手术中的麻醉医生是谁。因此,工作在幕后的麻醉医生常被称为“隐形医生”。

“不过,这些年还是有变化的。”缪长虹教授说。这些年,虽然和病人打交道的主要还是外科医生,但遇到重大手术,外科医生会主动帮病人找技术过硬的麻醉团队保驾护航,这让整个麻醉团队存在感增强。“如果麻醉医生说这个人状态不适合开刀,外科也会尊重麻醉医生的意见。”如今,在肿瘤医院,很多“懂行”的病人还会主动问起麻醉团队。不久前,一位腹部肿瘤患者慕名找到肿瘤医院,巨大肿瘤已经威胁到这位病人的生命。术前经过反复讨论,缪长虹教授麻醉团队最终为他制定出一套详尽的个体化麻醉方案。精准用药不仅让肿瘤被顺利切除,推出手术室时病人还对着家人做出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出院时,这位病人特意找到了缪长虹教授,感谢手术中麻醉团队的保驾护航,来自于患者的认同让麻醉医生们觉得工作再辛苦也值得。

在肿瘤医院麻醉科,医护人员的流动性并不大,不管多忙,科室总会抽空进行人文交流,比方说学习“弟子规”等。

缪长虹

主任

我们总是希望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人文留人。仁心仁术,能坚守在这份岗位,需要的是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策划:宣传部

执行:顾金华(《青年报》)、许平波(麻醉科)

摄影、编辑:刘雁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