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蜀:弢翁配补及转售宋刻《资治通鉴纲目》略考

 闻道山人 2019-03-29

国家图书馆藏《资治通鉴纲目》(以下简称《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 ,宋刻本。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卷四十六配补另一宋刻本,半叶八行行十五字。卷四十七至五十一配补又一宋刻本,半叶十行行十四至十六字。索书号8664。该书被收入《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除1959年版《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在该书条目中加注“潘捐”,指明此书来自潘氏宝礼堂外,其他各目均未言其传承情况。即《宝礼堂宋本书录》,亦未说明此书收自何方。近日,我查阅资料后初步判定,该《纲目》系弢翁早年配补成套并转售潘氏宝礼堂。

此事源于卷四十六首叶一方“周暹”藏印。此印记令我十分吃惊,难道此书与弢翁有所交集?记得弢翁在明刻本《两汉纪》题跋中曾讲述更换藏书印一事,曰:“余所得善本书,每钤‘曾在周叔弢处’六字朱文印。盖收书只以遮眼,本无世藏之心,非好为旷达之语以欺人也。今此印刓弊,不堪复用,遂改钤‘周暹’二字白文小印。自此书始,后皆从之。丙寅夏 弢翁。”丙寅为民国十五年(1926)。该四十六卷应为弢翁1926年后收藏,1938年《宝礼堂宋本书录》成书前转让潘宗周的(参见图1至图3)。

图1 宋刻《资治通鉴纲目 》



图2 配补之卷四十六,有弢翁藏印


图3 《两汉纪》弢翁题跋


为寻找弢翁那方藏印的答案,我先翻阅手头的《自庄严堪善本书影》《自庄严堪善本书目》《丁亥观书杂记》,均无线索,后将希望寄托于李国庆先生编著的《弢翁藏书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之中。我当即在“孔夫子旧书网”下单订购一本。两天后《年谱》寄到。翻开书不多时便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壬申”条目下找到了线索。起初我以为只有卷四十六来自弢翁。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此部《纲目》应该是弢翁配补完整后转予潘宗周宝礼堂的。

《年谱》“民国二十一年(1932)壬申”条目曰:是年“致王晋卿书,购《宛陵集》,询彼处所存《通鉴纲目》及宋抄本《宝刻丛编》残帙所存叶数等事。”注释引弢翁致王晋卿书云:“尊处《通鉴纲目》是第四十七卷否?”

“民国二十二年(1933)癸酉”条目曰:四月十一日“……并询在北平所见残宋本《通鉴纲目》存卷多少等事。”注释引弢翁致王晋卿书云:“……子敏言阁下在北平曾见残宋本《通鉴纲目》,不知能配几卷否?余不及。”同条目:“五月八日,致王晋卿书,议购宋本《纲目》,并告上海友人索阅此书事。”注释引弢翁致王晋卿书云:“宋本《纲目》不知能有成议否?如不成,乞于下次来津时携回。上海有一友人索阅,或可谐也。此书乞勿与多人看,亦勿言为暹之书为要。”

以上所引三封书信透露出如下信息。1,民国二十一年(1932),弢翁所藏《纲目》尚缺第四十七卷(或第四十六卷,详见下文)。2,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四月十一日,弢翁仍在打探《纲目》残卷之事。或仍有缺卷需配补;或已成套,欲寻八行行十七字本残卷,统一全书版本,锦上添花。3,同年五月八日,弢翁已在转售《纲目》(按:据前后文意,《年谱》所述“五月八日,致王晋卿书,议购宋本《纲目》,‘议购’当为‘议售’”)。据此我以为,弢翁大约分三至四次购齐《纲目》。查《纲目》卷一至卷四十五,卷五十二至五十九,第一卷及此后双数卷卷端,均有“碧山学士藏书”印记。大约早先第二卷开始系两卷装订一册,册端均有钤印。后人改为一卷一册,新分出之卷端便无印记。故上述各卷应为一人所藏,这部分算作一次购藏。卷四十六行款与另两种本子均不相同,且单独钤有弢翁藏印,当为一次购藏。第四十七卷至五十一卷,双数卷卷端均有“赵次公”印记,按照两卷一册,册前钤印之规律,应为一人所藏。然弢翁单独询问王晋卿有否第四十七卷,该卷则有可能单独配补而成。加上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一,共购置四次。另有一种可能,弢翁询问之四十七卷系四十六卷之误。这样,便是三次配补而成。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八日之前,书已凑齐并寄存王晋卿处代售,尚未出手,故请其“来津时携回”(第四十六卷之“周暹”藏印,大概为防止在书商处被混淆而钤盖)。其时已有上海友人欲购该书,此上海友人便是宝礼堂主人潘宗周。从相关文献中未发现弢翁与潘宗周有往来之事,大约是通过张元济先生居中牵线而成。张元济先生与弢翁交情深厚,过往甚密。且《宝礼堂宋本书录》系张元济先生代笔之作,心领弢翁不愿透露此事之意。故于《纲目》解题中,未提及弢翁与此书的交集。

弢翁此书出手的价格只有区区2000余元。《年谱》“民国二十二年(1933)癸酉”条目曰:十月,“韩氏藏书在上海散出,弢翁以七千金辗转收得抄校本书凡三十种,并将所收之书列于《云间韩氏藏书目》上。”注释引弢翁《云间韩氏藏书目》题识云:“王晋卿自沪携抄校本数十种来,选购三十种,乃费七千余金,为余从来未有之豪举,……此七千余金,以宋本《通鉴纲目》抵二千余元,可云痴矣。”因知《纲目》仅以二千余元出手,价格极低,乃至弢翁自嘲“可云痴矣”。何以说价格极低?我们可从弢翁所购宋本《汉雋》一书的价格对比看出。

弢翁所购《汉雋》十卷,宋刻,卷数、行款与国图藏淳熙十年象山县学刻本及淳熙五年滁阳郡斋刻本相同。《年谱》“民国二十年(1931)辛未”条目曰:九月“致王晋卿书,告收到《汉雋》。”注释引弢翁致王晋卿书云:“《汉雋》收到。兹先奉上五百元,其余五百元容再筹还。仆南方生意近日倒闭,手中极窘也。”以上文字证明弢翁以一千元购得《汉雋》。《汉雋》仅十卷,部头为《纲目》六分之一强,相比之下,后者显然便宜很多。当然,弢翁将《纲目》作价两千余元付给书商王晋卿,以抵七千元购书款,至于王晋卿卖给宝礼堂多少钱,就不得而知了,翻一番亦有可能。此价格也证明弢翁转售之《纲目》为全本,并非卷四十六等配补卷。

民国,乃至明清时期的藏书家,大量购藏古籍的同时,不时转售或与他人交换藏书,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身为企业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弢翁,藏书及古籍版本学素养虽卓尔不群,终是“业余爱好”,巨额购书费常使其经济上捉襟见肘,甚至年关难度。如弢翁在《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题跋中便诉苦道:“海源阁本(《监本毛诗》),丁丑小除夕杨君敬夫曾拟归我。当时卒岁之资尚筹措未足,焉有余钱收书。乃婉词谢之。”他如出售股票融资购书,售卖百部普通古籍换取宋本等事,《年谱》列举甚多。《纲目》一书之转售,本无特别之处,值得关注和表彰的是,弢翁一如明清以来藏书家之优良传统,藏书、校书的同时,尽全力拾遗补缺,挽救了《纲目》等大批珍稀古籍善本,厥功至伟!

最后再说一点题外话,弢翁所购《汉雋》,后随其他宋元善本一起捐赠国家图书馆,索书号8128。该《汉雋》起初价格奇高,弢翁与王晋卿几经“斗智斗勇”才以一千元购入。弢翁钟爱此书是有其道理的,该书版面四周余纸阔大,远超国图其他宋本《汉雋》,系蝴蝶装时期书口保存较好者,极为罕见。这一点也是弢翁选书独具慧眼之处(参见图4至图6)。

图4 弢翁藏宋版《汉雋》,叶面四周余纸阔大



图5 宋淳熙十年象山县学刻本《汉雋》书叶左右余纸狭窄


图6 宋嘉定四年赵时侃滁阳郡斋刻本《汉雋》书叶左右余纸狭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