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志愿填报丨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

 度麦心理 2019-03-29

学生心理关爱:滨州市心理咨询师答疑高考志愿填报的三层纠结点

还有70天,让众多高三学子们既期待又担心的高考就要到来了。每年的高考之后,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等待分数的时间固然煎熬,但是,分数下来后的志愿填报,却又是一道“过好了皆大欢喜、过不好前功尽弃”的关口。

据统计,每年都会有许多成绩不错的考生因志愿填报不当而功败垂成,让人倍感可惜。如果说高考之前的努力拼搏是基础,那么高考之后的志愿填报就是保障。那些基础扎实、分数过线的考生,由于未掌握志愿填报技巧而错失良机,或者未能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或者未被录取自己喜欢的专业,甚至出现“被落榜”的无奈结局。

其实,志愿报考是一场“心理战”。要打好这场仗,不仅需要丰富的志愿填报知识、全面的了解和考虑,更需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分析。但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的确是一项非常困难的考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考志愿的填报过程,不仅是对考生的考验,更是对家长的考验。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考生选择了专业的团队帮助自己进行选择。有了专业的帮助,当然会在选择高考志愿时避免许多失误;但是,更重要的部分还需要自己完成。因为了解客观信息很重要,能够帮助考生和家长做出更有利的选择;但是,了解主观信息更为重要,因为要去上大学的人是考生自己,他的内在需求才是关键。

作为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帮助很多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帮助过很多因志愿填报困难的高考生解决心中的困惑。高考志愿里存在的“纠结点”很多,但是,最关键的点只有三个,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考生内心的需求出发,一层层去揭开高考志愿填报的“心理面纱”,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第一层纠结点:地域重要还是院校重要?

许多考生都会纠结这一点。在分数的限制下,考生可能会面临两难的选择:想去的院校地域不理想,想去的地域院校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考生要如何选择才能对自己最为有利,成为第一层纠结点。

其实,地域重要还是院校重要,并没有准确的答案,具体选择要看考生自己的感受。在面临两难的选择时,考生在考量客观条件的同时,还要懂得感受自己的内心需求,并最终确定自己是先选择地域还是先选择院校。

确切地说,在客观条件类似的前提下,试着在想象中走向未来,感受自己被录取后在大学里的生活,甚至毕业之后的工作情况,往往能帮助考生做出更准确的选择。

第二层纠结点:院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先选择院校还是先选择专业,也是令考生无比纠结的问题。每个人都愿意在自己喜欢的学校里学习,同时,也希望能从事自己有兴趣的专业。但问题就在于:当这两者无法融合时,考生要如何选择?屈就于某个院校吧,即使学了喜欢的专业,好像也很不舒服;而选择不喜欢的专业吧,即使学校再好,内心也会越来越没兴趣。

其实,要解决这层纠结点,最好的办法就是与自己对话。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中的“空椅子技术”,尝试着用两把椅子去完成,或者直接在想象中完成自我对话。当内心纠结的两个自我通过这样的对话达成一致意见后,这层纠结点就自然解决了。

第三层纠结点:在专业调剂上,是服从还是不服从?

这层纠结的风险比较大,比较难选择。一方面,如果填写了“服从调剂”,很有可能会因分数不合适而被分配到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专业,不仅影响大学生活,更影响未来的就业;另一方面,如果填写了“不服从调剂”,则很有可能因此而被退档,导致与想去的学校失之交臂,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分数浪费、降格录取。

面对高风险的选择机率,是否服从调剂就成为考生与家长难以选择的关键点。但是,考生与家长如果能够仔细斟酌相关的客观条件后,就能够在比对之下得到相对清晰的答案:“服从调剂”和“不服从调剂”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

在得到这个答案后,考生需要去感受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才能完成最后的选择。对比“服从调剂”与“不服从调剂”的优势与劣势,或者选择自己非常想要的优势,或者排除自己必须拒绝的劣势,结果自然会呈现出来。

“寒窗苦读十数载,一朝如愿幸福来。”

对于苦读多年的考生来说,如何完美呈现并最终享用自己多年的奋斗成果,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能够以客观信息为基础、以主观意愿为保障,就一定能顺利完成志愿填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祝愿每一名达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考生,都能运用冷静而智慧的头脑、平和而稳定的心态,顺利完成自己“鲤鱼跳龙门”前的最后一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