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应熊传

 p0oouuu 2019-03-29

王应熊,字非熊,四川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天启年间,担任詹事,因父母丧礼回家。

  崇祯三年(1630)召见任命为礼部右侍郎。第二年冬天,皇帝派宦官出守边镇,王应熊上疏说:“陛下焦躁烦劳为求得政绩,为什么不一一依靠群臣呢?群臣不肯任劳任怨,使陛下万不得已,权且派遣身旁近侍监督管理。书写在青史中,说有圣明不出世的皇上,但是群臣不能仰望其成功,真应当羞愧而死。况且从神宗以来,士族官吏竟然不知道自己应当掌管什么事,有人举出《会典》的律例告诉他,反而诧异以为是申不害、韩非的刑名之学。近来各臣的缺点,不是事到临头不敢承担的缘故,而是平时没有严格要求的过失;也不是因循旧习的缘故,实际是遗忘了过去的规章制度的过错。”话语都迎合皇帝的意图,于是受到皇帝的特别照顾宠爱。曾经酗酒,骂尚书黄汝良,被给事中冯元飙揭发了。黄汝良替他隐瞒,事情才算排解了。崇祯五年(1632)提升左侍郎,冯元飙揭发他贪污的情形,皇帝不察。

  王应熊博学多才,熟知典故,而性格刚强,很不讲情面,很多人都怕他。周延儒、温体仁拉拢他帮助自己,都跟他很友好。等到周延儒被罢免,温体仁拉拢他更加卖力。崇祯六年(1633)冬天,朝廷推举阁臣,王应熊声望不够没有被推举,皇帝特别下旨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跟何吾驺一起参与机要。命令下达,朝廷内外都吃了一惊。给事中章正宸弹劾他说:“王应熊刚愎自用,一向无所忌惮,小才足以护短,小辩足以助贪。现在让他担当大任,一定会铲除异己,报复仇敌,混淆是非。请皇上收回成命,另外选择忠良之人。而且传言说皇帝优待左右的亲信,通过走后门得到提拔,让天下利欲熏心、捷足先登的小人日益活跃,连累圣德不小啊。”皇帝大怒,下诏将章正宸打入监狱,剥夺官籍赶回家。有人劝王应熊做文彦博,王应熊很不高兴,假装上疏请求辞职。有很多激愤的话,多次被给事中范淑泰、御史吴履中攻击,皇帝都不过问。

  崇祯八年(1635)正月,流贼攻陷凤阳,捣毁皇陵。巡抚杨一鹏是王应熊的座主,巡按吴振缨是温体仁的亲家。二人担心皇帝震怒,扣留杨一鹏、吴振缨的奏疏不报告皇帝。等到收复的报告来后,同时上报。于是草拟圣旨命令巡抚、巡按戴罪立功。主事郑尔说、胡江轮流上疏诋毁王应熊、温体仁狼狈为奸,耽误国事,皇帝愤怒地将他二人贬职,而给事中何楷、许誉卿、范淑泰,御史张缵霄、吴履中、张肯堂不停地发表意见。范淑泰说:“杨一鹏的《恢复疏》在正月二十一日,《核察失事情形疏》在正月二十八日,天底下还有尚未出事就先恢复的吗?王应熊改填日、月,难逃欺诈瞒骗的罪名。”并且揭发他接受贿赂的事情。皇帝对王应熊特别关照,都不听,而降了何楷、张缵霄的官级,安慰王应熊。王应熊也多次上疏争辩,说:“座主门生,交情不能太薄,冒昧地推辞勾结的罪名。票拟实际是微臣起草的,冒昧推辞误国的罪责。”何楷更加愤怒,多次上疏检举他,最后又上疏说:“按过去惯例,奏疏不抄发,外人是无法知道的,不接到圣旨,邸报是不许传抄的。微臣的奏疏六月初十日上报,十四日才接到皇上的圣旨,王应熊却在十三日奏辩。圣旨尚未下发,王应熊如何知道,这是微臣不理解之一。况圣旨下发一定要由六科抄写分发。微臣的奏疏十四日下发,而百户赵光修先送给锦衣堂上官,那么奏疏可以不经过科部抄写了。这是微臣不理解之二。”王应熊才害怕起来,上疏承认错误。皇帝将他的家人和值日中书七人法办。官司齐备,将家人充边,中书贬职二级。王应熊于是多次上疏乞求辞职,乘驿车回家,赐给他旅差费,派行人护送。皇帝也知道王应熊跟别人关系不融洽,只不过是自己亲手提拔的,不想因为别人的议论赶走他。

  崇祯十二年(1639)派官员去调查。他的弟弟王应熙横行乡里,同乡人到官府门前击鼓伸冤,列举罪状多达四百八十多条,窝藏赃款一百七十万两,言词牵连到王应熊。下诏让抚按调查追究。正好王应熊又一次被召回,事情得以消解。

  这时周延儒第二次为相,担心别人攻击自己,唯独惦念王应熊刚强,可以利用制服别人,极力向皇帝推荐。崇祯十五年(1642)冬天,派行人召见王应熊。第二年六月,王应熊还没有到,周延儒已被罢免回家。给事中龚鼎孳密奏说:“陛下召见王应熊,一定是因为他主持朝政的时候,众人轮流攻击他,以为他孤立没有同党,谁知他跟周延儒交往密切,肝胆相照。微臣去年进入北京,听说王应熊贿赂周延儒作为再次召回朝廷的阴谋。周延儒对大家宣称,皇上将要起用巴县人。巴县人即指王应熊。不久,召见王应熊的命令果然下达。政府本是重要的地方,他们却互相援引私党,这时周延儒人虽然离开了,但他的影响还存在,国家大事怎经得起再耽误了!”皇帝看到奏疏心里怀疑起来,留下奏疏没有下发。不久周延儒被逮捕,却仍滞留京城,等王应熊来,一同前往。一天,皇帝回头对宦官说:“周延儒为什么还不来?”回答说:“等王应熊先来。”皇帝更加怀疑了。九月,王应熊到京,住在朝房里,请求朝见皇帝,不同意,请求回去种田,皇帝同意了,他于是惭愧沮丧地回去了。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京师失陷。五月福王在南京即位。八月,张献忠占领四川。于是改任王应熊为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督川、湖、云、贵军务,专门对付四川的农民军。这时四川各府,只有遵义还在政府手中,王应熊进入遵义驻守。白衣誓师,开幕府,传布檄文声讨敌人。第二年向皇帝报告方法谋略,请求下令川陕、湖贵二总督,郧阳、湖广、贵州、云南四巡抚出师联合讨伐。并揭发四川巡抚马乾纵容士兵奸淫抢劫,将他革职审问。命令未下达而南京失陷,马乾仍旧做他的四川巡抚。不久张献忠死,杨展等将领各自占据州县称霸一方,王应熊无能为力,他的部将曾英功劳最大,收复重庆,多次打败敌人。王祥亦从綦江出师,跟曾英形成掎角之势。王祥的才能武力赶不上曾英,但王应熊重用王祥超过了曾英。又过了一年的十月,张献忠的余党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南奔重庆,曾英战死。孙可望攻占遵义,王应熊逃往永宁山中,不久死在毕节卫。他的一个儿子王阳禧,在战争中死亡,最终没有后代。      

王应熊 

王应熊(1589~1647)字非熊,号春石,明重庆府巴县乐碛青溪里(今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人。

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督川、湖、云、贵军务,卒赠太保建极殿大学士,谥号"文恪"。

王应熊博雅能文,尤工诗,著有《春石集》。

人物经历

王应熊极聪慧,少家贫,力学,四川按察使、《蜀中广记》作者曹学佺非常器重他,并亲自教学。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授翰林院检讨。万历四十七年(1619)主持会试。次年,授徵侍郎

天启元年(1621),持节封蜀藩。正值奢安之乱,侨居夷陵(今湖北宜昌)。天启六年(1626),授中宪大夫丁忧归家。

崇祯三年(1630),升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上书论中官事,由于甚合帝意,得到崇祯帝的注意。

崇祯五年(1632),升礼部左侍郎冯元飙言王应熊贪污,无大臣体,宜罢,皆不纳。王应熊博学多才,熟悉典故,性格豁刻强横,人多畏之。又与周延儒温体仁结党。

崇祯六年(1633),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充经筵讲官,章正宸范淑泰攻之,王应熊佯具疏引退。

崇祯七年(1634),擢文渊阁大学士。

崇祯八年(1635),张献忠破凤阳,毁皇陵,王应熊包庇座主、凤阳巡抚杨一鹏和温体仁的姻亲、凤阳巡按吴振缨,预泄诏旨,被范淑泰参劾,罢官,返巴县。

崇祯十二年(1639),弟王应熙与同乡、南京吏部侍郎倪斯蕙之子倪天和相轧成大狱,借势遂破其家,道路以目,舆论不能平。

崇祯十五年(1642),周延儒荐王应熊以自代,以其强狠为援,冬十一月,召王应熊入朝。崇祯十六年(1643,周延儒死,王应熊抵京,请入对,不许;请归田,许之。由金陵折走江西回巴县。

崇祯十七年(1644),南明弘光政权任王应熊为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督川、湖、云、贵军务,楚、郧、贵、广悉听应熊节制,专剿张献忠,给银三万两,赐尚方宝剑。值难受命,名为督师而无师可督,无功,端坐受拜而已。王应熊散尽家财,招兵数千人,开府遵义,推荐川将罗于莘、侯天锡、曾英、王祥

隆武元年(1645),擢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八月,王应熊到巫山,组织川东一带武装抗击张献忠。杨展收复川南,王应熊转移到綦江,又转移到泸州,最后回驻遵义。

隆武二年(1646),清军入川,招降王应熊,王应熊斩杀来使,弃遵义入毕节

永历元年(1647)正月,封长寿伯,至仁怀卒。 赠太保建极殿大学士,谥号"文恪"。

家族成员

子:王阳禧,字箕文,死于兵,无后。

族子:王更律,率军降清。

 

《明史·王应熊传》

王应熊,字非熊,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天启中,历官詹事,以忧归。

崇祯三年,召拜礼部右侍郎。明年冬,帝遣宦官出守边镇,应熊上言:「陛下焦劳求治,何一不倚信群臣,乃群臣不肯任劳任怨,致陛下万不获已,权遣近侍监理。书之青史,谓有圣明不世出之主,而群工不克仰承,直当愧死。且自神宗以来,士习人心不知职掌何事,有举《会典》律例告之者,反讶为申、韩刑名。近日诸臣之病,非临事不担当之故,乃平时未讲求之过也;亦非因循于夙习之故,实愆忘于旧章之过也。」语皆迎帝意,遂蒙眷注。尝酗酒,诟尚书黄汝良,为给事中冯元飙所劾,汝良为之隐,乃解。五年,进左侍郎,元飙发其贪污状,帝不省。

应熊博学多才,熟谙典故,而性溪刻强很,人多畏之。周延儒、温体仁援以自助,咸与亲善。及延儒罢,体仁援益力。六年冬,廷推阁臣,应熊望轻不与,特旨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何吾驺并入参机务。命下,朝野胥骇。给事中章正宸劾之曰:「应熊强愎自张,纵横为习,小才足覆短,小辨足济贪,今大用,必且芟除异己,报复恩仇,混淆毁誉。况狼籍封靡,沦于市行。愿收还成命,别选忠良。且讹言谓左右先容,由他途以进,使天下薰心捷足之徒驰骋而起,为圣德累不小。」帝大怒,下正宸诏狱,削籍归。有劝应熊为文彦博者,应熊咈然,佯具疏引退,语多愤激。屡为给事中范淑泰、御史吴履中所攻,帝皆不问。

八年正月,流贼陷凤阳,毁皇陵。巡抚杨一鹏,应熊座主;巡按吴振缨,体仁姻也。二人恐帝震怒,留一鹏、振缨疏未上,俟恢复报同奏之,遂拟旨令抚按戴罪。主事郑尔说、胡江交章诋应熊、体仁朋比误国,帝怒谪二人,而给事中何楷、许誉卿、范淑泰,御史张缵曾、吴履中、张肯堂言之不已。淑泰言:「一鹏《恢复疏》以正月二十一日,《核察失事情形疏》以正月二十八日,天下有未失事先恢复者哉?应熊改填月日,欺诳之罪难辞。」且劾其他受贿事。帝顾应熊厚,皆不听,而镌楷、缵曾秩,慰谕应熊。应熊亦屡疏辩,谓:「座主门生,谊不容薄,敢辞比之名。票拟实臣起草,敢辞误之罪。」楷益愤,屡疏纠之,最后复疏言:「故事,奏章非发抄,外人无由闻;非奉旨,邸报不许抄传。臣疏六月初十日上,十四日始奉明旨,应熊乃于十三日奏辩,旨尚未下,应熊何由知?臣不解者一。且旨下必由六科抄发。臣疏十四日下,而百户赵光修先送锦衣堂上官,则疏可不由科抄矣。臣不解者二。」应熊始惧,具疏引罪。帝下其家人及直日中书七人于狱。狱具,家人戍边,中书贬二秩。应熊乃屡疏乞休去,乘传赐道里费,行人护行。帝亦知应熊不协人望,特己所拔擢,不欲以人言去也。

十二年遣官存问。其弟应熙横于乡,乡人诣阙击登闻鼓,列状至四百八十余条,赃一百七十余万,词连应熊。诏下抚按勘究。会应熊复召,事得解。

时延儒再相,患言者攻己,独念应熊刚很,可藉以制之,力言于帝。十五年冬,遣行人召应熊。明年六月,应熊未至,延儒已罢归。给事中龚鼎孳密疏言:「陛下召应熊,必因其秉国之日,众口交攻,以为孤立无党;孰知其同年密契,肺腑深联,恃延儒在也。臣去年入都,闻应熊贿延儒为再召计。延儒对众大言,至尊欲起巴县。巴县者,应熊也。未几,召命果下。以政本重地,私相援引,是延儒虽去犹未去,天下事何堪再误!」帝得疏心动,留未下。已而延儒被逮,不即赴,俟应熊至,始尾之行。一日,帝顾中官曰:「延儒何久不至?」对曰:「需王应熊先入耳。」帝益疑之。九月,应熊至,宿朝房。请入对,不许;请归田,许之,乃惭沮而返。

十七年三月,京师陷。五月,福王立于南京。八月,张献忠陷四川。乃改应熊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督川、湖、云、贵军务,专办川寇。时川中诸郡,惟遵义未下,应熊入守之,缟素誓师,开幕府,传檄讨贼。明年奏上方略,请敕川陕、湖贵两总督,郧阳、湖广、贵州、云南四巡抚出师合讨,并劾四川巡抚马体乾纵兵淫掠,革职提问。命未达而南都亡,体乾居职如故。已而献忠死,诸将杨展等各据州县自雄,应熊不能制。其部将曾英最有功,复重庆,屡破贼兵。王祥亦出师綦江相犄角。祥才武不及英,而应熊委任过之。又明年十月,献忠余党孙可望、李定国等南走重庆,英战殁。可望袭破遵义,应熊遁入永宁山中,旋卒于毕节卫。一子阳禧,死于兵,竟无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