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队春秋:关于会盟不得不说的事儿

 汐钰文艺范 2019-03-29

合作千般样,实力说了算。

站队不谨慎,唯有泪两行。

……

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哪一天,词语热搜榜上冒出来了个叫做“站队”的词。这个原本表示“排好队伍”的词语被大家赋予了“明确立场”的意义,还与“职场”“事业”这些字眼紧密捆绑。不过话说回头,站队这种行为在古时候也不少见。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就很流行站队。那么诸侯们都热衷干嘛呢?答案是——结盟。对,没错,就是用发誓带动合作的那种。根据鲁国史书《春秋》记载,在276年左右的光景里,实际发生的会盟不下于450次,可见当时站队之风确实盛行。

想站队?Emmmm建议要慎重,因为当时诸侯间的结盟不是那种举手向天大喊两句然后两手一拍一握头一点脚一跺从此不分你和我的简单操作……记住,我们这里所说的结盟,其主体不是个人,是国与国之间!既然上升到国家层面,就说明我们即将要进入很严肃的外交场合了。有多严肃呢?一句话:按程序办事儿!

约期相会

首先,要约会。啊呀呀呀,这里的“约会”是指定下会盟的时间和地点啦,可不是拔腿就走。使者们穿越国界线,直面国家最高领导人,几番商议,最终拿出一个基本的安排方案。一般来说,诸国间的国际盟誓大多是会选在各国边境的丘陵或水岸泽边——人们相信,神灵经常降临这类地方。而在会盟的现场,一座高台将会被筑起来——高处,通常被认为能方便人与神之间的沟通。

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两处春秋末期的会盟遗址,它们正好都是位于高地上——其中一处盟誓的遗址位于河南温县,处于沁河的南岸,据考证这里原来是一块高出地平面近两米的台地;而另一处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东郊,在浍河北岸的台地上。

温县盟书

(目前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国文字展》展出)

根据对温县盟书的释读,学者们认为当时主持会盟的是晋国的韩氏宗族

侯马盟书

1965年出土,现藏山西博物院

参盟代表各就各位后,会盟就算是正式开始了。在国家代表甚至是国家领导人会面的重要场合,怎么能没有主持人呢?于是乎,就会有专门人士来指导与主持整个会盟的流程进行,这位主持人就是我们所称的司仪——啊等一下!“司盟”更会适合点……一般来说,司盟主要是来自发起会盟的一方,由国君或者是专门负责祭祀的官员来担任,从而体现庄重严肃,以及——体现发起会盟一方在会盟中的主导地位。

发誓从此绝无儿戏

既然是要站好队谈合作,就得好好规划未来。咋办呢?要宣誓!誓词将会被写在编成册的简牍或是玉片上,由司盟大声宣读,与会代表共同起誓。那么,誓词会涉及什么内容呢?

概括来说,会盟的誓词大致由序言、誓言、诅咒词三部分构成。序言主要是陈述会盟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结盟的国家代表;誓言展示的是本次会盟的主题,兼有在会盟中达成的各种共识;诅咒词则是盟誓各方关于背弃盟约的自我诅咒,以严厉的天谴人罚来表决心。

前文提到,在河南温县曾发掘一处盟誓遗址,其中出土了万余枚写有文字的圭片。它们呈现三角形或圭形,有玉质和石质之分,其文字以墨书写成,风格各异,应为不同的人写下。经过释读整理,确认其为春秋末年的盟书材料。

河南温县盟书的出土情形

下面我们来看看,里面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温县遗址T1坎1  3780号圭片:辛酉,自今以囗(往),敢不囗囗焉中心事其宔,而敢与贼为徒者,丕显晋公大冢,违囗囗女,麻囗非是。

 

温县遗址T1坎1  1845号圭片:圭命, 自今以囗(往),竨敢不囗囗焉中心事其宔,而敢与贼为徒者,丕显晋公大冢,违囗囗女,麻囗非是。

字词有点难认,句子有点难懂,但是基本的意义我们还是可以get到的——从今往后,我们要忠诚相待,守护国家。如果有胆敢跟乱臣贼子为伍的,晋国先君在天之灵能时刻监视着你,并及时知晓那些违背约定的勾当,必将让这些不法分子落得诛灭全族、断子绝孙的下场!

这誓发得真够狠的……但是,有没有发现它狠得有点熟悉——对背弃盟约的行为实施打击和惩罚的,并不是活在世间的人,而是鬼神。没错,在当时,那些已经故去的祖先和奇幻的神灵,其震慑力不亚于国家律令。他们行迹无定,难以捉摸,能通晓人间的一切,在暗中庇佑自己的子孙——至少当时的人们是这么认为的。因此,这股神秘的力量就成了维持盟约稳定的超自然纽带。这种关于守护者的情结,是那个年代的人们进行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也是对未知的一种敬畏。

献给神灵的牺牲

在那个向鬼神问苍生的年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会盟现场,祭祀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其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宰杀牲畜来献祭神灵。这些被献给天地和祖先的牲畜,就是我们熟悉的“牺牲”。《周礼》中说:“色纯为牺,体全为牲。”而不论是“牺”还是“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牛”部——说明它们的本义同牛牛有关。不难推测,古时候祭祀所杀的牲畜应该是以牛为代表——当然除牛之外还有猪、羊之类。而这一细节,我们也可以从其他的汉字里窥见一二。比如说,“牢”,这个字本义指的是用来圈养牛羊马这些牲畜的围栏(画外音:看官们,就是“亡羊补牢”的那个牢哎~),后来引申出用牛、羊、猪等牲畜作为祭品的礼制规范。

甲骨文中的“牢”字

从左至右,围栏里关的分别是牛儿、羊儿、马儿

扯远了扯远了……

话说回来,既然被选中了作牺牲,这些牛儿的牛生就没有哪个是完美的。它们不仅在活着的时候会被宰杀,咽气之后还要再挨一刀——它的左耳会被割下来,由发起盟誓一国的代表拿在手里,表示本次会盟的主导权归本国所有,意思再明确不过了——甭管愿不愿意,与这次会盟有关的大大小小合作或协定都由我来(shuo)主(le)导(suan)!您说说,没点实力没两把刷子能干这个活儿么?所以嘛,想主导结盟,本国的实力得够硬够强才行,不然就只能被动站队了……哎?你说这个场景有些熟悉?那可不!这就是传说中的“执牛耳”。想起来没,那个表示在集会中有最高话语权的意义,就是从会盟这儿来的嘞!

歃血为盟

讲了这么久题外话,我们要回来看看会盟的进度条拉到哪里了。接下来,是继杀牲之外最严肃的一个环节——歃血。关于歃血的形式,有饮和抹两种。饮就是用器具装上一点牺牲的血并喝下;抹则是用手沾上牺牲的血,将其涂抹在嘴唇上。如果说宣誓和杀牲是让鬼神更好地知晓人间的一切,那么歃血就是将参与盟会的各方紧紧联系起来,结成所谓的命运共同体,真正达到会盟的目的。所谓“歃血为盟”,到了这一步,会盟的主要议程就算基本完成了。

在最后,被宰杀的牺牲和写了誓词的书册或玉石都会送达给鬼神。人们凿地为坑,将它们填埋到地下,或是将誓词付诸河水,让流水把它带走。最后的最后,代表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在纪念的宴会结束之后,整个会盟就算圆满画上句号了。

侯马遗址的牺牲坑剖面图

从左至右分别是羊儿、马儿、牛儿的骨殖

接下来,是站好队的众人抱团守望,好的不好的都要一起分。然而在国家利益的驱动下,国与国之间、宗亲与宗亲之间的交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到后来,一场会盟形成的约定,有的能被坚守,有的就遭到了亵渎,甚至连会盟本身都可以被强国操纵。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上的局势更加变幻莫测,古老的会盟制度也就流于形式并在历史中逐渐淡化了。

参考资料:

郝本性《河南温县东周盟誓遗址一号坎发掘简报》

刘迎秋《春秋时期“誓”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吕静《中国古代盟誓功能性原理的考察——以盟誓祭仪仪式的讨论为中心》

郭国风《先秦时期盟会制度的演变历程与作用》

《中国文字展》

2018年12月29日——2019年4月11日

等你来噢~!

编辑:霍雨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