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脑饿
2019-03-29 | 阅:  转:  |  分享 
  
脑饿无意中看到这句话,"感到迷茫是因为,明明是脑子饿了,却偏偏拼命地填肚子",忍不住要对其发表点感想。作为教师很多时候觉得成就感还不如所在的这所封闭式学校的食堂工人,学生对食堂伙食再怎么不满,三餐总是要吃,一边抱怨一边就将盘中饭菜吃光了,如果学校没小卖部,吃得还更快更多。不吃会饿,绝食会死,而脑饿却无关痛痒,大脑空空也无性命之虞,所以没有考大学的打算的话,听课看书解题就完全凭兴致,如果教师幽默,课可听听如果教师严厉,也可以被听课。如果这两种条件都不具备,还是睡觉愉快些,一觉醒来,每每就到了吃饭时间。口腹之欲会提醒一个人按时就餐,受刺激了还会垂涎三尺、大块朵颐、敞开了吃、吃饱了撑的,古今中外从不乏饕餮之徒。但扑在书上,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般的却少之又少。学校教材内容原本单调乏味,如果教师烹调技艺不高,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很难有食欲,久之有的还患上厌食症,完全丧失进食能力。考试会让学生暂时感觉到无知,但低分学生也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低分高能,这试卷上的东西掌握了有何用?所以学校里认真读书的大部分是那些追求分数排名的学生,没这方面追求而坐在教室的不过是打酱油来了。一个人对知识的渴求主要源于好奇,而对知识的饥饿感可能只有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但这对校园的学生来说太遥远,那是进入社会以后的事。身为教师而缺乏成就感,我更多的是自责,觉得不能让所有学生爱上自己的课只怪自己能力水平有限,对学生则充满同情,他们感觉不到学习的需要,却被要求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等等等的知识往脑子里塞,从早到晚地塞,从星期天晚上到星期六中午地塞,从幼儿塞到青年,能塞进多少,只有天知地知了。但光阴就在这被学习与排斥学习的拉锯战中逝去了。除了收获长大,还得到什么?不如象沈从文那般的逃学算了。学校不能让学生饿着,更不能让学生脑子饿着而不自知,要让学生肯往脑子里装东西,我觉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的努力。一、给学生更广阔的成长环境。通过阅读课外书,听名人演讲,旅游,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手段,让学生感受世界的丰富并发现自身的浅陋,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不再甘于做井底蛙,学生才愿通过求知满足对世界的好奇。二、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到工厂、田间参观甚至参与劳动,让学生提前将所学知识用于劳动生产生活,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重要和必要,并为无知感到羞惭,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三、学校不再把学生关在教室反复学习考试内容,多一些社团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现自己特长的机会,都有发展自己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写到这儿,我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这要给学校和教师找多少事来做,这些曾经在校园里存在过因无法与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同步而被遗忘的作法。现而今,学生学习的欲望更多得靠父母去激发了。有人说,孩子成绩的较量就是父母人生功底的较量,此言让那些不能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孩子情何以堪,迷茫也就最正常不过了。

献花(0)
+1
(本文系天凉好个秋o...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