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你是对的
2019-03-29 | 阅:  转:  |  分享 
  
你是对的,你的世界才可能正确武志红的心灵成长系列丛书,其中一本是《为何家会伤人》。家会伤害人,这个观点我举双手赞成,但如何避免受家的伤害呢?我想到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娶了老婆后就没停止过对老婆的恶语相向,拳打脚踢,他们的三个儿子就在父亲的永远的怒气冲冲中长大了。老大男大当婚,娶了老婆后就开始重复他的父亲的故事,打骂妻子是他生活的日常。老二目睹父亲和哥哥的婚姻,非常排斥婚姻,终身未娶。而老三,娶了妻,对妻子关心呵护有加,夫妻恩爱甜蜜。三兄弟是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老大显然只懂得模仿,父亲是男人,他也是男人,父亲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所以他在家也永远怒气冲冲。二儿子比他的哥哥多了些对生活的思考,他在心里否定了父亲和哥哥的婚姻,那样的婚姻他是不要的。但怎样获得幸福的婚姻,他没去思索。只有小儿子,他不仅否定父亲的婚姻,他还找到父母婚姻不幸的根源,所以他的婚姻是要对妻子爱和尊重的,而他也就收获了婚姻的成功。由此看来,家会伤害人,伤害那些不肯判断思考的人。有的人对生活只会模仿,运气好,就近朱者赤,运气不好,就近墨者黑,他们无力主宰自己,只是被动地被环境同化。老大就是这样的人。有的人虽对生活开始作出思考,但也往往浅尝辄止,他们对生活有评判,有取舍,但他们缺乏洞察现象本质的睿智,也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很容易成为消极的悲观主义者。比如老二。这两种人,也就常常成为被伤害的对象。而能够积极地去看清生活真相,并准确作出反应的就是老三这类人,他们能思考问题,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对了,他们的世界也就对了。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他们。第二个故事。一个吸毒的父亲锒铛入狱后,他的两个儿子,艰难成长,后来,哥哥重蹈父亲覆辙,也吸毒也入狱,弟弟则凭着个人努力,最终成为体面人。有一个记者了解此事很好奇,分别采访两兄弟,并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模样?两兄弟的回答惊人一致:有那样的父亲,我有什么办法呢?看似同样的答案,潜台词却不一样,哥哥的逻辑是,父亲是什么样的,他也就是什么样的。弟弟的思维就不一样,这样的父亲靠不住,要想拥有好的人生,他只能自己拯救自己。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除了形体肤色上的差异,最大的差异还是脑子里装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考方式对了,人生才能正确。然后就想起读书的事情来,如果说家会伤人,那阅读对人的伤害可能就更大。但其实,开卷是否有益实在不取决于书的优劣,而取决于读书人阅读时是否有判断思考。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的不幸就在于她结婚前读了一些写爱情的书,对爱情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她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如书上描写的那样浪漫美妙,当幻想碰上现实的壁,她就失望,就出轨,然后就借债,然后被抛弃,债台高筑,无力偿还后,选择了自杀。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怪不了别人,更怪不了她读的那几本写爱情的书。只能怪她不会读书。古代大家庭的教育有这种限制:男不读三国,女不读西厢。确实,对不会读书的人来说,不读书可能更好一些,所以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塞万提斯塑造了看骑士小说走火入魔的堂吉诃德,所以钱钟书写《读伊索寓言》,教人怎么读书。我的姐姐,聪明但不爱读书,一天,她读了连岳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人这一辈子只要读那么几本书就够了,没必要做书虫,天天捧着书读。姐姐如获至宝,对这篇文章推崇之至。我当然得承认连岳的观点没错,正如一个人一辈子只要有米饭白菜生命也就无虞。但如果经济宽余些,他总希望品尝更多的美食。一个人但凡有对这世界的好奇和探究之心,几本书就无法满足他的精神需要。当我把我的想法说给姐姐,她承认我说的更有道理。文字是最有欺骗性的,如果阅读不思考,我们的大脑最容易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受了迷惑伤害还浑然不觉。总之,家会伤人,书会伤人,生活会伤人,但如果凡事多一些思考,很多伤害也许就避免了,古语云“勇者无惧,仁者无敌,智者无忧”。无论生活还是阅读,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你对了,你的世界才可能正确。

献花(0)
+1
(本文系天凉好个秋o...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