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花岗拜谒

 李元外文艺评论 2019-03-29

黄花岗拜谒

从初中学历史时,第一次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光辉事迹开始,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对黄花岗起义的悲壮惨烈满怀无限景仰。每每看到听到或者想起林觉民、喻培伦、方声洞等家喻户晓的英名,心中总会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张张刚毅英俊的脸庞,耳畔也仿佛会响起一阵忽远忽近的枪炮声,眼前就会定格出广州督府门前尸横遍野、血沃中华的悲壮画面。清明节前夕,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位于广州越秀区黄花岗烈士陵园,缅怀在广州起义中为国捐躯的英烈们。

在先烈中路的陵园附近下车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凯旋门式建筑,正门上方用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书法隽永,笔力苍劲,展现出这位伟大革命先行者的崇高风范。园内的内肃穆庄严,绿树成荫,我走到陵墓前,进行瞻仰,环墓一周,心里激情澎湃!走进大门,就看到朗朗乾坤下一条长数百米的层级主干道纵贯眼前,在道路的两旁井然有序的排列着高大的苍松翠柏。顺着墓道移步上行,一股庄严肃穆之感在心底里不禁油然而生。七十二烈士陵墓就构筑在道路尽头正中间的岗陵之上,墓基呈方形由麻石砌成,四周绕以铁链栏杆,陵寝之上建造了一个中西合璧的碑亭。碑亭由四根罗马柱支撑,正中底部耸立着一座像利剑一样的纪念碑,上面顶部正面镶刻着青天白日标志,中间是一座悬钟形的穹顶。在墓后的正面峙立着一座气魄雄伟的纪功坊,由前后各72块麻石叠成崇山形状,象征着72位烈士,每块石头上分别刻着当时国民党海外各个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他们捐款建墓有功的“献石”。坊额上镌有章太炎所题“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篆文,左右两侧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书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坊顶矗立着一座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塑像,象征着烈士们为追求自由解放的献身精神。纪功坊后还立有一座详细纪录武装起义经过的石碑,据说是整个广州市最高最大的石碑。南墓道为碑林,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重逾千钧。两条3米多高的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黄花园、黄花井、黄花亭、石桥等建筑。烈士墓园内除了72烈士之墓外,还有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之墓、陆军上将邓仲元之墓、“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之墓、“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史坚如之墓以及越南烈士范鸿泰之墓等。整个墓园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庄严雄伟,造型别具一格,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具埃及和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这在世界陵墓建造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青山有幸埋英骨,黄花常开伴雄魂。黄花岗原名红花岗,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南麓,本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岗。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为推翻满清政府统治,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此,并以菊花的傲霜节操隐喻英烈,将红花岗更名为黄花岗。1912年民国建立后,在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捐资帮助下历时六年在原址兴建了烈士陵园,孙中山亲手栽植了青松,并题写“浩气长存”四字镌刻于墓坊,后几经扩建后至1935年最终完成。她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百余年来一直是人们瞻仰缅怀的革命圣地,建国后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以“黄花浩月”为名被誉为羊城八景之一。

陵园内,草木葱茏,花卉盛开。宽阔的墓道两旁碑石林立,松柏长青,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也象征烈士精神不朽。走过黄花卉,来到石拱桥,这里是祭拜先烈的必经之路。因路面设计为拱形,人们走在上面会不由自主地低头前行,似在默哀,故又称“默池”。“默池”中喷泉四射,象征烈士精神代代相传。

墓道的尽头便是七十二烈士墓。正方形墓基用花岗石砌成,四周绕以铁链栏杆。墓中建一墓亭,亭内立有墓碑,上书“七十二烈士之墓”。亭顶形如悬钟,寓争取自由警钟之意。亭前右侧碑亭内立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上面刻有72位烈土的姓名。左侧亦立一碑,上有补刻的14位烈士姓名。后面是一座“纪功坊”,顶层中间用72块长方形石头堆砌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这些花岗石上刻着捐款建设墓园的单位和个人的姓名。“纪功坊”横额上刻着著名革命家章炳麟书写的“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12个篆体字。顶部伫立着一位高擎火炬的自由女神雕像,寄寓了烈士们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理想和为追求自由解放而献身的精神。坊后立有详细纪录武装起义经过的石碑,字字重千钧。两条3米多高的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上面的倒卷青龙和“鲤鱼跳龙门”图案,展示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墓寝右侧的松树乃孙中山先生1912年亲手种植。

     伫立于烈士墓前,脑际会不断浮现烈士们不畏强暴,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场景来。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潘达微,起义失败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装扮成记者将散落街头的72具烈士遗骸一一收殓,安葬在黄花岗。潘先生死后也葬于墓园内,与烈士们朝夕相伴。

陵园东侧有不少辛亥革命的烈士陵墓。其中有“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之墓”,墓碑后刻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表彰其功绩的命令;有辛亥革命名将邓仲元的墓园,他积极投身反军阀斗争,功勋卓著,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上将;有“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墓,他的墓园门上安装了一架铁制飞机模型,象征烈士“志在冲天”的伟大志向,亦见其在中国近代空军的地位有多高。此外,园内还有韦德、叶少毅、金国治、谢铁良、梁国一、翁飞龙、雷荫棠以及越南志士范鸣泰等革命烈士的墓茔。

参观拜谒完陵园,出了红铁门,我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坐在门口的大榕树下重温了黄花岗起义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早已危机四伏,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在内忧外中艰难的患苟延残喘着。在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下全国各地先后爆发了9场起义,但均以起义准备仓促、组织指挥经验欠缺、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失败,所以在筹划广州起义前同盟会领导层深入汲取以往起义的失败教训,从组织领导、方案计划、物资装备、策动接应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早在1911年1月底,中国同盟会就在香港成立了领导起义的机构统筹部,由黄兴、赵声分别任正、副部长,在广州摆花街设立实行部,由方声洞主持。统筹部下设总务、调查、编制、交通、调度、储备、秘书、出纳8个科室,在广州共设立38处秘密分支机关,几乎遍及全城。起义发起前,统筹部在周密侦察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兵分十路、各司其责的详细行动计划,吸取以往起义临时召集人仓促发难的失败教训,首先建立并直接掌握了一批骨干作为先锋,称为“选锋”,人员从500发展到800,在作战力量,尤其在战斗精神对比上应该说还是略有胜算的。但是这场准备了很久,又投入大量资金的起义,结果实施过程中却只有黄兴带领120个志士打来打去,最终寡不敌众壮烈惨败。

生经白刃头方贵,死葬黄花骨亦香。虽然黄花岗起义组织仓促、漏洞百出、损失惨重,但是相较于起义失败的结果,这次起义的深远影响更加有意义。正是黄花岗中长眠的七十二名烈士,彻底唤醒了国人的革命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半年多后武昌起义打响,很快就摧枯拉朽地推翻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揭开了中华民族新的纪元。他们为了民族觉醒和民众解放,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壮举,惊天地、泣鬼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踏着先烈的足迹奋勇前进。

走出烈士陵园,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先烈们为实现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大义凛然,勇往直前,无怨无悔,他们才是最有抱负、最有血性、最有气节的仁人志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