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袭来 教你如何悠然度夏

 昵称2899943 2019-03-29

    “热在三伏”。今年7月18日,我们将迎来入伏第一天。所谓“伏”即是“暑气潜伏于地”之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三伏”在夏至后,小暑和大暑之间某日开始,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具体今年“三伏天”来说,7月18日交“初伏”,7月28日交“中伏”,8月7日交“末伏”,8月17日“出伏”。

    避免身体、情绪中暑

    根据已经实施的河北省地方标准《中暑气象等级》,将中暑气象等级划分为极易发生中暑、易发生中暑、较易发生中暑、可能发生中暑四个级别。

    随着“三伏天”的来临,人们会比较容易中暑。对此,老中医提醒市民出行时躲避烈日,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

    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而且,中午最好睡上半小时,可使身体各系统得到休息,也是防止中暑的一项好措施。

    随着气温的身高,人们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常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其实这正是“情绪中暑”的表现。

    如何远离情绪中暑?老中医建议从心态、饮食等多方面进行调节。在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专家主张,情绪中暑发生后,需要主动从心理上进行调节。可以想象一下大海、森林等这些能让人平静的场景,尽快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道理。

    造成“情绪中暑”的内因,归根结底,还是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因此,在炎热的高温环境中,应尽可能地增加休息时间,并注意饮食调整,增加营养,重视夏季的养生之道。

    专家表示,夏季应尽量减少剧烈运动,增加慢走等平和运动。同时,日常膳食应尽量减少进食油腻食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仅能防暑,还能增进食欲

    应该注意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少喝冰镇的饮料,多进食‘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

    三伏天巧穿衣

    三伏天如穿化纤布料的衣服,会紧贴在皮肤上,影响汗液的排出,使人感到闷热难受。但化纤衣服里穿纯棉料背心和短裤,就不会有闷热难当的感觉了。因棉纤维可将汗液吸收,棉料背心和短裤与化纤衣服之间有空隙,汗腺可照常排干,并散发热量。女性喜欢在夏季穿丝绸服装,因为真丝轻盈飘逸透气性好,还能保护人体的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

    夏服的色彩宜素净,如白色、乳白、奶黄、淡绿、湖蓝等,这些浅色衣服不仅可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热,看这类颜色也让人有宁静、凉爽之感。

    要提醒男士的是,高温下打赤膊只会感觉更热。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打赤膊可以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可一旦气温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容易导致中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