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

 追梦一往无前 2019-03-30

再次看完央视六集电视纪录片《南侨机工》,

我依然深受感动。

在国家危难之际,

南侨机工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

深深震撼着我的内心。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他们成为了被遗忘的卫国者,

有多少人还记得他们的姓名?

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应该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们要好好了解南侨机工的那段历史,

并教育后代:

家国一体;唇寒齿亡;家国共进退、共浮沉!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发生于1937年7月7日,

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

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需调查为借口,

要求进入宛平县城。

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

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

中华民国国军抵抗英勇。

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

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起始的象征。

此后,日军一路南下,长驱直入,仿佛进入无人之境……

全国告急,四万万同胞何去何从?

招募。

“南侨机工”的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支援抗战的

华侨汽车司机与修理技术人员的统称。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沿海口岸及对外交通要道先后沦陷,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

1939年新开辟的滇缅公路,

成为中国与外界联通的唯一的陆路交通。

当时,国内无力生产汽车、坦克、枪炮、子弹、汽油、纱布、药品……

这些物资全靠国际援助;

这些国际援助的物资也只能到达缅甸仰光,待运。

滇缅公路地势险恶、山高谷深,

沿途要翻过海拔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和高黎贡山脉,

要横跨水流湍急的漾濞江、澜沧江和怒江,

还要穿越亘古荒凉、人烟稀少的“烟瘴之地”,危险重重。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行车,急需大量技术娴熟的司机与修理工。

但当时国内驾驶人员十分匮乏;

临时训练,显然远水救不了近火,火烧眉心。

于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主事人宋子良

致电“南侨筹赈总会”主席陈嘉庚,

企望代招募华侨机工回国,以求解困。

1939年2月7日,

一则紧急通告在拥有800多万华侨的东南亚各国迅速传播。

陈嘉庚自费在报上刊登广告,

号召机工回国服务,共拯国家危亡(抗击日寇入侵)!

应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陈嘉庚振臂一呼,南洋华侨青年热血沸腾。

当时,新加坡英国汽车公司的机械工程师王文松,

有国币近700元的月薪。

但招募广告规定机工月薪仅国币30元。

而王文松欣然回国,报国为民。

他任下关修理厂厂长,于抗战后期英勇牺牲……

生于印度尼西亚的21岁青年陈寿全卖掉自家小汽车,自费回国;

身为家中独子的新加坡吴中彪,

他租车学会驾驶,改名吴惠民,瞒过家人报名;

生于马来西亚的黄乐垣改名黄铁魂,也瞒过家人报了名;

马来西亚的陈恩求,为了回国,告别妻子和4个孩子,改名陈介文……

槟城筹赈会妇女部职员白雪娇,

瞒着双亲化名施夏圭报了名。

她出生一个富庶家庭,当时,已经是协和学校的一名教员。

临行才留下一封家书(辞别信),

信中写道:

“此去虽然千山万水,未卜安危,但是,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斗争……

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生无负于祖国!”

1939年5月19日,

此家书在《光华日报》上发表,引发南洋华人、国人震撼(震动)……

另有一位被何香凝题词誉为 “巾帼英雄”的

海南籍马来西亚华侨机工李月美,

女扮男装与弟弟李锦容一起回国参战(投笔从戎)。

一次,李月美在滇缅公路翻车,受伤严重,

幸亏及时送医院抢救才脱险;

此后,人们方才知道“他”原来是女儿身……

当时,送别南侨子弟的新加坡码头人山人海,

“帽子到处丢,飞到海里多少都晓不得。”

马来西亚槟城码头的栈桥也曾被送别机工的人群踩断,

很多人掉进海中……

到陈嘉庚通告发出11天后,

80名第一批机工告别南洋,启程归国,他们被称为“八十先锋”。

从1939年2月到9月,

分批回国的共有9批,超过3200名华侨机工!

战斗。

3000多名南侨机工回国后,

经昆明潘家湾训练所的短期军事、业务集训,

便先后编入西南运输处属下的十几个大队

以及后来专门组建的“华侨运输先锋大队”,

奔赴滇缅公路沿线服务,做司机和维修工等等!

据南侨总会《大战与南侨》一书记载:

“滇缅公路上的熟练司机有半数以上是南洋回国华侨。”

南侨机工面前困难重重。

路险。

滇缅公路蜿蜒在横断山脉纵谷区,海拔500至3000多米,

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险谷、深流,

稍一不慎,便车毁人亡,甚至尸体难寻。

雨季。

由于滇缅公路突击建成,

路面狭窄、坑洼坎坷、路基未稳,

一到雨季泥泞黏滑,不时出现塌方险情……

瘴疟。

滇西至缅北一带是世界上有名的“烟瘴之地”,

毒蚊猖獗、恶疟流行。

据 《新华日报》1941年1月27日报道:

“当此路通车之始,华侨司机就做了开路先锋。

他们驾车驰至芒市、遮放一带,

每天遭遇流行的恶性疟疾,平均死亡率每日约计七八人。”

 空袭。

日寇为了封锁滇缅公路,时常派飞机空袭、轰炸。

据统计,自1940年10月18日至1941年2月27日的130多天内,

日寇出动飞机400多架次,

轰炸滇缅路的重点桥梁达20多次。

1941年1月23日,

功果桥遭到9架日机的狂轰滥炸,有一半桥面坠入澜沧江中。

然而,南侨机工却用144个汽油桶扎成大浮筏,

冒险将满载军火的车队及时抢运过江,使军运大动脉畅通。

他们创造了奇迹。

据1940年1月的一份运货单显示,

一周时间南侨机工抢运:

2329箱迫击炮弹、1502箱37毫米炮弹、186箱飞机炸弹等共计160吨。

日军参谋本部震惊于中国强大的补充力量。

数据显示:经过两年战争,中国军力反而比1938年大大增强,

其中军队增加了60多个师,

步枪增加到150万支,轻机枪6万多挺,其他火炮2650门……

资料显示:1939年到1942年,

滇缅公路共向中国各抗日战场输送

15000余辆汽车,军需物资约50万吨。

遗忘。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大举进攻东南亚。

1942年2月,南洋群岛各地先后沦陷,日军由泰国入侵缅甸。

为保卫滇缅公路,根据中英协定,

中国派遣10万远征军入缅与英缅联军并肩作战,

南侨机工们除了抢运军需物资,

还要一整车一整车地运送远征军。

战事失利。

3月8日仰光沦陷,

4月下旬日军沿滇缅公路向中国境内推进。

为阻止日军东进,国民党军队自炸惠通桥,

致使未及过桥的有数百名南侨机工,

还有近千辆汽车以及数万名缅甸华侨难民。

滇缅公路终于被切断了。

归国参战三年的南侨机工集体失业,两手空空。

国民党西南运输处(此时已改为中缅运输局)却不管他们。

机工们只有自己谋生。

一些机工服务盟军,

譬如泰国华侨机工蔡汉良,

曾于1944年被派往泰国,侦察拉温日军基地,

并最终配合盟军打击日军。

一些机工成了军队的翻译员和情报人员,

另有一些机工染上毒瘾而贫穷潦倒、落魄丢魂,

还有一些饿死、冻死、病死在街头上,变野鬼孤魂……

1946年,陈嘉庚几次致函国民政府,指出:

华侨机工为抗日救国回去,决不参加内战,要求复员。

当年10月末,部分机工终于南返。

根据文献记载,这部分返回的机工不到1000人,

其余的留在了中国,

而三分之二的机工牺牲或失踪。

迎接英雄们的并非鲜花。

1942年,

机工陈介文的妻子在马来西亚沦陷后

被日军视为“敌侨”杀害,

他的4个子女沦为孤儿,生活艰辛。

抗战胜利后,

陈介文因种种原因错过回马来西亚的机会。

看到马来西亚的报纸已登出了机工回国的消息,

4个儿女都要到码头去迎接父亲,但一场欢喜一场空……

直到1984年,离别45年的陈介文才终于在香港见到了家人。

李亚留回到马来西亚时,接船的只有妹妹一人。

自他离家,亲人遭日军报复,弟弟被杀,父亲病逝于逃亡中。

黄铁魂被英国殖民当局视为马共,后被关押了多年。

许海星错过复员申请,东拼西借凑到旅费,

带着残缺的右臂归家,孤身一人。

留在国内的机工,“文革”期间多受迫害,

他们档案上都标着“敌伪档案”字样,打入冷宫……

截至到2014年,

国内健在的南侨机工仅剩14人,

平均年龄95岁以上(个个老态龙钟)。

回国抗战当机工,

南洋华侨血沸腾。

风华正茂赴国难,

舍却富贵换贫穷!

出生入死无所谓,

百般磨难任西东。

以身报国蹈火海,

不怕艰险万千重!

祖国尚在家犹在,

为家为国为人民。

舍生取义千古赞,

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追梦一往无前

2019年3月3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