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的,一般三观都比较正。为什么?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最近看历史剧《走向共和》,里面李鸿章跟盛宣怀谈论关于权力的一段看法,堪称经典,颇让人生发感触,值得学习。 盛宣怀:“卑职今天长了见识了。” 李鸿章:“怎么长见识了?” 盛:“我在屏风后面听的真切呀。大人是杀一个、赦一个、奖一个、激一个,一下子凝聚了军心,唤发了众将忠勇的气概。” 李:“我这辈子,大半生都在军中度过,这点办法,原也不足为奇呀。”盛:“但在卑职看来,这实在是用兵之大手笔呀。只是卑职还有一事不太明白,大人您为什么不追查军舰走私一案呢?” 略微思忖一下,李鸿章说:“水师不能乱。军舰走私一案,牵涉面太广。好几艘军舰,一大批官弁水手都牵扯进去了。若追查,势必引起军心浮动。朝廷阅兵在即,稳定要紧。” 盛:“卑职冒昧。卑职不懂得兵法,但总觉得,军舰走私,事关国体呀。您总应该抓一批、杀一批,才能够起到敲山震虎之势。您视而不见,总不是个办法吧?” 李:“要杀人,没人比我更便当。北洋在手,军权在握,想杀谁,使个眼色,就会有人忙着帮我去杀。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为官者,不可不戒。倘若有了生杀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比如说啊,县衙的差役、收税的小吏、官员的随从,如果把权力都用得无所不用其极,那真是国将不国呀! 杏荪呐,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是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也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呀。” 为官者,有权力,亦当有原则、有规矩、有弹性。原则、规矩即底线、边界。弹性即空间、余地矣。试问,鼻子和嘴巴都堵上了,还怎么呼吸呢?唯有等死矣。 盛:“中堂,此番议论直追古哲先贤,当为今世为官者戒呀。” 李:“张香帅大才,以为文章千古事,一支笔,可以指导天下苍生,或许他可以做得到,但是一个干实际事的人,一手不能遮天呐。我的恩师曾文正公,一手锦绣文章,一生经世致用,可他所影响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我也只能学得他老人家一点皮毛啊! 我的这些诛心之论,也就是用来常常提醒自己。对于我手下那些当差的,只是眼巴巴地瞅着,盼他们能够略修己身,德行职守,遇事有所警戒。哎呀~我讲十分,他们能够听五分,实行一分,我就知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