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家分晋中的智与非智,智与不智

 昵称55301288 2019-03-30

水灌晋阳

 这次要讲的,还是三家分晋的故事,题目中的两句话,是事件当中的几方,以及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格局。

 “智与非智”的智,说的是姓氏,即晋国大夫智氏家族与其他大夫之间的争斗;“智与不智”的智,说的是智慧,几方势力不同的智慧、格局,在争夺中高下立判,也奠定了最后的结局。

 分晋的三家是魏赵韩,这三家也被后世称为三晋。在这之前,晋国是由韩、赵、魏、智、范、中行氏这六卿来把持军政大权,这些势力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到了后来的晋平公的时候,他们已经非常不和了,甚至相互倾轧。后来赵氏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只剩下了智、韩、赵、魏四大家族,而其中又以智氏的力量最为强大。

 以上,是三家分晋之前的时事背景。

 现在,是时候展现真实的实力了。

 先来对比一下智氏和赵氏选接班人的事儿, 这两件事,智氏与赵氏的智慧与格局高下立判,影响深远。

         接班人之选

 先说智氏,智氏第六代家主智宣子要立长子智瑶为接班人,问智氏族人、军师智果的意见,智果说:“智瑶不如智宵(智宣子的庶子)。”智果的意见是,智瑶虽然有五个贤长之处,但却有一个不足,而这个不足,却足以使智氏灭亡。这五贤是:美发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不足则是不仁。如果以这五个长处凌驾于人去做不仁不义的事儿,那谁能受得了,到时候就没朋友了。智果说:“如果非要立智瑶,咱们智家必然灭亡。”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弗听”,智宣子根本就不听,最后还是选了智瑶做接班人,智瑶也就是后来的智襄子,因为是智宣子的长子,也叫智伯。

 智伯在后边的故事里,一度会成为主角,但现在要说说赵氏是怎么选接班人的。

 同时期的赵简子也要从两个儿子里选一个接班人,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也是不知道该选谁。不过赵简子够聪明,想了一个办法:他拿来两个竹简,写上了“训诫之辞”交给二人,并叮嘱他们“谨识之”,要好好记住训诫的内容。

 三年以后,赵简子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让他们回答训诫之辞,伯鲁答不上来,问他竹简在哪儿,也找不到了。问无恤,则对答如流,问他竹简在哪儿,无恤直接从袖子里拿出来,交给了父亲。这么一来,赵简子就看出了无恤的贤德,定下无恤为接班人。

 智氏与赵氏,一个是立长不立贤,一个是立贤不立长,两种截然不同的格局,决定了两家截然不同的结局。正如智果所料,“智宗必灭”。

   智氏灭亡第一步:公开得罪人

 智宣子去世后,智瑶接班,为智襄子,也叫智伯。有一次,智伯和晋国另外两个卿大夫韩康子和魏桓子聚会喝酒(宴于蓝台),这场宴会不欢而散,因为智伯戏弄、侮辱了韩康子和他的家臣段规。

 智氏族人智国(不是智果)听说这件事儿后,劝谏智伯说:“您侮辱了韩氏的君相,他们一定会记仇发难的,主上您要防范灾难啊。”智伯对此不以为然说:“要发难也是我发难,哪儿轮的着他们?我不发难,他们谁敢!”智国还是苦口劝谏:“人家有什么不敢兴难的?您一顿饭把人家君、相都给侮辱、得罪了,人家肯定不干啊!就连蚂蚁、马蜂之类的虫子都能害人,更何况一方之君相啊。”

 跟智果劝智宣子的结局一样,“弗听”,智伯也没有听智国的意见。

   智氏灭亡第二步:骄纵轻敌

 智伯打着振兴晋国的名义向韩康子索要土地,但韩康子不想给,段规说:“智伯重利益,又刚愎自用,要是不给他,肯定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这样他就会就觉得‘要就给’这事儿很正常,就会习惯性的去向别人要地;如果有人不给他,他必然会发兵攻打。这样咱们就能避免于难,静观其变,再想办法应对。”韩康子说:行,就这么办,给他。

 从韩氏这里得到土地的智伯很高兴,又向魏桓子要地,魏桓子也不想给,魏氏家臣任章问为啥不给?魏桓子说:“也没个理由就要地,所以不给。”

 这时候,任章说了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改变了魏桓子的态度,他说:“没理由要地,大夫们肯定都恐惧,要是我们给智伯土地,他肯定会骄纵。他一骄纵就会轻敌,而我方一旦恐惧就会更团结,以团结之兵对抗轻敌之兵,智氏活到头儿了。”任章举出《周书》里的话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所以“不如给他,让他骄纵,然后我们可以与其他大夫交往,想办法图谋智氏,何苦咱们一家跟他对抗,反而变成他的人质呢!”

 魏桓子听完觉得很有道理,这也是有远见的判断,于是把土地也给了智伯。

 前两次要地都很顺利,智伯又把目光投向了赵氏,但赵氏不给他。

 这下智伯怒了,召集韩、魏之兵来攻打赵氏。赵襄子打不过,逃到了晋阳赵氏家臣尹铎那里避祸。

 智氏灭亡第三步:嘴上没把门的

 晋阳旁白就是汾水,智、韩、魏三家将晋阳团团围住之后,将汾水引入晋阳,漫灌晋阳城,就差六尺高就要淹没晋阳城墙了。但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下,晋阳城内的老百姓也没有反叛的意图,继续抵抗。

 智伯在城外巡视水势、战况,魏桓子和韩康子随同护卫。这时候,智伯说了一句话,吓得两人脸色大变,心想不妙。

 智伯说:“我到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人国啊。”听完这句话,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同时用脚碰了一下魏桓子,两人心照不宣,心下十分害怕。

 因为,汾水也可以漫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漫灌韩国都城平阳。

 对于两人的小动作,智伯家臣絺疵(chici,均读一声)看在了眼里,对智伯说:“韩魏两家必反。”智伯问:“你怎么知道的?”絺疵说:“这是人之常情,我们纵使韩魏的军队攻击赵氏,一旦赵氏灭亡,韩魏也会同样面临灭亡的危机。我们已经约定了,灭赵之后智氏、韩氏、魏氏三分其地。现在就差六尺就可以淹城,城内已经开始混乱,晋阳投降指日可待。但魏桓子、韩康子两人却一点都不高兴,反而显示出担忧的脸色,这不是要反叛还能是什么?”

 结果,智伯听了絺疵的话不但没有防范两人,反而在第二天把这番话告诉两人了。

 魏桓子、韩康子一听,赶紧矢口否认,说:“这都是有大臣在造谣,他是为了给赵国做说客,让您怀疑我们从而放松对赵氏的攻打。不然,我们怎么可能不做眼看就能分赵土地的事,而去做危险又没有胜算的事呢?”两人这么一说,智伯反倒觉得猜忌他们有些难为情了,就让二人离开了。

 两人刚走,絺疵就来见智伯了,问到:“主公怎么把我的话告诉韩、魏两人了?”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我看见两人一见到我就赶紧跑掉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听了这话,智伯很不高兴,也不打算改正错误。

 没办法,絺疵只得向智伯请求去出使齐国,以避祸。

 智氏灭亡第四步:赵氏的反击

 相比于智伯的愚蠢,赵襄子就明白多了。赵襄子叫来家臣张孟谈偷偷的去见了魏桓子和韩康子,推心置腹、设身处地的分析了当下形式,张孟谈说:“我听说唇亡齿寒,咱们赵、韩、魏三家一直是唇齿相依,现在智伯召集你们攻打赵氏,如果我们灭亡了,下一个灭亡的就是你们。”两人说:“我们也知道啊,就是担心咱们商量的事情泄露出去,马上就会有杀身之祸啊。”张孟谈说:“您二位给出意见,只有我一人听见,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魏桓子、韩康子和张孟谈约定了反抗智伯的日期。

 得到约定之后,赵襄子派人在夜里杀了智氏守护汾水堤坝的小吏,把汾水灌进了智伯的军队。

 危难在即,智伯的军队忙于救水而大乱,韩军、魏军从两翼包抄攻击智军,赵军的将士冲到前边,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仅留下改姓辅氏的智果存于世上。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三家把原属于智氏的土地瓜分殆尽。更狠的是,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割了下来,刷漆进行了装饰,以当做喝酒的“饮器”。

 至此,晋国公室已经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三家分晋完成,晋国正式灭亡。

 之前,虽然晋国公室已经衰弱,但六家卿大夫相互制衡,表面上仍能保持公室的地位。但自从智宣子把“不仁”的智瑶立为接班人,就为以后智氏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而赵简子把贤良的无恤立为接班人,却拯救了赵氏一族。这就是智氏的不智与赵氏的智慧的区别。

 智伯虽有五个明显的优点,但其一个不仁的缺点却是致命的,不仁也就是无德。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才与德的辩证关系。

 司马光说,智伯的灭亡,是才胜于德的体现。他认为,“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样看来,智伯只能算作小人之列。而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这才是智氏灭亡的原因所在。并且“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所以,为国为家的人,如果能够审视审查才与德的分别,知道用人关于才德孰轻孰重,就不怕有对人失察的遗憾了。

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