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172

 野狐狸 2021-05-19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

(人文鼎盛卷)

172 危机初现

赵恒曾经封过两个皇后,都是他做皇子时迎娶。第一个潘氏,还没等赵恒当上皇帝就病逝了,死后追封。另一个郭氏,赵恒即位后被立为皇后,到了景德四年,因病去世。从此,后宫的第一把位置一直空悬着。

刘氏一直觊觎皇后这个位置,赵恒也有意封刘氏为皇后。可是,古代社会立皇后可不是皇帝的私事,小夫妻俩说了不算,必须朝里朝外众人都认可才行。

很不幸,刘氏的封后申请屡屡无法得到朝臣的审批通过,尤其是宰相王旦为首的宰执班子。大臣不同意立刘氏为后,并不是和刘氏有什么过节,主要是因为她的出身问题。

古代社会门第观念很强,比如我们熟悉的刘备,就一个卖鞋的,愣是要把家谱翻烂,证明自己和中山靖王有那么千分之一的血缘关系。人虽穷,可祖宗了不得!

按照当时的传统观念,像刘氏这样出身寒微的人,别说当皇后了,让你当个妃嫔都是破例了。

想当年,赵恒刚登基,想封刘氏为贵妃,手谕送到了时任宰相李沆那里,人家只瞟了一眼,就把纸烧了。刘氏是个聪明人,她没有像其他女子一样在赵恒面前一哭二闹三上吊,反而马上主动请辞,赶紧和大臣缓和关系。

刘氏表面上隐忍低调,但内心中从未放弃改变被动局面的努力。

一个人的出身也可以改变吗?

答案是可以的。古代社会信息不如现在发达,没有身份证、人事档案之类的说法,只要你有勇气,说自己是盘古女娲的后人也没人拦你,关键是别人得信你。也确有一些古人为了让自己的出身高贵点,喜欢找个前代的名人认作祖宗。

为了能越过出身的门槛,刘氏一直在想办法。当然,她也不能随便认祖宗,你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代,那也得有人信。最靠谱的方法是找个有头有脸的人,攀个亲戚,这样就能让自己的身份鲜亮起来。

刘氏把想法告诉了赵恒,赵恒倒也很听老婆的话,立刻物色了一个——权知开封府刘综。

一天,赵恒把刘综叫来,问他:“听说你和后宫的人是亲属,我打算给你安排个新职务,这事你自己知道吗?”

刘综一听,立刻明白了,皇上这是暗示他和刘氏攀亲。其实,对刘综来说,这绝对是个升官的好机会,你帮了皇帝和准皇后一个大忙,将来肯定有你吃香喝辣的。

可要说宋朝的不少文官确实很有骨气,刘综就是其中一个,面对利益诱惑,毫不动心。

刘综清清嗓子,回答赵恒:“我是河中府的人,出身贫寒,在宫里没什么亲戚。”

太不给面子了!

赵恒和刘氏后来还找过其他姓刘的大臣,可谁都不想攀这门亲,夫妻俩搞了个自讨没趣。

正因为如此,直到大中祥符二年,刘氏还只是个修仪,连妃都没评上。

顺便科普一下,皇帝老婆的品级和官衔一样,也是很复杂的。最高档的自然是皇后,其次是正一品的“妃”,一共只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个名号。第三档的“嫔”种类就更多了,具体还要细分成“从一品”和“正二品”两类,修仪属于第二类中的一个名号。再往下,还有婕妤、美人、才人、贵人几个等级。

从以上情况来看,刘氏的等级也不算太高。可事实就是如此,就连皇帝也不能任意决定老婆的排位,最得宠的未必就能成为等级最高的,刘氏就因为家庭出身原因,始终被摁着没法抬头。

改出身是没戏了,刘氏只好再想其他办法。摆在她前面的路还有一条——生孩子。

古代讲究多子多福,皇室更以子孙繁盛为荣。在后宫里,甭管你多么貌美如花、出身高贵,多么知书达理、贤良淑德,会生孩子才是硬道理,更准确的说,是生男孩。

赵恒的儿子大都早夭,到了景德年间,赵恒已经年近四十,仍是膝下无子。不但赵恒自己着急,外面也是议论纷纷。在这个时候,谁能为赵家生个继承人出来,那就是头号功臣。

可惜的是,刘氏的肚子也不争气,入宫多年,毫无响动。如果此时宫内有个女人为赵恒生个儿子,刘氏的皇后梦算是彻底没指望了。更糟的是,刘氏只比赵恒小一岁,已经过了最佳生育年龄,生出儿子的希望已经极其渺茫,用一句熟悉的话来说:

留给刘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狸猫换太子”中的李姓妃子的原型出现了。

李氏,杭州人,生于低级武官家庭,最初她可不是什么妃子,而是刘氏身边的一个侍女。刘氏见她沉默寡言,性格老实,就安排她做赵恒的司寝(后宫女官名)。

后来发生的事情有点童话色彩。一天,李氏在服侍赵恒的过程中,引起了赵恒的注意,两人愉快地交谈起来。交谈中,李氏给赵恒留下了极好的印象。鉴于赵恒是皇帝,就省略了中间环节,直接把李氏给“幸”了。

巧的是,经过那么一“幸”,李氏怀孕了。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李氏产下了一个男孩,他就是皇太子赵祯(起初名为赵受益)。

再后来发生的故事就丝毫没有童话色彩了。李氏刚生下孩子,还来不及享受一点点做母亲的快乐,孩子就被人抱走了,并且终其一生,她都未能和自己的儿子相认。

刘氏抱走了这个孩子,将他据为己有。

据一些学者考证,这出“曲线生子”的好戏都缘于刘氏的精心策划。

李氏性格老实,身无背景,又是自己的侍女,事成之后也不会背叛刘氏单干,选她去完成这个任务最为合适(能不能生出男孩就看运气了)。至于赵恒,对刘氏总是言听计从,他只要有个儿子继承皇位即可,至于挂在谁的名下,并不介意。

应该说,这种推测,虽无实证,却很合情理。

刘氏抱养(或者说强占)李氏孩子的事情在宫内人尽皆知,但谁都不敢公开议论此事,包括孩子的生母。李氏从此很难再和自己的亲生儿子见面,即便是偶尔看到一眼,她也必须压抑心中的激动,把所有的思念变成自己枕边的泪水。

好在宋代宫廷斗争的残酷程度毕竟不如其他朝代,你死我活、杀人灭口之类的惨剧总算没有发生。

然而,割裂骨肉亲情,终究是一种残忍。任何一种思念,都无法比拟母亲对孩子的思念。

若干年后,当这个秘密大白于天下后,人们对老实善良的李氏充满同情,对刘氏的冷酷残忍嗤之以鼻。人们把这种情感倾注到了想象之中,“曲线生子”经过口口相传,慢慢演变成了“狸猫换太子”。

公道自在人心。

到目前为止,胜利是属于刘氏的,她终于有了儿子,获得了向皇后宝座发起冲击的最大资本。

大中祥符五年六月,刘氏被册封为德妃(正一品),半年后,册封为皇后。

历经艰辛,刘氏的地位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她是无比尊贵的皇后,她掌控着唯一的皇子,然而,她并没有满足。

人们发现,这个来自底层的女人似乎拥有无穷的精力和欲望,她的野心不止于名望和地位,她已经把手伸向了更为敏感的领域——权力!

刘氏参与朝政的事情早有端倪,此前,赵恒批阅奏折的时候,她经常陪伴左右,帮着出出主意。刘氏和普通女子不同,她通晓历史典故,朝廷里的事情,只要听一遍就能说出原委(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处理政务极有天赋。

赵恒本来就不是个勤快人,有一个信得过的人替他干活,他也乐得省事。久而久之,刘氏代替赵恒处理政务成了一种常态。

后宫参政从来就是一大忌讳,更糟糕的是,自从赵恒身体状况不佳后,他对刘氏的依赖越来越强。如果说,大中祥符年间的刘氏还只是赵恒的一个私人秘书,那么,到了天禧年间,刘氏已大有取代赵恒之势。

眼看刘氏势力做大,一些大臣开始担心,赵恒若突遭不测,刘氏会成为汉朝吕雉、唐朝武则天之类的人物,于是纷纷建议早立太子。

天禧二年(1018)八月,赵恒接受众臣建议,将赵祯册立为皇太子。然而,确立皇太子并不能完全解除群臣的担忧。

因为,皇子赵祯当时才九岁,按照现在的算法,尚属于低年级小朋友,根本不可能亲自掌权。

一个重病在身的皇帝,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后,一个年幼无知皇子,一群各怀心思的大臣。

天禧年间的朝局,微妙而又诡异。

—— 未完待续 ——

     本平台内容皆为原创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小编微信号:nbhanli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