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影像方志 | 德格:甘孜秘境唐卡瑰丽 雪域天路史诗嘹亮

 风吟楼 2019-03-30

CCTV-10

2019.3.31  12:41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省德格篇

《中国影像方志》德格预告片

禄东赞

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禄东赞出使唐朝都城长安,带来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太宗皇帝的献礼,也促成了大唐与吐蕃的联姻。

禄东赞过世后,他的后人来到了雀儿山下这片秘境天堂,此后千余年,禄东赞的“噶尔家族”便在这里繁衍生息。

元代,禄东赞的后人索郎仁青被元朝帝师八思巴赐予“四德十格之大夫”的称号。德格二字即成为噶尔家族的名称。

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德格家族第三十六代后人扎西生根与土酋联姻,开启了数百年德格土司统治的历史。

雕版方寸,见百年积淀

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的藏文印刷一直沿用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技术。

每到秋天,匠人们会选取上好的红叶桦木,挑出顺直无疤的一段,截成木板,经过熏烤、沤制、再水煮烘干等,需历时半年,方能制成坚韧耐用的刻版初坯。

德格印经院的刻版典籍可以分为宗教、文化、杂集三大类。这里收藏的雕刻经版达30余万块,其中《大藏经》刻版精良,保存完好,共收《甘珠尔》103卷,《丹珠尔》213卷。

德格印经院不仅是藏传佛教印制文献的主要机构,其印制业务还发展到南亚诸国。清代,这里刻版印制的《大藏经》还成为乾隆皇帝赏赐蒙古王公的厚礼。

2006年,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卡瑰丽,看文化融合

司徒班钦·却吉炯乃

雍正四年,28岁的司徒班钦·却吉炯乃向土司提出请求,希望在故乡修建寺庙。

寺庙建成后,司徒班钦·却吉炯乃从昌都邀请了多位著名的画师来到德格,还在德格本地招募了大批画师,参加寺院壁画和唐卡的绘制,于是,几乎消亡的噶玛嘎孜画派在雀儿山下拉开了振兴的序幕。

噶玛嘎孜画派自开创之始,就深深受到明代宫廷画风的影响。

200多年间,在兼容并蓄的文化熏陶下,德格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噶玛嘎孜画派文化遗产。

最后一部“活的史诗”

格萨尔像

格萨尔纪念堂

在这片绝美的草原上,曾诞生了雪域的英雄。

《格萨尔》这部传承近千年的民间文学作品,至今仍在中国大地上唱响,被世人称为最后一部“活的史诗”。

在德格,以《格萨尔》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从未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康巴艺术家们将格萨尔藏戏首次搬上戏剧舞台。

2009年,《格萨尔》史诗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随着藏文及汉文版《格萨尔》史诗的正式出版,国家开始全面整理和保护格萨尔文化遗产。

雪域天路传奇

在这段海拔五千多米的雀儿山垭口上,驻守着一个护路班组——“雀儿山五道班”。他们的任务,就是经年累月驻守在这里,确保川藏北线这条国家大动脉的安全。

为了改善川藏线的交通状况,2012年,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雀儿山隧道”工程正式开工。

2017年雀儿山隧道正式通车后,由川藏线经过这里时,人们可以穿山而过,节省行车时间约2小时,极大地提高了川藏北线的安全性。

磅礴山水,秘境天堂

延续着“唐蕃和同”的历史;

猎猎经幡,油墨清香

点缀着“兼容并蓄”的气质;

古老史诗,千年传唱

描绘着“英雄故里”的风采;

藏地画派,唐卡芬芳

浸润着“文化之城”的气势;

雪域高原上的德格,如今天险变通途,成为一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艺术宝库,香巴拉深处最响亮的名字。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德格篇》

播出时间:3月31日  12:41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张兰  胡悦  李欣(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