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客人》在国内上映时,导演奥里奥尔·保罗来过一次中国。 当时保罗接受采访时抛出他下一部作品的新的悬疑点—— 如果有一天早上醒来,你发现你的女儿从来没有出生过会发生什么? 等了一年,这个疑问在《海市蜃楼》中揭晓了。 《海市蜃楼》 Durante la tormenta导演: 奥里奥尔·保罗 编剧: 奥里奥尔·保罗 / 拉拉·森迪姆 上映日期: 2019-03-28(中国大陆) 片长:128分钟 看电影之前挺放心的,毕竟保罗的导演风格就是以剧情缜密见长,故事好了电影差不了。 然而看过电影后,觉得有点低估导演了。 《看不见的客人》多达43处烧脑反转,《海市蜃楼》丰富的反转情节依旧令人着迷。 《看不见的客人》剧照 这两部电影都给我当年上数学课的“压迫感”,生怕看的时候不够仔细而漏掉伏笔暗示。 片中还包含起码两个特别惊人的反转,看完醍醐灌顶。 与此同时,电影也让人见识了导演风格的成熟。影片在格局、节奏、镜头运用上都更具张力。 电影的故事可以分为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两段故事。 (温馨提示:下文有剧透,请谨慎观看) 第一段故事发生在1989年11月9日。 12岁的男孩尼克送别上夜班的母亲。虽然尼克来自单亲家庭,但他性格乖巧与母亲相处融洽。 独自一人的晚上他有音乐陪伴,同往常一样他坐在电视机前录制自己的吉他单曲...... 第二段故事发生在2014年11月9日。 薇拉同丈夫带着女儿搬入新家,打扫房间时发现了前任房客留下的电视机和录像带,而录像带的内容就是25年前尼克独自在家的夜晚的录像。 原来当年尼克独自在家的夜晚无意间透过窗户瞥见街对面新邻居家暴妻子,随后他来到邻居家结果发现女主人已经惨死。 尼克在慌乱中逃离,却被一辆车撞倒,在车祸中丧生。 将两段故事联系起来的,是一场持续72小时的暴雨。 在暴雨的影响下,薇拉发现自己可以通过电视与尼克交流并改变过去拯救他。 改变过去的蝴蝶效应影响现在,于是引出了导演之前透露的那个疑问: 如果有一天早上醒来,你发现你的女儿从来没有出生过,会发生什么? 可以看出,《海市蜃楼》中延续了保罗导演擅长的叙事策略,过去/当前的时间线和多重人物视角。 然而在空间上,保罗的故事不局限于逼仄的密室,而是选择让人物走出去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 结构上,第一次在导演作品中引入的奇幻元素使得两个不同时间点能在观众的观看顺序下同时进行并影响故事的走向。 《看不见的客人》是一部不断树立并打破观众对剧情认知的反转神作。 整个观影过程在两位主角的攻防转换,直到最后一刻的真结局才让观众松口气,有种窒息的快感。 《海市蜃楼》更像是一部本格推理的作品。与众不同的是,本片从一开始就交代了凶手也给出了结局。 不过,女主利用片中奇幻的设置不断地改变结局,在推理的过程中又不断地发现更多人物背后的秘密。 本格推理方面,《海市蜃楼》给我的感觉像是之前读阿加莎的作品。 先是将故事娓娓道来利用一个大事件张开网,影片用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的历史节点讲述一场错综复杂的案件。 随着女主的视角不断挖掘各种人物隐藏的过去,观众也会觉得每个人都疑点重重。 空间为叙事打下基础,时间则丰富了叙事技巧。 二者相结合,往往可以产生令人惊艳的效果。 比如第一幕戏,柏林墙倒塌前夕和即将到来的暴雨渲染出冰冷又压抑的气氛。 镜头从男孩尼克开始,跟着上班的母亲出门,在一个醉酒的妇女出停留,之后来到凶案现场,直至尼克遭遇车祸结束。 这样第一个时间线的案件全部交代,看似完整但暗藏玄机。 随着故事进行观众会发现,开篇这场戏是全片唯一的全知视角,每一位出场人物,每一个场景都隐含着后续的惊人转折。 解读保罗作品中的谜团的过程好像完成一幅拼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观众需要不断寻找、捡拾角落里的拼图,将它们放置在恰当的位置上。 观众一直被好奇心驱使,拼图的悬念与未知正是《海市蜃楼》的魅力所在。 《海市蜃楼》让我感到与阿加莎的故事相似的另一点就是人物的刻画。 奥里奥尔·保罗曾把他的角色比作洋葱—— 随着电影剧情的展开,角色的外在形象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被剥离,最终观众会发现这个角色的本质。 “剥洋葱”的过程发现人性之恶的同时也能找到导演赋予角色的怜悯。 《海市蜃楼》中,凶手在不同结局中展现的情感是不同的: 尼克车祸的版本凶手表现的是愧疚,尼克获救的版本凶手又是一位痴情的好老公,而在最终结局凶手被绳之以法观众又能将前面两个版本的情感一同融入故事。 凶手的愧疚来自无辜男孩的死亡,其背后则是对所爱之人的担当于是他选择自我了断。 不同结局给出的“真实”是平行的故事,但是在主角(也就是观众)的视角下又能见到更复杂更立体的人性。 让《海市蜃楼》内容和形式更上一层楼的是奇幻元素的引入。 奇幻色彩在剧情处理上是个难点——太过玄幻会失掉推理的真实,强调得越多剧情漏洞也会越大。 保罗非常妥善地处理好奇幻元素。 在片中奇幻是连接个不同时间的桥梁,也是暴雨将至渲染气氛的开关。 在最后的惊人反转,奇幻还带着浪漫主义色彩为圆满结局画龙点睛。 《海市蜃楼》像是一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用希区柯克式的悬疑盛酒—— 最底层是人性的暗色,中层是烈性的奇幻口感,上层是伟大母爱的味道。 结局的爱情故事则是杯口的装饰物,层次分明又精美绝伦。 这层回味值得观众去全神贯注,也值得反复体验。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