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角度一换,视野全新----叙事论理2

 东方文捷 2019-03-30
.

竞争是不讲情面的——叙事论理1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三合乡当团委书记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那时候林甸到齐市还没有直通的硬化路,夏天要绕道富裕县龙安桥,冬天封冻后则可以在东升水库南面的苇塘湿地里走。
    那年正月快过去的时候,齐市木材厂一辆胶轮拖拉机拉一车木板去大庆,在苇塘冰上走的时候,突然砸漏子掉进了冰窟窿里。当时,富饶村几个农民正在附近往地里送粪,看见后就都跑过去救人。到了一看,胶轮机车几乎全泡在水里,只剩车顶盖斜着露在水面,朝上的一侧一个没有玻璃的小窗户中,硬生生地挤出了车内三个人的脑袋。
    领头的生产队长看看说:“你们仨这么挤着,谁也出不来,再挺一会就冻死了,赶紧先退回去两个!”
    生死关头的决择,谁人没有求生的渴望。
     只见那三人,六只眼睛泪汪汪眼巴巴地看着大伙,谁也不往回退----因为退回去就没法呼吸,就有憋死的危险。
     众人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
    双方僵持了一会,确实没有别的办法,就都把目光投向那生产队长。
    在中国,生产队长是农村基层最小的官,但全屯子生产生活大事小情都是要拿主意的。
    他当时也没有多想,心一横牙一咬,狠狠地说:“就你俩先下去吧!”一手一个,硬是用两只手强按下去俩个人,随手就拽出了一个。
     等到拽第三人的时候,那人已经奄奄一息了。
     最后,好在三个人都生还。
     第三天木材厂杀了三头猪专程来感谢这屯子的人,全屯子男女老少又回到了过大年的气氛。

    这事使我想到现如今的竞争。
    你看,只要是竞争,优胜劣汰,就是不讲情面的,甚至是残酷的;
   而社会上几乎所有行业都是金字塔结构,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功成名就的都是少数,甚至只是一两个精英;
    当然,从客观上说,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从主观上按个人素质来分析,机会从来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



角度一换,视野全新----叙事论理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也确有相对保守的一面。一些人习惯于思维定势,很难跳出千百年留下来的旧观念老框子,迷信已有的结论,不敢或不善于提出疑问,缺少创新思维。
    其实,有些问题只要突破传统影响的束缚,换个新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思路就会豁然开朗,眼前呈现一片新天地。
    比如,辞典对危机一词的解释是,严重困难的关头。我们也一直这样理解。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问起危机一词在汉语里怎么解释,有人告诉他:“在汉语里,危机就是由危险和机会两个词组成,即危险意味着机会。”肯尼迪听后拍案叫绝:“中华文化能把两个毫不相干的词语融化成一个东西,太伟大了!”
    类似的思维可以有很多,比如:  
    《世说新语·俭啬》说:"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这个故事本是讽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小器吝啬,怕别人买到他的良种李子,经常卖的时候钻坏李核。换个角度,是否也可以认为,王戎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过自己的好品种获得技术垄断,进而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
    再如:
    《点石成金》的典故说:一人贫苦特甚,生平虔奉吕祖。吕祖乃吕洞宾也,为道教全真派之祖。吕祖感其诚,一日忽降至其家,见其赤贫,不胜悯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俄顷,粲然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其人曰:"不欲也。"吕祖大喜,谓:"子诚能如此,无私心也,可授以大道。"其人曰:"不然,我欲汝之指头也。"吕祖倏不见。这个典故本是讽刺那个穷鬼贪得无厌,换个角度,也可以视为其人眼光远大,不看重眼前的只能越用越少的财富,而是看重产生财富也就是挣钱的能力。我们可以想一想,有些人给儿孙后代留下的财富越多,他们的挣钱能力反而越差,远不如培养他们的挣钱能力生存能力竞争中获胜的能力。


有些答案在被忽略的细节里——叙事论理3

 
    我16岁那年,正赶上学生无书可读的年代。家境不丰,不能整天吃闲饭,就到饭店当了临时工,一天1·38元的报酬,挺不错的。
开始在西街的大众饭店。秋天一场暴风雨,房盖蹋了一角,就转到十字街道北的红星饭店。
 
    传统的学徒,都要干最脏最累的活,我也一样。师傅大都保守且严厉,一天七八个家常菜,最好的是溜肉段、锅包肉,都不超过一块钱,也没什么技术含量,跟着干活就是了。
    记得第一次擀饺子皮,四个指头伸着,薛师傅看到就用擀面杖敲我的手指,也不说为什么。是那年龄大些的杨师傅給我眼神才明白,手指要蜷回来,伸出去不好看。
    有一天别人不在时,邢云璋师傅偷偷塞给我一本食谱,说:“拿回去看吧,过两个月还给我。”我一看,两个月哪能学得明白,干脆一字不落地抄了下来。
    那年头提倡又红又专,实际是只红不专,最后成了不红不专。学技术被批为“白专道路”,罪过仅次于修正主义,所以好几年我这手抄本都不曾示之于人。
    过了不久,让我炸大馃子。跟着师傅炸了一次,就开始自己干。
    大馃子比油条的做法简单些,每天晚上和面,饧一宿,次日起早炸,赶在早饭期间卖出去。
    和面的要求是,40斤面,20斤水,加“三矾四碱一份盐”。
    这些都有量化标准已经不简单了,因为很多传统技术都是凭经验。比如,那时谁知道烈油是180度,温油是120度;盐少许、醋适量,更不确切。外国厨师一听这些全都傻眼。
  第二天早5点,先要点着烧煤的炉灶,把油烧热,再把面揪成一斤左右的剂,擀成圆形,用刀划成炉篦子状,拎到锅里炸,炸到中间还要翻个个。就这么几个简单的动作,但两只手要案上锅下不停地忙,几乎一秒钟也不能停,恰似卓别林演的那个无声电影《摩登时代》里的工人,被机器撵着干活一样。
    忽有一天出了状况,和好的面变得很硬,擀的时候费了很大的劲,放到油锅里刺溜一下子就缩了回来,好像中了什么魔咒。炸出的大馃子又硬又厚,摆了一天也没卖完。
    还有一次是面又太软,往起一拎,抻得老长,放不到锅里去,只好让面剂小一些,结果比平时多用了一倍的时间,忙得不亦乐乎,还是误了饭时。
    当时谁也没说什么,倒是我自己总觉得很愧疚。
    每天重复,都一样的活,为什么出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悄悄地问过几位师傅,他们也都茫茫然,一脸的懵懂,谁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那时候挣俩钱不容易,自尊心也驱使我放不下这个事,有空就琢磨。
    又一次出问题的时候,天下着小雨。我忽然想,这饧一宿的面,软硬是不是与天气凉热有关呢?
    不妨试一试。
     再遇到阴雨天的时候,和面就多放一点水;赶上大热天,就少放一点水。每次也就斤八的吧。
    哈哈,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出过问题。


    现在有句话很流行,叫“细节决定成败。”
    回头想一想,不论是平常事还是高科技,有多少是败在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上。当年,欧州阿丽娅娜火箭发射失败就是因为一颗螺丝钉松了。
    当然,如果在某些细节上获得突破,也可能改变某些事情,甚至走出一条新路来。

试问你的人缘怎么样——叙事论理4

 
    年前年后,聚会连连,在酒桌上接触了很多人,都是家人亲属、朋友同事、同乡同学,很少新交,几无生人。回想起来,这本无亲疏远近的人中,感情却有所不同。有的场合,某人不在,大家都觉得若有所失,大有“遍插茱萸少一人”之感;偶尔也有某人在场,多人觉得拘束甚至不快,就像三国东吴孙权批评那“寡言语,不饮酒”的丞相顾雍:“公在座使人不乐”。
     这是为什么?
    其实不在于有什么大的纠葛矛盾,就个人来说,仅是人缘问题而已。
    人缘,就是与别人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试想一下,在你所熟悉的那些人中,有没有你瞧不起看不上的人;反过来,你自己会不会同样被别人瞧不起看不上?
    有没有好心办好事,人家并不买账,甚至还引起了反感?
    有没有经常帮助别人照顾别人,最后却因一言一事得罪了人?
    很多人给了肯定的回答,说明了这个问题的普遍性。

    我们都在家庭中长大,从学校走进社会,接触了复杂的人群之后,最先遇到的难题就是,与人相处太难了。客观上说,“人如其面,各有不同”,人心不露,知人交人太难;主观上说,书本上没有像科学技术那样的为人处事规则妙法,生活在鲜活的社会上,都需要把学来的知识与历练经验结合起来思考,吃了亏,学了乖。

    人缘是个大事。在社会上生存发展,一靠专业知识技能,这是硬实力;二靠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软实力。

    你可能认为我想得太多了,人生匆匆,“何不潇洒走一回”,何必活得那么累,我就要活出个自己来。
    从某种意义上看,你说的没错。但从社会性来看,什么都以我为中心不可以。《鲁宾逊漂流记》还得有个星期五陪着。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不可能单独生存,必然要与他人交往。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由于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价值观,融洽相处本就很难,何况有的人习惯了我行我素,不在意他人,不注重人缘问题,所以使紧张的人际关系随处可见,因紧张的人际关系吃了亏的同样随处可见。

     有人会问,我都是好心好意,他为什么不领情不理解?我没说啥过分的,他咋就不高兴不满意?
     这的确是个微妙的问题。

    人际关系就是来往密切的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多问题出在细节上,恰在无意中。 如果是敌对关系,自然很清楚,处处针锋相对就是了。
   人际关系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利益的损益,也就不存在虚与实的差别,只看对感情的伤害程度,所以一件事甚至一句话就够了。
人际关系随时随处可以发生,并不只在竞争对手中存在,亲朋好友之间照样能出问题,甚至更多出问题。
这些,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

   以我五十年工作经历的感受,我试着把处理好人际关系分作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属修己方面,是起码的要求。包括,文明、礼貌、善良、谦虚、随和、包容、尊重、担当、乐观向上,等等。这些人之初就应形成的教养,是做个好人的基本要求。那些自私、自大、狂妄、固执、粗野的性格,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
    第二个层次,属利他方面,是必须做到的。包括,关怀、帮助、配合、厚道、诚信、体谅、幽默、智慧,必须学会并不失时机地欣赏赞美他人,等等。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寓意就在于此。
    第三个层次,属理性方面,是须努力争取的。主要是为人处事要审时度势,考虑到方方面面前后左右,不能间接伤害别人,“殃及池鱼”;应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想一想,考虑在场的人会有何感受;察言观色,善解人意,知人知心,以情感人。为人处事、接人待物,应多用些心思,切忌随心所欲,起码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日里常听某人说,谁谁”会来事“、”会说话“、”挺靠谱“。你若获得这样的看似简单的评价,我相信,背后必有你厚重的知识、阅历、修养做支撑。
    第四个层次,属影响力方面,非常人所能及也。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不是自封的,不是用金钱利益收买的,不是凭权势地位征服的,是凭本事能力威望信誉潜移默化自然形成的。他在任何场合都会成为核心,对他人产生影响,掌控驾驭局面。别人会言听计从,心服口服,不仅舒适畅快,而且心向往之。《鬼谷子》一书,说了驭人之术,只要知人识人,不仅可驭下,亦可驭上。孙膑、苏秦都是鬼谷子的学生。魏王考察孙膑的本事,问他如何能让自己从座上下来。孙膑说这我不能,但你要在下面,我却可以让你上去。魏王未加思索走下来,孙膑说你以经输了。苏秦孓然一身,寄食于兄嫂,靠游说推销自己的谋略最后佩六国相印。能影响别人就不是被动地应对人际关系,而是主动地控制人际关系,所以是最难也是最高层次的。
我说的这些,你有同感吗?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