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城市级碳排放强度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昵称2472300 2019-03-30
原文题目:Infrastructure Shapes Differences in the Carbon Intensities of Chinese Cities
原文作者:Bo Zheng, Qiang Zhang, Steven J. Davis, et al.
一作单位: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期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期刊月份:2018年4月
关键词:碳强度 城市减排  碳排放清单

    本文首次评估了我国337个城市的碳强度分布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碳减排潜力。文章系统整合了宏观能源统计数据、重点行业核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等多套目前最全面准确的数据集,建立了覆盖全国所有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库。研究结果涵盖了全国约10万个电力和工业企业,以及城市内的所有交通和民用源。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碳强度为0.84,城市间碳强度差异较大,整体范围在0.09-7.86 ,并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有趣的是,碳强度高的城市并不具有更高的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恰恰相反,全国碳强度排名前一半的城市仅占全国28%的GDP总量,居民平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然而这些城市贡献了全国57%的CO2排放量。
    决定城市碳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生产结构。对于碳强度较低的城市,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普遍较高,这有利于在产生较少碳排放的条件下提高居民收入,并通过居民消费拉动GDP增长,进一步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对于碳强度高的城市,GDP中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居民收入比重小,因此由居民消费拉动产生的GDP较低。更为不利的情况是固定资产投资造成了产业结构偏重,建成的工业企业通常存在数十年,将城市碳强度始终锁定在高位。同时高碳强度城市具有提高居民收入的迫切需求,这进一步加大了碳强度削减的难度。(3E论文速递)
WeChat Image_20180507205529.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