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的真谛,人类是如何创造出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事物? 0-1的进步 -思维的形成和思维惯性对人的作用

 蜀源43u2p9gfms 2019-03-30

思维的形成和思维惯性对人的作用

第一节:什么是思维

   首先,我们要理解思维是如何形成的,然后我们才能理解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所谓的“理解”是如何运行的,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思维模式,我们也才能知道我们的思维惯性是从什么方向在走,然后才会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结构是什么样的。

    思维的形成并非是个人的东西,思维的本身是外界干预而形成的,所以人的思考方式是随着自己的年龄增加而不断的改变的。而他的核心不会改变,就是因为这个基础的条件存在,所以会有不同的民族个性出现,不同的地区和文化对人思维的影响会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所以我们才会对歪果仁有一种不能理解的感觉,那帮傻逼为什么那么想问题?又或者那帮傻逼歪果仁也会觉得,那帮中国人为什么要那么想问题?这就是思维方式不一样导致的不同的文化,而文化会凝聚成民族的个性。从而形成不同的族群,族群的出现会产生文化,继而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说这两者的本身是相互相成的。

  那么,思维到底从哪里来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一岁半的小孩,他的思维形成是怎么形成的?在他学会如何进行思考的最初,比如小孩想要你抱他,爱护他,但是……你没有理他,而这是所有小孩都会遇到的事情,这是无数最原始的欲求出现——“想要”。

   想要这个概念是人类出现思考这个概念的起始点,有哲人说,推动人类的是人类的好奇心,又或者是人类的求知欲。个人认为,这是错的,因为所有的思维的下层是思考,思考的本身是“想要”什么东西。

  当出现了“想要”这个概念的时候整个小孩会做什么?他的任何行为都是和外界的博弈过程,用自己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想要”,人在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方式的手段的变多本身都是围绕在“表达”这个概念里。而对于一个小孩而言,他的选择必然是试探性的哭,用哭这个行为来刺探大人们的反应,看自己的行为和外界的之间博弈后是否能满足自己的“想要”

  我们假设,此时小孩做出了这个“表达”他哇哇地大哭了起来,你跑过去抱抱他,安慰他,满足了他的“想要”的需求时。那么就自然会得出,一个核心,“想要”和“得到”之间产生的欲望支配的行为是博弈的胜出和失败的总和。

    然后,孩子长大了一点,哭没卵用了,可能还会挨打,然后,脑子里就会出现另一个东西……如果我“想要”得到什么东西,而哭可能会挨打也可能会被抱。

当人的“表达”受挫的时候,人的自然反应会是什么?

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在这一刻开始思维和外界之间的关系就从独立和独立的一维上升到了二维了。

因为思维世界出现了“可能”这个概念。

“可能”这个概念的出现的本身是基于第一维度思维的“想要”而诞生出的一个概念叫做“经验”也就是说,思维结构在控制人的行为,所以,在这个思维分化期里所有小孩都会选择性的哭,进一步的和外界博弈而调整自身。

调整自身的“表达”“行为”的本身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思考模型。如果说,哭依然有效而偶尔会挨打,那么他就愿意去冒险。于是,第一次思维惯性就出现了

第二节:什么是思维惯性

   思维惯性的出现,是最底层的“表达”或者也可以叫“行为”惯性的出现,而行为的本身是表达,所以表达的外在折射出的是内在的思维方式的惯性选择。是大脑世界里进行“思考”的时候的思维路径依赖为核心而出现的外部表达的总和继而推生出的思维惯性。

    比如说,小孩哭了十次而9次被抱,1次挨打,如果持续了一段时间,他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概念……这样做有用!可以增加自己“想要”的成功

   然后……外界突然转变的时候,比如拿给奶奶带了。我们假设奶奶不喜欢小孩哭,奶奶二话不说就揍了爱哭闹的小孩一顿。然后……小孩就会出现思维惯性,对奶奶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他在不了解目标对象的时候,一定会使用自己的“经验”带来的“思考”支配行为,哪怕是错的,依然会惯性的让自己做出上一次的选择,所以,他依然会哭,再揍,依然会再哭。试图用曾经的“经验”来解决未知的“问题”来完成自己“想要”这个初衷。这是一种带有强烈的路径依赖产生的思维惯性。

    但是我们知道,人类的思维是非常的复杂的,因为变量的增加的时候,脑海里的世界也会不断的增长,呈现出几何级的复杂化。因为,人是群体动物,小孩接触的人不断的上升的时候,就会形成第三个维度的思考,变量增大而导致的外界不可控,对自身思考方式的进一步调整。变量增大而导致的外界不可控,对自身思考方式的进一步调整。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是形成思维墙的时期。如果我们理解变量增大导致外界不可控而自身调整思考方式而出现的思维墙,会让人的思维路径出现不同的路径,而不同的思维惯性产生的思维路径,会催生出人的个性的出现。

在这里,我们详细的说一下这个概念。

比如说小孩认知力增强了,于是他在认识爸爸妈妈的基础上,而在这个基础适应后又认识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舅舅,阿姨,姑姑……等等的一大堆人的时候,变量被增加了。

按比例,假设他经常接触的人有10人,他哭闹的时候,假设10个人里就9个人会揍他,而只有1个人会选择抱他,那么此时的他会怎么办?

也许我们认为,可能他会继续哭闹,然而事实上是,他不会再哭了。因为,挨打多了,特码的你还哭……万一去找奶奶哭的时候被爷爷看到了又是一顿揍,这一点家里有小孩的人应该是会非常清楚小孩的这个行为的。

于是,这部分就会形成一个思维墙,需要说一点就是,思维此时还是线性的,虽然外界的变量增长了。思维模式依是——想要——行为——得到。

于是,小孩在思考的时候,哭没用的话,这里就会变成一个思考的黑区

第三节:思维盲区(思维墙)的出现

    如果在一种模式下的不断的受挫,久了就再也不会往那方向去想了。因为这里的催生剂叫做——时间。只要时间持续久了,就不可能往那个方向上去想问题了,一旦持续久了之后,思维就会出现一个断层的地方。

就如同……男性为什么不会小孩儿那样用哭来解决问题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成年男性会认为,哭也没用,再说了……哭也丢人,而丢人的本身是重挫自己在社会群体里的形象,这挫折和外界否定在时间这个因素的介入后得出的一种自认为是“真理”的一种思考方向。

所以大脑会直接忽略这种选择,而忽略的本身就是思维盲区。那么我们也许会真的这么说,哭真的没用啊,而熟悉《三国演义》的人一定知道,有一个人叫刘备,用哭这个方式拿下了关羽和张飞,用哭拿下了荆州,用哭庞统拿下了巴蜀大地。

本质上这个行为并非不是没用的。

于是人的思维就被禁锢起来了,如同在思维世界里建立起了一个高耸入云的监墙。

墙的另一边,就是我们思维世界里最大的那个盲区。而这个过程的本身是不断的和外界博弈而最终把思维禁锢起来了,随着时间这个因素的不断增长,墙会不断的出现。

最终形成我们的个性,而个性的本身是内在思维和外在世界的相互制衡和博弈。而这个过程的本身是我们把思维世界里本身应该有的一些思考的方向给丢弃掉了,于是经验带来的东西并非一定是越来越强大,也可能是思维越来越窄。

就如我们常听到有人说,年轻人胆大,什么都敢想,但是为什么胆大的年轻人最终还是会变成一个思维在一个房间里关着的中年人呢?

 提醒一下就是,这个时候,小孩在两岁多了,记住时间线哟。

    随着年龄的成长,然后,他和别的小朋友开始一起玩儿了,然后变量是不是又暴增了呢?如果此时他的思维里的思考方式得出的一个答案是——“如果我乖,大人们就会喜欢我”这是在变量少的情况下出现的“真理”但是……事实上“乖”这个表达在外在的行为,在别的小朋友面前是没有卵用的!因为,你再乖,一拳打哭。

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把自己选想象成一个小孩,你可以尝试一下,此时是怎么思考的?

定会出现一个东西,就是——知识。

知识是外部的经验,不存在于自己大脑里的东西。因为,外部的博弈过程里,作为主角的这个小朋友第一次挨打的唯一可能性就是先乖,没用……哭,没用。

然后他会不知所措,本能的去找庇护

所以,可能会去找妈妈,找爸爸,又或者是爷爷奶奶。然后基于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个事实基础,然后,家长此时就会传授“经验”。家长就会传授一个“知识概念”就是,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要去给老师说。这个知识在这之前,从未出现在小朋友的脑海里。

于是,思维里出现第三极

第四节:思维的“不确定概念与可能概念”

   思维的不确定和可能概念是人和计算机的最大区别所在,人现在的计算机,只能模拟一两岁的人类不是没原因的,因为计算机的底层是1和0

   1和0分别代表开关,也可以被表达为是和否两者。

然后,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东西就是“知识带来的行为指导,而对未知的东西的不确定性” 如果家长告诉的东西是错的,找老师没卵用,小孩唯一的选择就是模仿……选择打人或者被打,选择欺负别人或者被人欺负,这个时候的思维会是什么,思考的时候,新的墙出现了,比如小孩学会了用打人来保护自己,他思考概念里就不会出现……去服从他人而避免被打,这一点在两岁多的小孩身上是很容易看到。

但是,加上前面的东西,假设,他在家里哭是有用的,而在外面打人是有用的,于是小孩的思考会是这样——最优化的行为,于是出现自我经验的叠加在思考后支配自己的行为——边哭边打。反之如果之前是哭没用的,打人有用,那么自我经验的叠加后支配出来的行为就会是,不哭,打其他小朋友。

于是不同的“自我经验”用思维进行整合后会出现性格,性格的出现本身是思考的方式,也就是说,他的思维盲区决定了他思维的惯性,思维的惯性在决定自己的行为,而行为会形成性格。这一切的叠加最终导致了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等等的性格。

也就是说思维盲区会不断的在未来叠加起来,思考的方向也会不断复杂起来,假设不确定叫做#,那么,思维就是10#01#1100#,在这种复杂的东西里不断的升级,于是,会出现另一个东西,叫做……不确定性的分化。

解释一下:不确定的分化是知识涌入的时候出现的东西,就是……面对不确定的东西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还是继续保持怀疑,而不确定的分化是思维模型的形成的最后一次矫正机会,之后就会形成极其巨大的惯性。而不确定的分化的本身是对知识的看法。和人的交往基本已经开始定性了,但是,不确定分化是更高维度的东西,高纬影响低纬而低维不会影响高维。

     举个栗子,比如说,你一个成人,他已经有了固定的思维方式和推演,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他突然遇到了自己思维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人的思维惯性依然存在——求援,求助。和小时候找爸爸妈妈庇护是一模一样的。比如,浅说的丫头被欠工资了,而老板这个概念……在自己曾经的认知里是个很强大的存在,加上他陌生,所以……自己突然没了主意,连怎么做都不知道了,然后……此时人会求助,寻求他人的经验(知识)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思维惯性),而依然会出现一个东西就是面对不确定的知识时选择的分化。

而选择分化的本身是思维惯性在起作用。

比如有人告诉了浅说丫头一个“经验”来解决问题,言之凿凿的说:“用刀子捅老板三刀,孙子不给钱就见鬼了” 想一下,就你们现在的思考方式里,能否接受新的“知识”或者是“经验”,我们的大脑在面对这些“知识”的时候,永远都会是“赞同,否定,质疑”三个选择带来的不确定。

而大多数人会本能的否定用刀子捅老板的这个行为,因为要依靠以前的思维方式来选择是否接受新经验,所以会有违法等等的概念,然而知识或经验的本身并非是没有正确和错误,只不过在不同的外部环境里用不一样的知识,但是人本能的会考虑外部环境带来的结论来否定新的知识或者肯定他。

但是只要持有否定,那思维就无法被改变了,因为这个时候必须选择选择质疑。

因为最简单的概念就是只要你选了质疑,思维就展开了,首先……杀了老板的结果可能是什么,不杀他的结果是什么?服从结果是什么?放弃的结果是什么?于是,脑子里是四个方向,就会比普通人多出两个思维方向来。

只有选择质疑,你的脑子才会直接被展开、

所以,你不能直接接受,也不能直接否定,也就是说,出现“知识”概念的时候,有的人读书读了没用。

因为……在这个概念里说,最优等级为,质疑,肯定,否认。

三级中,质疑是最好的,因为会展开思维,思维展开的时候可能会突破自己的思维墙(思维盲区),而肯定则是会多出一个选择,而否定则会让自己变成……只有低维思考,就是……选择服从或者放弃,就不会有别的选择出现。

因为选择的上层是思维的展开。现在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去闭眼,想一下思维惯性和低维和高维思维出现的大脑里的运行方式。

第五节:分析思维

    思维从低维到高纬的转化,思考的方式是怎样的?这个时候的思考方式,是线性思维而其他思维方式没有展开,线性思维出现,就是人的分析能力,这个基础都是分析,分析,哭了闹了的结果,选择打人和服从的结果,对新的知识的选择和判断,都是分析,用分析思维,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不对,然后,分析思维是有不同的维度,是可以被无限展开的东西

。只要分析思维里面对新的知识的时候是选择了质疑,那么就一直都在展开而形成强大的分析思维,但是,没有什么用,因为……分析思维来决定行为的人往往都是低级的生物,

因为,孩子继续长大的时候,会出现别的东西——想象的概念。

而很多人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什么的,那是純胡说,小孩的想象力是没有成人高的,想象力和分析思维是一样的,只有思维惯性的出现,会不断的出现想象盲区,而这个时候,会有另一个东西介入,叫抽象,三者结合产生了创造力,于是出现不同思维模式的跳跃点。

    跳跃点是理解能力的根基,也就是一个小孩是聪明还是愚蠢的最大区别,是智商出现分层的最重要时期,也就是说,想象一个东西,抽象的在分析思维里,但是需要具象他,然后进行表达,表达可以是绘画,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语言,可以是行为。但是我们仔细的去想,他的根基是什么?

    是想象的根基用抽象的东西表达在分析思维里,用自己的具象思维来具体的形象化,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广大的单身狗,长夜漫漫无心睡眠,然后……想象了一个“帅哥/美女“然后,抽象思维出现,这个美女长啥样子,然后他很漂亮,然后你用自己的抽象思维不断的细化细节对吧,叠加很多条件上去,分析思维有经验的,所以……

你很少会想到这个美女可能是有穿山甲的甲,因为有分析思维的根基,所以也不会出现满身都是眼睛对着自己眨动的美女。而是会去想,她有细腻白皙的皮肤,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等等。这里会有分析思维的出现,来作为自己进行抽象想象的时候的“条件”

也就是说,分析思维的本身就是巨大的幕墙他就是那最大的盲区

因为你所有的想象都建立在我的“认知”的条件里所有的叠加条件都是这个已知的所以,人做梦的时候很少会梦到奇怪的东西,梦到的都是我们熟悉的东西因为你在分析的时候就建立起来了那墙

这是天才和天赋的最大体现,就是剔除掉已知的能力刚才说了分析思维如何扩展开

所以,知道为什么所谓的小孩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原因了么?这种天马行空是弱小的天马行空

但是,想象力和抽象的能力确实和我们不一样,但那是弱小的我们应该如何剔除掉分析思维出现在这个领域里呢?

第六节:抽象思维

先发一张图:


 

    虽然我个人并不欣赏抽象派油画,因为这是画家的抽象思维的具象化表达,但是抽象思维的深层,在自己脑海里的时候,就是……那样的,抽象到具象的过程是会剔除很多东西的。也就是抽象无法表达,你可以好好的看这幅画,来感受什么是抽象的思维。虽说抽象油画的本身是抽象思维的具象化,但是也能进行管中窥豹。

 也就是说,抽象的本身是剔除已知的思维表达。

也就是说,我们在想象一个世界,而我们进行抽象的去想象的时候,我们总在表达一个东西在脑子里,我们会叠加一些分析思维里的已知进去。

我们的一切幻想和想象都建立在我们的已知为基础之上,就算夸张一点也是把其他的已知叠加到里面去,一般不会出现不符合逻辑认知的东西。那么,我们假设剔除掉了所有的已知的时候去想象呢?所有的已知全部去掉,我们去想象一个外星人,想象的过程里不能叠加任何的已知因素。

用无法描述的抽象来表达。

于是,我们的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极其强大的思维幕墙,对吗?因为你一定会说,剔除掉一切已知的想象,就是特码的瞎扯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脑子想炸了也想不出来,所以,你此时此刻就站在这个思维幕墙的前面。你站在一个巨大的思维盲区的边缘处,而你发现自己的大脑无法运行了的感觉。

    如果有人无法感受到这种思维幕墙,浅说以前专门论述过一个东西叫“天目”办法很简单,用一个异物放在自己的眉宇之间,大抵在美人痣这个位置。闭上眼睛,用一个相对尖锐的东西来回的移动,于是你会感觉到一种超越目前你“疼,痛,痒,烫,麻,酸,涨”等等的一切感觉以外的另一种感觉,据我的实验所知的是至少有一半的人能感觉到这种东西。

如果看文的你能感觉到,那么把这种感觉抽象化,扩张到身体的周围,让感觉强烈起来,让那种感觉包围自己,然后拿开异物,去想象是什么东西给了你这种超越一切感觉的感觉。

那是什么?

任何东西都会给我们感觉,我们都可以利用分析思维来确定那是什么,比如说蒙住你的眼睛,然后我用钳子夹你一下,然后你会想,肯定用手掐了我,或者钳子夹了我,所以我疼了。这是疼痛和分析思维的结合得出的结论。

你的所有感觉,疼,痒,烫,冷……所有的东西你都可以用分析思维,但是,这个感觉,这个感觉,你没办法用分析思维了,对吗?

因为你突然接触到了你对你未知的东西,超越一切感觉的存在,

然后,他是什么?你的一切经验在这里都会是如白痴一样对吧,你的分析思维在这里也用不上了,因为这种感觉是极其抽象的存在,而你如果能抽象的去想是什么东西给了你这种感觉,那么这个东西你也无法表达出来。

所以,抽象思维的本身就是这样,去除掉一起已知的再认知,你现在就站在你思维盲区里最大的墙前面。不叠加已知的东西得到的东西本身就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因为他不是未知也不是已知,这是人的才华,天赋的来源,是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下一个思维方式的量级的上升的主要来源。

亦如:音乐创作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一个从来没有的旋律,他怎么来?

比如绘画创作,一个从没有过的东西应该是什么,比如机械发明,比如说任何的科研。

  用已知堆砌起来的成就,可能会是工程师,可能会是演奏家,但永远不可能是科学家,是音乐大师。因为大多数的普通人,早已经忘记了自己脑子里最关键的抽象思维。

第七节:思维的扩张

所以,分析思维的强大结合抽象思维的强大,就会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

    前面说的,分析思维的强大,比如说……接受一切也质疑一切带来的其他思路的提升,在这种分析思维的思路被几何级的扩张起来。

你的认知会扩张到什么地步呢?

比如,你的已知是1万个知识按照老的思维方式是单向的话,就是一万的两次方。而在分析思维的不确定认知的改变后,则就是一万的四次方。

仅仅两个角度的改变,最终表达出的思维方向就不是一倍。

因为前者是一万的二次方为思维体积为1亿个思维方向堆积出的思维模型。而后者则是一万的四次方,是10后面跟着16个零。

所以,古人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道理就是如此。

不同的思维模式的思考方向的堆积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仅仅在分析思维上的一次跳跃改变,就会带来质的差,质的差和量的差同时存在。然后,加上抽象思维的出现,就是天赋和才华在这里涌现出来,抽象思维,具象思维,表达,分析的结合,这是一个维度~就会形成行为的碾压,是智力上的碾压了。然后强大的思维支配的行为,就会出现人和人的巨大不同,所以,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利用自己的思维惯性的力量。

     好了,我们现在把这个维度揉成一团,然后,这一团东西,仅仅是7岁小孩的东西,然后,我们叠加一个东西进去,就是社会更复杂的东西……规则,也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可以表达也不能清除表达的东西上去,然后,人和人的差异性就一瞬间变的几乎人无法认识人了对吧。

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人和人的差异性的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属于多维思维还是线性思维,或者平面思维还是立体思维的问题。

思维需要不同的维度领域是不同维度和维度之间的交流,低纬很难理解高纬思维的原因是很正常的。亦如数学领域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数学根基的人是根本无法理解那种逻辑能力的,是一个道理。

比如今天,用了N种办法去表达抽象和分析思维的扩张,现在,我没法表达抽象,具象,分析,等等柔和起来后的那种思维模型是什么。也许是缺乏语言的表达能力吧。思维的抽象的具象化过于困难。

   但是每个人都有思维,思维如水。本质上是说……思维的惯性是会往低阶塌陷的,所以,你只要不去主动的改变,人是会变得越来越笨的,而不是越来越聪明,这和读了多少书没有任何关系,有多少经历没关系。就如同很多人调侃自己,自己一生的最高智力水平和知识量居然是高中时代。思维会不断的坍塌掉。最终变成一个凡人,每一个天才都在思维的幕墙里住着,被我们关押了起来。

    而思维的具象和抽象结合的部分,这里就不继续说了。建议大家看群文件……那更详细一些吧。毕竟有的东西不能在这里表达。

                                            ——世界力量&苏菲索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