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针法,专治腰突,效如浮鼓!

 中医药方便 2019-03-30

立新七针疗法

是重庆陈立新先生穷经皓首、潜心研究,打造出的符合《内经》原义的九针。该首创以“天地自然,四时阴阳”为学术思想,遵循“九针各有所宜,营卫各有循行,上下游调虚实,背俞五输调脏腑,九宫调平衡”为原则的“立新七针疗法”学术流派,使其成为《内经》针法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来自《杏林绝活》第四章“立新七针”二维码中视频截图)

“立新七针疗法”包含了“九针除五痹”“ 四时调阴阳”,其中独的“九针除五痹”以“快速起效、疗效稳定”为特点,深受患者欢迎。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腰痛或伴有下肢疼痛为主要症状,并排除神经损伤体征。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物品选择

 1. 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 0.30mm×25mm;员利针,规格 1.6mm。

 2. 75%酒精或安尔碘,无菌棉签。

操作

 1. 配方 

(1)主穴

员利针:环跳(双侧)、腰阳关。

毫针:攒竹(双侧)、太溪(双侧)。 

(2)配穴

太阳膀胱经证:配京骨、飞扬(患)。

少阳胆经证,配丘墟、光明(患)。

阳明胃经证,配冲阳、丰隆(患)。

2. 操作方法 员利针的操作需要经过针法练习后才能在患者身上进行。患者平躺,尽量放松。医者辨证选定针刺处方,并进行穴位消毒,固定针刺部位。

 (1)员利针除五痹(环跳、腰阳关)

持针:医者放松上肢肌肉,拇指指腹平放在稍弯曲的食、中指指腹前端。

进针:医者在持针状态下,针尖抵住皮肤,缓慢进针,突破皮肤后有落空 感。针刺入穴位后,针尖向下探,感知筋紧之处,刺3~5下。当医者感觉针下松、患者感觉针下有麻或酸胀感时,下肢疼痛立刻轻松。首先针刺患侧环跳(环跳位于髋,股骨大转子附近按压疼痛感或者紧张的地 方),用1.6mm员利针垂直进针,寻找筋紧的地方挤松它;再刺腰阳关,为卫气循行的主要关口,同理“员利针处理”。

注:症状单一或气血较差的患者,不能重复治疗。 

(2)毫针调营卫气血:根据既定穴位寻找附近反应点,先刺双侧攒竹穴(位 于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向上平刺0.1~0.2 寸,针刺后采用微以久留; 续刺双刺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采用直刺0.1~0.2寸,以四时为原则(上午筋膜层、下午真皮层),针刺后采用微以久留,以上针 刺留针55分钟。 

适应证

1.年龄 15~65 岁。

2.人群范围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3.基于对陈立新老师的临床经验总结,痛证以经络辨证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分为太阳膀胱经证、少阳胆经证、阳明胃经证。

禁忌证

本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较高,但在诊治合并下列情况时需要医生谨慎处理,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1. 血友病患者及患有其他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

 2. 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禁用。

 3. 妊娠的妇女禁用。

 4. 合并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忌用。

5. 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者忌用。 

6.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及精神紧张时以及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慎用。

 7. 对位于神经干或神经根部位的腧穴进行针刺,患者如出现电击样放射感,应立即停针或退针少许,不宜再做大幅度反复捻转提插,以免损伤神经组织。

 8. 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治疗者慎用。

 9. 哺乳期妇女慎用。 

10. 大血管、重要脏腑器官周围慎用针刺。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晕针 

是指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现象。处理:晕针出现后应立即将针全部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轻者可饮用热茶水或糖水;重者用指掐或针灸人中、内关、足三里,或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应用其他急救措施。

弯针

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处理:拔出弯曲的针,更换针具。


断针 

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处理:如果是柔软组织,直接用镊子提出断针。如果是骨组织,比如头部穴断针且在头骨内,可请外科大夫在断针处做个创面,露出断针再提出。

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处理:起针后 长按三分钟,24小时冷敷,过后热敷。

感染

针刺部位局部感染。处理:局部化脓性感染的处理,宜嘱患者患部休息少动,以减少疼痛及炎症扩散;抬高肢体,促进回流,减轻肿胀。不要挤压患部。可外敷鱼石脂软膏等,适当应用消炎止痛、清热解毒的中西药物,配合理疗、热敷等以促进吸收。一旦脓肿成熟,应立即切开引流排脓,并辅以去腐生肌之中药。

摘自《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

本书为广东省中医院 10 年来开展“杏林寻宝”工作引进与传承的 40 种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汇编,

涵盖了针、砭、灸、药、导引、按摩以及诊法等多个技术门类。

该书充分体现我国传统中医学在多个领域内的独特技术内涵

内容丰富多彩、真实可靠,

入选技术兼顾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这些特色技术经过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编写单位有关同仁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结和提升,

具有较为可观的推广价值。

为了便于传播,本书采用了相对统一的编写体例,

适配相应的视频内容

适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的读者使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目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