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给孩子最贵的礼物:一文读懂《原生家庭》,远离《都挺好》之毒

 高分写作余老师 2019-03-30

本文参加了【子女教育】有奖征文活动


《都挺好》正在热播。

看着看着,一不小心对号入座,不禁让人觉得汗涔涔了。

苏家长子明哲,在美国定居实现了母亲光耀门楣的愿望,却在母亲离世后,对自私小气虚荣的父亲尽着愚孝。

这让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一度频临危险境地。

女儿明玉一直表态要和苏家一刀两断,拼命地逃离,却始终逃不掉亲情的羁绊,在苏家的一次次危机中出手相助。

她冷眼看着父母不幸的婚姻生活,一次次为自己和母亲的相似惊恐不已,没有勇气去面对婚姻。

我们分明看到了原生家庭带给子女的伤痛,潜滋暗长又挥之不去

现实中,如果我们对原生家庭可能带给自己的伤害一无所知,其危险不亚于在自己和孩子的生命中种下了一个毒瘤。

好在这世间的大多数“病”,都有治。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恰如一道照进现实的光,给那些处于原生家庭阴影中的朋友带去重生的希望;

同时,也给其他有缘人带来一次刷新认知的机会,不至于失足闯进黑暗的角落。



 一、对于家庭和父母,你有哪些可怕的情感盲区和认知盲区?

你知道吗?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存在一种情感盲区。

那就是我们很难认识并肯定父母的行为有毒,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如,面对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很容易暴躁,导致与同事或者爱人相处不愉快;

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你不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别人眼里你好像是一个木偶;

或者父母在生活上不如意,你就会陷入深深的负罪感,觉得这是你自己的不对。

当你身上出现这些问题时,你觉得与父母毫无关系,都是自己的原因。这就是情感盲区。

是的,我们大多认为,小时候父母不管如何对待我们,都是为了我们好。

实际上,你所认为的“为了我们好”可能都是错的。

我来一一说给你听。

第一,  父母打骂孩子,可能引起孩子内心的负罪感,长大了觉得自己不可能成功;

第二,  父母讽刺挖苦孩子,比如说“你真笨”、“你不用学了,学不好的”等等,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损,不敢尝试新的工作和生活。

第三,  父母对女儿表现出“你没有哥哥弟弟“重要”,可能会引起女儿长大后自我毁灭性行为,如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等。

什么样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呢?

要符合三个表现:

第一,  父母有负面行为。比如打骂、挖苦或者忽视孩子;

第二,  这种负面行为持续发生;一次两次不算,隔三差五就发生才算;

第三,  父母的负面行为支配了孩子的生活,这一点可以从孩子的表现去判断。

如果你身边有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符合这三条,你可以断定,他们就是有毒的父母。

有毒父母的极端表现,就是他们给孩子设定了生活的模式

比如必须读哪所学校,上哪个培训班,甚至穿什么衣服,只需用右手不许用左手写字等等。

孩子就像是他们的傀儡,任由他们掌控和摆布。

虽然你已经成年了,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但面对有毒父母,建议你做到以下几条:

一、不要合理化父母的有毒行为,如果你童年时受到了伤害,那么别用“为我好”这三个字来为父母辩解。

二、不要神化已经离开的父母。要知道父母制定的一些所谓规则,很可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三、务必看到父母的不作为也是一种伤害。

因为这种有毒行为不容易被察觉,所以更要引起警觉;

父母用忽视或者漠视的方式推卸了对孩子应尽的责任,这也是严重的错误,因为让孩子失去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二、这5种父母,正在偷偷毁掉幼小的孩子,且后遗症深重

先说说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和言语虐待型父母。

酗酒型父母,这不难理解。

酗酒型父母可能对子女造成哪些危害呢?

一,使子女缺乏安全感。

二,子女习惯性压抑自己内心的情绪。

三,子女在童年和成年后都很孤独。

四,造成子女不相信他人或者不自信。

为什么父母酗酒,会造成子女成年后这些不良后果呢?

通常来说,酗酒型父母,为了家丑不外扬,会进行家庭伪装。

比如,母亲和孩子一起收拾父亲酗酒后造成的残局;子女和父母一起进入“共谋模式”,一起帮着隐瞒酗酒的真相。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因此,面对父母酗酒,还要帮着伪装,这岂不是教会了他们不相信这个世界吗?

在某些家庭,还会导致角色倒置,父母酗酒后,子女不但得不到应有的爱和照顾,反过来还得去照顾父母。

孩子扮演了照顾人的角色,这就被迫造就了“黄金孩子”和“家庭英雄”这样的畸形形象。

孩子承担起不该承担的责任,使得他们带着情感需求的不满足,步入成年,于是开始报复性重复自己童年时的悲剧。

身体虐待型父母,他们的行为被称为家庭屠戮。其实就是打孩子。

通常,父母打孩子会有这样的借口:

第一,我工作和生活上麻烦事多,打你也情有可原;

第二,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样做,其实是父母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父母中的另一方如果不作为,不制止家庭暴力,就会形成“施暴+不作为”组合模式。

其危害在于,孩子养成了自我厌恶,对父母的依附、恐惧,对他人不信任,或者缺乏安全感;

长大后,从被虐待变成施虐者。于是,导致悲剧一代地代重复上演。

当然,身体虐待型父母常常出现很温柔的一面,间歇性恐惧和温情时刻并存。

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情感上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成年后情感上依然处于婴儿状态,会以各种施虐行为,求得心理上的补偿。

最后,给你说说言语虐待型父母。

什么是言语虐待?

就是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为人的价值,进行语言上的攻击。比如,用丑陋、愚蠢、没用等话语来形容孩子。

有时候,这种言语虐待还可能披上幽默的外衣。

比如取就孩子某一种身理上的特征取绰号,类似大鼻子、大象腿等;或者逗笑取乐,开玩笑。

作者把这些言语虐待称为贬损性的幽默,意思是说给孩子带来某种伤害,并不是正面的幽默。

言语虐待的极端表现是什么呢?

就是父母说出“希望你从未出生”这样的话。这会令子女长大后发生自我毁灭性行为,以求得对父母的某种满足。

不能忽视的是,追求完美,是引发父母激烈语言攻击的一个常见原因。

一些父母为了达成理想中“完美的一家”,给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无法做到的目标和朝令夕改的规矩。

举个例子来说,父母期望孩子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就可能会说“又只考了90分,你跳不出这个圈了吗?真没用!”

作者认为,追求完美的父母,他们的言语虐待,会导致子女完美主义、进而造成拖延,最终产生心理瘫痪;对成功心怀畏惧

比如,工作上为了达成100%的成功率,会强迫自己制订完美的计划,不允许有半点偏差,之后老是担心自己出差错,会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


作者认为乱伦在法律和心理学上有着不同的界定。心理学上,判断乱伦的标准,是看性侵犯这种行为,在施动那一方是否需要保密。

比如,父母在公开场合拥抱和亲吻孩子,是爱的表现;但是,如果父母在隐秘的空间触摸孩子的身体,并且不允许孩子说出去,就属于性侵犯。

特别要注意的是,没有发生实际的性接触,也有可能是性侵犯,作者称之为心理乱伦。如偷窥、说挑逗性话语等。

发生乱伦现象的家庭,往往披着美满家庭的外衣。其原因就在于父母常常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品格高尚的头衔。

什么样的家庭情况更容易发生乱伦呢?

存在严重的情感孤立、隐瞒、贫穷、压力大以及缺乏尊重等问题的家庭,是乱伦的温床。

孩子因为势单力薄,没有能力公然挑战乱伦行为。

父母也常利用自己的能力优势造成孩子的心理强迫,或者进行情感勒索,让孩子迫于情感的依赖,无法摆脱被性侵的处境。

另外,有些子女在家庭观念的影响下,追求完美家庭的神话,也对父母给自己的性侵保持再三忍受。

孩子成为有毒家庭的依附者,害怕自己说出来会带来家庭的解体。

乱伦等性侵行为,会使得孩子成年之后,依然在内心深处怀有深深的自责、耻辱  孤独,无法享受正常的恋爱感觉,甚至发生自我惩罚行为。



家为什么伤人?

因为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代代相传

观念是骨骼,规矩是血肉,盲目顺从是肌肉。

比如,无论如何,孩子都要尊敬父母——这样的观念,就会体现出孩子不能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样的规矩,子女盲目顺从。

久而久之,最终导致成年后依然无法走出父母的控制,难以成为有主见的人。

本书所教的方法,并不会使你的问题一夜之间迎刃而解,但是会让你发现与父母及其他人相处的新模式,你将重新建立自信和自我价值。

首先,我们要做的不是马上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而是引导自己宣泄愤怒。因为原谅和忘记意味着假装一切都未发生。

必须承认所发生的事实,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

从有毒父母的控制下走出来,解放自己,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三、重建独立的自我,斩断原生家庭的怪圈

作者指出,我们要摆脱原生家庭父母的某些控制,首先应当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来自原生家庭的潜藏观念、感受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由第八章的内容,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观念就像是海水下的冰山,深藏于我们内心,很难看到。

所以通过自我审视,发现与父母之间是否存在纠缠关系就显得很有必要。

比如:

  1. 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

  2. 让父母自豪是我的责任。

  3. 我是父母的全部。

  4. 父母没有我活不了。

  5. 我没有父母活不了。

作者列举出16条观念,如果有4条以上符合,就说明自己和父母之间仍然处于纠缠关系,它会阻碍我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这些错误的观念中,很多子女会把父母的感受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但作者认为,我们不必为父母所有的消极情绪买单。

因为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有责任去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认识到深藏在内心的错误观念,并努力改变它,是停止自我毁灭性行为的第一步。

你必须重新拥有对父母的感受,才能获得心里痊愈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认识自我感受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呢?可以用加上“因为……”的方式来寻找原因。

例如,当我说出令父母不愉快的意见时,我感到害怕,因为我和父母抗争,就会永远失去他们。

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害怕是缘于“担心永远失去父母”这样的错误观念。


只要找到这些感受的根源,就可以逐渐控制自己的感受了。

当我们抛弃隐藏在脑海里的错误观念和自我毁灭性行为之后,就开始拥有真正的自我。

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同父母彻底断绝关系,而是说你既是家里的一分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当我们能够撇开父母或他人的灌输和影响时,自由的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那么就进行了“自我界定”。

首先,我们要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要求区分开来。做决定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愿望和需求,而不是顺从他人。

其次,采用委婉、幽默、态度坚决的方式回应父母的不当要求。比如,“很遗憾,我不赞同这一点,很抱歉让你失望了。”

再次,努力用新的方式与父母相处

当你表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时,当你对自己不愿意和不愿做的事设定限度时,你与父母的关系必然会有所变化。

到这里,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对于某些原生家庭受害者来说,还得学会不再自我惩罚。

在情感上,必须卸下为童年不幸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当承担责任的人。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你抱怨“全是他们的错”,我们也要对自己负责,比如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治愈内心的童年创伤。

作者认为,要敢于直面你的父母,告诉他们实情,重建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你可能会担心与父母对立,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但作者通过实践和总结,告诉我们对立是有效果的。

在什么情况下才能选择与有毒父母对立呢?

作者认为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足够坚强——能应付与他们对立后父母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

2.你能从自己的妻子儿女等亲近的人那里获得支持。

3.你要将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并提前演练一下与父母谈话的场景。

4.你必须彻底改变观念,不再继续儿时的错误想法


那么,如何实施与有毒父母之间的对立呢?

第一种,写信。

要点包括:

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这就我当时的感受;

它就是这样影响我的生活;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第二种,面谈。

你需要选一个私密的空间,如果极度紧张,可以把事先写过的信念给他们听。

无论父母会出现何种反应,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你要坚守自己的立场。

你可以说类似这样的话来回应,“我知道你是这么想的“,“骂人和哭喊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不愿意接受你强加于我的标签”等等。

当然,你要对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反应表示理解。因为,你选择与有毒父母对立,这就像是投下了一颗情感原子弹。

选择对立之后,如果父母愿意承认他们的责任,你就可以进一步指导他们如何平等地对待你了;

如果父母没有任何改变,那就别抱有太大期望,与他们保持联系即可。

最后一种,你可以选择实验性分离,也就是暂时中断与父母的联系,一旦拉开距离,可能重新对彼此产生好感。

当然,作者认为有些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需要专业的治疗

建议就是,选择专业且有经验的心理医师,并且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单独治疗或小组治疗。

治疗的目的,就在于承认自己曾经怀有的愤恨情绪,释放出来,建立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有价值、讨人喜欢的人。

如果需要用到写信的方式来治疗,可以给侵害者(自己)写信;可以给沉默者(如沉默的母亲)写信;

还可以写给内心深处曾经受伤害的孩子。

另外,写治愈童话,也就是用童话的语言描述儿时受伤的生活。

除此之外,最有效的练习(治疗方式),就是改写历史——什么意思呢?

回忆自己第一次受伤害的经历,在想象中你要让已经发生的事实发生改变。

比如,你可以闭上眼睛,在想象中对即将侵害你的人说出“不!你不能这样么做!” 

为了找到孩子的感觉,你可以坐在地上。

经过一系列治疗,重建了自我。那么,要选择打破原有的家庭模式了,终止它的循环。

作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做出承诺。比如,你对自己的孩子说“我发誓不会和某某一样!”

当你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走出来后,你也就解救了自己的子女。

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

你是在塑造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