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

 木香草堂 2019-03-31
凤凰古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想到凤凰古城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直在照片上看到的沱江沿岸具有浓浓湘西少数民族风情的吊脚楼,想领略当地的民族风情,其他的更多目标,就不是在走马观花式的跟团旅游中能奢望做到的了。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到凤凰已是晚上11点,沱江边向往已久的吊脚楼是一定要去看的,凤凰古城内的旧民居也是一定要去看的。虽已半夜,还是兴高采烈的一个人赶到江边拍摄了夜景,第二天一早又兴冲冲的跟团进了古城,但古城景色却使我大失所望,放眼望去,找不到有苗文化特色的旧民居,沿街铺面及各街巷的旧民居尽是熟悉的汉族式结构,尤其是房屋的山墙更是熟悉的徽派特征的马头墙,我对建筑不甚了解,一下子分不出皖南的马头墙与凤凰的马头墙之间的细微差别,人虽在凤凰,恍惚间却仿佛又回到了千里之外皖南的哪个古镇,说不清到底是感觉惊异还是感觉亲切。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为什么边城的建筑没有我想象中的苗文化特色,为什么凤凰古城内的旧民居多是徽派特征的马头墙?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为了解决这疑问,费了点功夫上网搜索,自以为找到了答案。

我们现在看到的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能看到的旧民居大半建于清代至民国时期。凤凰古城建筑没有想象中的苗文化特色,取决于当时县城居民的组成——虽然现在的凤凰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了一半以上但那时县城内的居民却是汉人远远多于苗人(在新中国确定56个民族前,土家族常常是作为苗族的一个分支对待的)。沈从文先生在《凤凰》里也写道“(小小山城)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处的正规兵士却有七千。”

造成这种状况的历史根源,在于清代的凤凰县城是为防苗镇苗而建立,作为镇苗军政重地,一直不允许苗民在城区居住,当时的苗民主要居住在深山中,苗文化也集中体现在山区的苗寨里,而在凤凰县城中则是汉文化唱主角。当时地方的最高官员是江西籍、贵州籍的外地人,并有许多江西人在此经商。凤凰县城是高官、富商眷属居家的大后方,县城的民居建筑自然融入了当时江西、贵州等地主流的徽派建筑特点,并结合湘西的经济情况,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湘西建筑。

因为历史的原因,在凤凰古城的民居建筑中形成两种风格:一是城外沿河岸采用了苗族、土家族的干栏式吊脚楼结构形式,二是城内沿街铺面及各街巷房屋主体均以典型的汉族穿斗式和部分抬梁式木结构为主,山墙多采用具有徽派特征的马头墙风格。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凤凰民居的建筑型式源于徽派建筑,但又不是纯粹的徽派建筑,它融会了苗文化的神秘浪漫成分,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建筑地域文化,最具代表的是马头墙上凤凰造型的脊饰。这样的脊饰,我在皖南、江西似乎确实没见到过。

在建筑历史上,将凤凰神鸟作为脊饰是有文化渊源的。凤凰人崇拜和喜爱凤凰。因此在凤凰将凤凰作为脊饰更是自发的,必然的。

为形式各异、生动灵秀的凤凰造型脊饰点个赞。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凤凰旧民居的马头墙(民居之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