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韦力:民间古籍藏书家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3-31

韦力,生于1964年,是当今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自上世纪80年代涉足古籍善本收藏领域以来,凭借个人的力量,收藏了万余部、10万余册的古籍善本。其中宋元及以前刊本、写本50余件、200余册,宋元递修和宋元明递修本近20部、300余册,明刊本1200余部、1万余册,名家批校本及抄校稿本800余部,活字本900余部,碑帖1700余种。

坐拥书城

韦力的藏书楼位于京城西南四环的僻静小区。600平方米的书库,由两套寓所合并而成。室内陈设简略,不用水火,没人时断电断气,为了防盗,还安装了红外线扫描装置。

韦力秉承经、史、子、集“四部齐备”的中国传统藏书理念,并且也有侧重。第一个专题是收藏活字本。中国流传下来的古书,95%以上是刻本,真正的活字本只占到1%-2%,比例极低,非常稀见。韦力藏有大概九百多部活字本,其藏书楼是国内藏活字本最多的地方。第二个专题是稿抄校本。稿抄校本是稿本、抄本和校本的合称。稿本是作者的手稿、草稿、誊清稿等,抄本是古人的手抄本,校本就是批校本。第三个专题是殿版书,即明清内府的刻书。以前内府刻书不受藏书家重视,因为它是官刻本,很少有人读,但是,它在版刻艺术上很有价值。第四个专题是碑帖和印谱。

藏书之路

韦力收藏的第一部古书是《古文源鉴》。那是1981年,他读高一的时期,在新开张的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这套书,老板开价80元,韦力每天省下5毛饭钱,攒了好几个月才买到。这一年,中国书店在北京琉璃厂举办第一届书市,他带着自己攒了好几个月的170元零花钱,开始在“一律5毛钱一本”的书市中和别人一样疯抢。他把书捆成四捆,刚开始是双肩各扛两捆,没走出多远,双肩勒出血道,只好两捆两捆拎着走,走出五十米放下,再回头拎剩下的两捆,边走边回头看,怕被别人拎走了。

藏书是一项很烧钱的行为。为了获得更多的藏书资金,大学毕业后,韦力进了当时最热门的外贸部门,后又进入“三资企业”工作,并当上总经理。这时候的工资水平才算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月薪138元人民币到3800美元,而且第一年就有5万美元的年终奖。几年后,韦力自己开办公司,直到2000年退出生意圈,但由股份带来的固定收益,依旧为他每年投入300万—600万元收藏古书提供着经济支撑。

一开始,去国有的古旧书店购书,是韦力收藏古籍的唯一途径。他去书店买古书,一开口就是“这10架书我都买了,你们打包送来,我开支票”,一架书大约五六百本,那架势让书店里所有人都愣了。同时,韦力也知道了“文化大革命”资产“退赔办”的路径。正好他认识一位“文化大革命”抄家资产“退赔办”的工作人员,了解到那些书退到了哪里,于是按图索骥到人家里购书。大部分人在得到退还的古籍后,都愿意卖给韦力。因为一些藏书者的后人没有藏书的兴趣,而且有的人受住房、经济条件等限制,也不愿意保存这些藏书。这样一来,韦力经常能一下买上几大书架的古籍善本,而且购买的价钱很便宜。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特殊的时代为成就大收藏家提供了沃土,那是很多大收藏家打下基础的年代。依靠古籍书店和“退赔办”两条线成批买书,是韦力扩大自己基础藏书的两种主要途径。后来在拍卖会上竞拍书籍,应该说起到的是“拾遗补缺”的作用。

1994年以后,我国大规模的古籍善本拍卖市场开始形成,古籍的价格一下暴涨,翻了100500倍。习惯了在古旧书店购书的韦力,一时难以适应这样成百倍上翻的价格,但随着人们对拍卖形式的认可,特别是更多的好书出现在拍卖场上,韦力也成为拍卖场的常客。精准的眼光和对古籍价格的把握,为他的头顶罩上了无形的光环,拍卖场上,有人只跟着韦力举牌,直到把藏品抢到自己手中。这样一来,韦力在拍卖场上很难拍到自己心仪的古籍,后来只好通过电话委托的形式来竞买了。

捡漏之喜

在收藏界,捡漏永远是一个热门话题,像韦力这样的收藏大家,经历的捡漏事件可谓不胜枚举。2003年,韦力偶然路过皇城根早市,在一个地摊上看到两叠破烂的古书。仔细一看,是柯劭忞的《新元史》手稿,价值非常高。中国历代注重修史,但《元史》修得很差,历代学者一致认为要重新修订。柯劭忞利用明清时期有关元史研究的新成果,写了《新元史》一书,被徐世昌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于世。这样,“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前二十四史都没有手稿,因此第二十五史的手稿就很珍贵。一问摊主,报价200元,韦力以为听错了,忙问是否确定为200元?摊主说“嫌贵可以180元”。韦力赶紧付款买下了。这样的书,现在要值几十万元。

古籍时兴拍卖之后,韦力也会去拍卖场上捡漏。他曾在嘉德拍卖场拍得一部“程甲本”《红楼梦》。原来《红楼梦》最初是靠抄本流传的,它的第一个印本,是程伟元用木活字印的,后人称之为“程甲本”,此书在拍卖场底价为80万元,但竞争对手多,一直举到190多万元才得手,加上手续费便要200多万元了。韦力还在为付出这么高的代价而闷闷不乐,马未都一席话让他豁然开朗。马未都问他“程甲本”拍卖的事,他说自己买下来了,花了200万元,马未都说:“哎哟,怎么这么便宜。我觉得怎么也得500万元、800万元的。”问其原因,马未都说:“你想想,天下人谁不知道《红楼梦》呀。这是《红楼梦》的第一个版本。”

1998年的嘉德拍卖预展上,有一部《唐贯休诗集》,这是明嘉靖十九年唐百家诗丛书本。这一册丛书零本,估价高达22000-25000元。韦力开始对这本书不以为意,经拓晓堂提醒,又认真翻阅一回,发现该书的第一页有黄丕烈的题记,还有他的朱批,卷末还有黄丕烈的三则跋语。顾批、黄跋、毛抄、劳校历来是藏书界的四大名品。韦力回家后细查资料,看到此书的卷首钤有“顾鹤逸藏书印”,确定此书是过云楼旧藏,结果他以52000元的价格拍下此书。

2012年,北大图书馆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因为七年前喊价2000万元没有人竞争、七年后拍到2个亿的过云楼藏书差点打起官司,凤凰出版传媒得到过云楼藏书后,找到韦力,希望他出让《唐贯休诗集》,因为偌大一批过云楼藏书中,竟然没有一部黄跋。2014年,嘉德组织二十周年回顾展,也特意将这部书借回去展览。

韦力认为,捡漏如挖矿,挖掘越深,就越能得到珍稀的宝贝。就是在拍卖场上,大大小小的漏几乎每一场都有,但要懂的人才能挖掘出来。

著述颇丰

韦力藏书处名为“芷兰斋”,韦力说:“有个朋友来我家,说你这里一屋烂纸。‘烂纸’二字调过来,谐音为‘芷兰’。我记得范仲淹《岳阳楼记》里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句子,就把藏书楼命名为‘芷兰斋’。”

韦力并没有陶醉在“坐拥书城,虽南面王不易也”的境界中,在继续从事收藏之外,他对自己的藏书和与藏书有关的历史文化也进行了深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古书收藏》《书楼寻踪》《芷兰斋书跋初集》《芷兰斋书跋续集》《三集》《四集》《古书之美》(合著)《觅踪记》《鲁迅藏书志》《失书记·得书记》《琼琚集》等。

我们举两个例子,介绍一下这些书籍。《书楼寻踪》一书,记录了他自1997年起,历时5年,辗转南北,寻访包括天一阁、嘉业堂、适园、玉海楼、汲古堂、铁琴铜剑楼、虚斋等全国80余座藏书楼的经历,为后人寻访藏书楼提供了一部指南。《失书记·得书记》以韦力藏书为线索,实质上写中国书友交往的故事以及古籍拍场的种种逸闻,配图珍美,妙趣横生。此书曾获得文津图书奖。

此外,韦力还为自己规划了要研究的几大系列,包括碑帖的研究、中西印刷交替史、清代经学版本研究、活字本研究、批校本研究及印谱研究等。

藏书与研究相得益彰,相信韦力在未来的岁月中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藏书,也会取得越来越精湛的研究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