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强大脑李威金牌教练袁文魁:教你轻松学习记忆法》书摘一

 李君来hugo 2019-03-31



李威:据说,连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英国的查尔斯王子、马来西亚的公主都在学习思维导图呢,天王巨星杰克逊还曾请托尼·博赞到他家里去教孩子们画思维导图,波音公司等世界500强的企业很多都在使用,新加坡、韩国的很多学校也将它列入了必修课。

我觉得思维导图本身和记忆法就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呢?我们短时记忆讲究一次记忆的平均值是7个,思维导图的每一个层次包含的内容也要求在7个以内,这也是遵循记忆的规律,都是为了让信息更容易记忆,它们的目标和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

文魁:是的,所以思维导图发明人托尼·博赞先生说:“如果把学习比作一场作战,思维导图就相当于指挥官的作战指挥图,而记忆术就是士兵手中的武器,两者合二为一,战无不胜。”

我先给小白看一张吧,这是一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画的思维导图(见下页)。我们要怎样看一张思维导图呢?首先是看最中心的这张图,因为主题是“放飞梦想”,所以画了一只鸽子衔着信封,往外面延伸出来有五种颜色的叫主干,代表这个主题从五个方面来讲,分别是健康、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交。每一个主题又往后细分,比如健康又分成了三大分支:身、心、灵。“身”后面从饮食正常、精力充沛、适应环境进行了展开,“心”后面是希望自己更平和,不要恐惧,“灵”则是追求生命的喜悦,还画了一张笑脸来强化它。

 




小白:好像和我们中学时代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大括号差不多呀,只是多了一些颜色和图像,并且上面写的字变少了。

文魁:确实从思维层面和大括号比较类似,都是使用了分类阶层化的技巧,大的主题分出小主题,小主题又细分成更小的主题,所以思维导图需要我们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辅助记忆的层面来看,我在“跟谁学”网站上的公开课“如何打造属于你的最强大脑”里讲过“提升记忆力的7 种武器”,也就是记忆的7个核心关键词:简单、独特、联结、逻辑、故事、感官、形象。思维导图的分支上是关键词,而分支数量最好不要超过7个,也就是要“简单”;词与词之间通过分支线条建立联系,这就是“联结”;适当使用不同的颜色和图像,符合“形象”的法则;而“中心图”放在最重要的中心位置,而且要求有三种以上颜色,部分重点强调的内容才画一下插图,这就是“独特”的法则。

 



思维导图专家庄晓娟老师曾说过:“思维导图就像一个记忆宫殿,每个房间都藏着我要记住的知识,它还像一颗圣诞树,每个枝丫上都挂着精美的礼物,都是闪闪发光的知识点!”这真是一个完美的比喻!

小白:思维导图看起来好复杂啊,两位学长是怎么开始学的呢?

李威:我接触到它是2009年在一家脑力训练机构兼职做助教,将记忆法和思维导图进行了系统学习,不过我一直觉得目前市面上的培训都比较浅,还并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训练体系。两者结合在一起循序渐进训练之后,会让你学会分析、理解以及运用知识,去建立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这是很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是一种“整体式学习”,而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考完就忘。

文魁:我非常赞同李威的观点,目前国内的思维导图教学还比较粗放,很多只是看过博赞先生的书,然后凭着自己的理解在教。国内亲自跟随博赞先生学习的没有几个人,我的搭档王玉印就是其中一个,她怀孕期间挺着大肚子去英国进修,花费了七八万块才取得真经。

我最初学习思维导图其实也走了一些弯路,2007年在一家脑力训练机构借了一本《思维导图》内部教材,在考研复习时绘制了50多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思维导图,被同学们戏称为“八爪鱼”。

2008年我学习了思维导图课程,绘制了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导图,才明白思维导图的精髓所在,发现以前的导图文字太长、颜色单调、没有图像,最后画完自己都懒得看,还好遇到老师后“痛改前非”。思维导图还真得现场体验才学得透,很多学生都曾经跟我说:“思维导图的书我看了好多遍,还是没明白怎么画思维导图。”因为看书不一定能够看懂,看懂了也不一定会动手,动手了也不一定能坚持,坚持了也不一定是正确的,这就是自学者的挑战。

小白:我看着思维导图就感觉像一个大螃蟹,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应该怎么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呢?

文魁:一般绘制思维导图有手绘和软件两种,思维导图软件目前非常多,我最喜欢使用的是博赞研发的iMindMap9,比较接近于手绘的艺术效果,也可以直接导入很多插图,对于绘图和书写功底比较弱的人而言,这是一大福音。在用思维导图做工作汇报、读书笔记、会议记录并且要分享给其他人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这张就是我的学生杜星默绘制的《六顶思考帽》的思维导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