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都是买大众的书尤其多考试题目,我想看美国的文明是怎么兴起的,在新华书店找不到,但在福州路商务印书馆门市部肯定有的卖,十几年前营业员不忌讳,我喜欢去固定的几家小书店淘书,买旧书多,新书太贵,熬到它成为旧书我才下手。现在基本上不出门了,买书都是拜托这里的朋友,冷门的书我一般只要商务印书馆、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的……” 这样的话,确实是爱读书的人才能说得出来。 其次,他流浪,但有工资,有存款,是公务员办了病休,一休就是20多年。 这一点引爆了一波对“体制内”五味杂陈的羡慕嫉妒恨。有人说公务员就是好,空饷一吃20年;有人质疑单位不人道,为啥不帮人家积极治疗;有人发出了灵魂拷问:农民能休病假吗? 楼越盖越歪,只因信息披露不够。 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方面表示:“沈巍于1986年进入徐汇区审计局工作,1993年起因病休假至今。在其病休期间,我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向其发放了工资。” 不论真假,这则回应有解释不够充分的地方,因此未能完全平息舆情中对公务员的揶揄。 第三,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还有诸多自媒体,对沈巍的围猎。 无聊
沈巍的走红,是从抖音开始的。 公务员身份、复旦大学高材生(后被证明是谣言)、学富五车却流浪街头20多年……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传播的。 这样的人,是新闻从业人员所钟爱的报道对象,他有新闻性,自带流量属性。当初,一个流浪汉凭着几张照片就能成为“犀利哥”。如今,“流浪大师”的技能包更丰富,焉有不红之理? 自从沈巍出名后,一波接一波的人对其围追堵截。有人在他活动的区域,一等多少天,就是为了和他拍个视频,弄个直播,据说可以让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快速增加阅读量和关注度,有利于变现。来看“大师”的人多得以至于周围的酒店都一床难求。 就沈巍来说,他并不喜欢被蜂拥而至的人群包围。常去看书的地铁,没法去了;捡垃圾的活动,也中止了;甚至被人拉着说话,一说大半天,饭也没得吃。 这里需要赞一下沈巍的智慧,早在围观热度“登顶”前,他即下过断语:“我现在的热度还在上升,等到了顶点自然会开始下降”。 这无疑是明白人说的话。那些来蹭热度、拍视频从而给自己增加收入的人,也是明白人。他们明白很多人无聊,需要不断有新东西去刺激,去填补他们的空余时间。无聊是买方。 这种无聊,鲁迅描写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