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说出来令人难以置信

 老黄说史 2019-03-31

古代秀才最高可享受什么待遇?博士:我一边哭会去!古代“秀才”相当于正在什么学历?说出来令人难以置信。

古代秀才相当于什么学历?最高可享受什么待遇?要说清这个问题,先得熟悉一下中国古代的任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任官制度,是经历过几次很大变化的。春秋战国以前的大家夏商周时代,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通俗地说,就是分封世袭制,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这就是俗话中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子英雄儿好汉。

到战国末期的秦国,为了迅速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民的力量,开始实行按军功授爵,从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种按功授勋的制度,此后各代都有延用。比如《木兰诗》中就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描述,其中的“十二转”就是当时特有的记功方式。

唐朝也有规定,凡有军功的,授以勋官。勋官最高一阶称为“上柱国”,正二品,需要经“十二转”才能达到。最低一阶为“武骑尉”,等于从七品,只需一转。

东西汉时期,又建立了一整套新的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制与征辟制。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就是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一种是州郡辟除,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这种方式通俗来说,就是“举秀才”“举孝廉”。这是“秀才”第一次出现在选任官制度中。

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到了汉朝时,秀才开始成为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

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下诏求贤,云:“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秀才“可为将相”,可见当时秀才的地位有多高!这样的待遇,让现代的博士们情何以堪?

正是因为秀才有如此高之地位,要想成为秀才,是非常之难的。南北朝最重秀才。当时虽出自荐举,但是又加上了策问。《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通往秀才之路虽然艰难,但是一旦入选,就是前途一片光明,可“拜为郎中”。郎中本为帝王侍从官的通称,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郎中的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开始注重门第出身,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隋、唐以降,又开始实行科举制,在隋、唐科举制中也专设了秀才科。唐初,秀才科第最高,从武德到永徽,每年秀才不过一、二人。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停秀才科。后玄宗、代宗时,几次恢复,旋即停止,所得之人极少。

明太祖时,曾举秀才数人,如洪武四年(1371年)以秀才丁士梅为苏州知府,十五年以秀才曾泰为户部尚书。这些秀才均系辟举的“特殊人才”,不是科举之士。一年才几个秀才,秀才一上来就是部级,这是正儿八经科举中进士及第的普通读书人不能相比的。

由于秀才科太难,一年也招不到几个人,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才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只是,秀才并没有俸禄,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这是秀才的没落时代,与他们的前辈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