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杂志社编辑朋友约我写一篇关于获奖联创作体会的文字,接下这个任务,心里却没有一点把握。在写作此文之前,我认真拜读了此栏目前几期众位联家的经验文章,感觉受益匪浅。其所选联语多为山水题咏之作,读之美不胜收。这类联本人也获过奖,其创作心境亦大抵相似,因此不再赘述。为尝试与联友作其它方面题材的探讨,以期拓宽写作思路,特就我最近参加河南舞钢冶铁文化诗词曲赋大赛的一副获奖联来谈谈创作体会。联曰: 化开铁石心肠,任烈火焚身,独向人间撑傲骨; 露出峥嵘头角,更寒光夺目,还从史上铸丰碑。 决定参赛并着手开始写作此联时,离截稿日期只剩约一周时间,因此有些匆忙。拿到题目,细审材料,觉得如果仍沿袭以往写应征联的法则,单针对新舞钢或者古柏国来写,虽然切题,未免会落入窠臼,难出新意,在高手云集的大赛中估计很难胜出。我仔细思忖,既云冶铁文化,与其咏钢城咏柏国,还不如就直接咏钢铁,即把它当作咏物联来写。确定了这样的创作思路,接下来就开始准备材料,这不同于启事中静态的材料,而是谙熟于胸的事物性状特征、相关专业知识等活态的材料。大致说来,要写好咏铁联,应紧扣以下特征:一是原料初加工时的性状特征,即铁矿石的采选、破碎;二是冶炼时的性状特征,即炉中高温状态;三是产成品性状,即铁锭或钢坯的质感与色泽。掌握了这些必要的外部特征并形成素材后,便开始了下一步联语的撰写。 首先,我由铁矿石便想到了“铁石”一词,由铁石便想到了“铁石心肠” 一词,但这个词是指人的心肠硬得象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冷酷无情,不为感情所动,几近贬义。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让这个含贬义色彩的词语为我所用,则颇费了一番周折,曾一度欲弃之不用。后来联想到铁矿石的破碎工艺及高温冶炼过程,便加上“化开”二字,随即解决了词义色彩问题。然后很自然地就有了第二分句“任烈火焚身”,采用拟人手法,紧扣事物特征,钢铁般的英雄气概便呼之欲出。然而这还不够,这两分句尚属铺垫,是在蓄积力量,在为末句掀起的高潮推波助澜。结句“独向人间撑傲骨”一语境界突兀,力压千钧,气势非凡,而且依然紧扣钢铁材料的特质,深得托物言志之妙。写到这里,猛然间想起了于谦的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差可与之同视。值得指出的是,“烈火焚身”曾用“烈火加身”,“撑傲骨”曾用“凝傲骨”等等,经反复推敲,感觉终不如原句来得响亮。 完成上联后,自觉有如释重负之感,至此冶铁过程已完成大半,联语气势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自感再难超越。接下来下联如何下手,一时又成了一个难题,因为上联语气似已道尽,已然成为了一个整体,下联各分句若选材不当,营构无方,则很难与上联相匹敌。经反复思考,决定仍然从冶铁的性状入手,继续刻划铁之属性。由上联“心肠”,我便想到了同属身体部位的名词“头角”,由“头角”自然想到了“峥嵘头角”一词,这不正是钢铁产品刚出炉时的崭新特征吗?加上“露出”一词,则形象地再现了钢铁产品成型成材的过程,真正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紧接着“更寒光夺目”意思则更进一层,牢牢抓住钢铁产品之颜色特点,气势逼人,令人骇然。因考虑到“寒光”二字过于险峻,我曾用“星光”、“肤光”等词,但感觉绵软无力,不能表现钢铁产品或冶铁人的凌厉之气。况且“寒”与“烈”形成极鲜明的色彩反差,呈现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因此仍用“寒光”。“夺目”一词曾用“耀眼”,虽意思一样,但同样感觉力度不够,因此换回原词。至此,冶铁过程全部完成,形象刻划即告一段落。结句如何安排,亦颇费踌躇,因结句是全联的收束,亦是全联的升华,断不可尾头蛇尾,否则令全联黯然失色,甚至前功尽弃。因此,我毅然掉转笔锋,将目光转到冶铁文化的历史地位上来。这正是冶铁文化的要义所在,若无此句,则全联尽废。“还从史上铸丰碑”,与上联末句对看,同样力重千钧,撼人心魄,所生发的主旨则令人回味无穷。 以上大致是此联的撰写过程。我认为要写好这类托物言志之作,必须牢牢掌握所咏对象的关键特质,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细节特征,还要敢于触及到事物的灵魂深处,赋之以性灵,孕之以生命。这样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境界超脱。套用一句较为通俗的术语,即要做到“稳、准、狠”。所谓“稳”,就是指刻划事物特征时,要做到章法不乱,所咏事物一般需经多个意象特征的叠加,这样才能构成形象的整体,这就要求从全局上作好安排,做到营规有度,不可偏废,否则全联力道不均,结构松散,浮而不稳。所谓“准”,则是要准确把握事物特征,所咏对象不可移易他物,否则不“切”,犯撰联之大忌。所谓“狠”,即是在营构意象时,可以对事物特征进行局部放大,要有“抓人”的气势,这要从用词上狠下功夫。这也正是一副作品最出神采、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通过平时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这些其实不难做到。通过观察,要善于抓取事物内在的深层的特质,挖掘所咏对象的深层意蕴和深刻内涵,以揭示主题。下面再举我参加三门峡“百万信赖,感谢有您”全国楹联大赛的一副获一等奖联为例,该联亦是抛开对移动公司业绩的直接歌颂,将着眼点放在手机的形象描摹和功能诠释上。联曰: 一匣蔚奇观,融万语千言,凭吐纳胸中气象; 满屏开胜景,汇五光十色,任推移掌上乾坤。 该联即是在外部特征上紧扣手机的形状、特性与功能,然后结句加以生发,拉伸出高远宏阔的境界,颇具豪迈之气,使平时不太起眼的小小手机顿时产生出无限的意蕴来。 以上是我关于对联创作的一些粗浅体会,还望联友们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