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只知流浪汉说了几句真话,成了大师;却不知大师说了几句真话,成了流浪汉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19-03-31


1

1980-2020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

1980-2020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

1980-2020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

1980-2020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

1980-2020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都说流浪汉说了几句真话,就成了大师,这大师也太好当了。

其实,这并不奇怪,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大师多的很。

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荆轲就是这样一位流浪汉。荆轲喜好读书击剑,这一点与沈大师有得一比,而且为人慷慨侠义,这一点沈大师没得比。后来,荆轲“游历”到了燕国,被一个叫田光的人发现了他大师的潜质,便推荐给了燕国的太子丹。

此时,公元前227年,秦国灭了赵国,兵锋直指燕国南界,燕太子丹闻而震惧不已。想到手上新得的流浪汉荆轲,便决意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这主意应该是个小朋友出的,其智商实在不敢恭维,杀了秦王,秦国就不统一了?

问题是,怎么接近秦王呢?荆轲便向太子丹献计,秦国有个叛将樊於期逃到了燕国,秦王恼怒已发国际红色通辑令,正在悬赏捉拿。只要拿着这个叛将之头,附上燕督亢地图进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召见,那时就可以相机刺杀。

燕太子丹虽说智商不高,但也还不忍心杀了樊於期。

荆轲只好自己跑去见樊於期,将他的计谋如实告之后者。这个樊於期不知是大概一时冲动,还是脑袋进了水,竟然成全荆轲,拔剑自刎。

割了樊於期的人头,荆轲又带上燕督亢地图,前往秦国实施他刺杀秦王的计划。

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拿着自拍杆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那场面是人山人海,十分悲壮。

受到鼓舞,荆轲向众人一一告别,随口吟出一句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这一句诗,荆轲便成了大师,后世许多史家都忙不迭记了下来。

荆轲还有一个伙伴,叫秦武阳,两人一起入秦后,秦王果然在咸阳宫隆重地召见了他们。

在交验完樊於期头颅,又献上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后,这时,图穷匕见,荆轲顺手拿刃刺向秦王,不料想,天不灭秦,从血与火里走过来的秦王反应灵敏,荆轲这一击不中,反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为秦国侍卫所杀。

《战国策》《史记》都浓墨重彩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后世还有无数人为荆轲大师此举叫好不迭,尤其是那些诗人,更是弦歌不绝,赋诗纪念大师。

笔者实在困惑不解,一个不怕死的人,去刺杀一个不怕死的人,有什么意义,值得人们如此称颂不已?战场上打不过人家,就使用阴谋鬼计,而且颇有些类似于近世某半岛上那些自杀式袭击者。

只有司马光老先生觉得荆轲这大师不值一提,他说:“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是啊,燕国又不是荆轲大师的祖国,关你啥事?就因为人家对你好,你就舍命陪君子?这奴才当得也太妈的太傻了巴几啊。你不怕死,你的族人呢?这天下不怕死的人多了去,都像你这样,那世界还玩得下去吗?再说了,即便你杀了秦王,又能阻挡燕国灭亡的厄运吗?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说多了,反倒显得沈大师太小儿科了。

然而,你只知道流浪汉说了几句真话,就成了大师,却不知,大师说了几句真话,倒成了流浪汉。

826年,唐代大文学家刘禹锡从安徽和县任上奉调回洛阳,任东都尚书,828年回朝任主客郎中,闲中又游玄都观,即兴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玄都观,刘禹锡太熟悉了,它坐落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元和十年(815),因革新失败被贬到朗州担任司马长达10年之久的刘禹锡回到长安时就曾经游历过,当时写下了一首《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长安街道上草木葱茏,人马喧阗、川流不息、尘土飞扬,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游人看花归来的心情都写在脸上。玄都观里的万千桃树啊,竟然都是我刘郎离开京城后栽种的。

啥意思啊?局外人自然不懂,但局中人谁不明白?这玄都观里的桃树,都是这十年里提拔出来的新贵啊,至于那些看花人,都不过是趋炎附势之徒罢了。

几句真话,那种轻蔑,那份潇洒,深深地刺痛了懂诗的权贵们,那份辛辣,那个难受,不说了,看样子你在外边流浪的日子过得还不够,这一回,滚得更远些吧。

就因为这首诗,大师刘禹锡又沦为了流浪汉。

一转眼,又十余年过去了,如今刘郎又回来了。

再游玄都观,再写“前度刘郎今又来”,你能把我怎么的?

这一回,整个玄都观里面,偌大的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那原先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菜花还在开放。呵呵,政治上我斗不过你们这些下三烂,但是我心态好啊,我前前后后在外边流浪了23年,可你们那些新贵还是熬不过我吧,我刘郎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哈哈。

大师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而变成流浪汉的,何止刘禹锡一人呢?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大师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帝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不过是例行公事,客套而已,但苏轼是什么人?是诗人,是大师,笔锋常带感情,绝不人云亦云,即使官样文章,也要写出个性来的。

在这份官样文章里,苏大师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当是大师的心里话,要不然,怎么好端端的会从杭州、密州、徐州一路流浪到湖州做官呢?

不成想,这几句真话却被“新进”们抓住了辫子,一桩震惊史册的“乌台诗案”爆发,苏大师被五花大绑,押往京师御史台,又从他的其他诗集里钩陈出若干“不合时宜”的真话,并由此牵连无辜数十人。

好在太祖皇帝有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帮助下,苏大师逃过了一劫,再度成了流浪汉,到黄州做了团练副使,比弼马温强不到哪儿去。

如今,黄州城外的赤壁山同样人来人往,多少人举着自拍杆,来探寻苏大师《赤壁赋》的遗迹

真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流浪汉成了大师不稀奇,大师成为流浪汉更不稀奇。稀奇的是,我们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像看透红尘那样,不惊不乍。

万事如易公众号

播放GI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