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骸宏大 识局庸浅——散谈《流浪地球》

 老骆驼4753 2019-03-31

       看《流浪地球》已是长假后,影院里仍有三成多人,显得还是很有人气,结束时甚至还响起零散的掌声,也是少有的。对这颗流浪的球,简单的褒贬是没有意义的,除却显示了国产电影在制作规模和资金保障上令人刮目之外(我觉得这样说比欢呼《流》是”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化的标志”要符合事实些)影片的所有部分都是可以争议的,也许,由影片的讨论(不是忙于开座谈会予以表彰,也不是不屑一顾)引出的话题对国产科幻片的未来才是更有价值的。老夫不才,发一些片想只言。

        ■关于类型  称之为”灾难片”应更恰当。电影类型的分类从来不严格,且称谓的出发点也五花八门,如西部片尽管有许多必需的元素,但一定得发生在荒蛮的美西,地域便成首要症侯。灾难片可以是火山爆发也可以是楼宇毁塌(《罗马11点》也可算)但不限时空,于是便有《后天》、《2012》或《天地大冲撞》这样在现实中不曾出现的大灾难,其或源于外星生物的入侵或太空异物的碰撞,也有来自人类自身的骄妄疏忽。因是寓言式的喻示,总要为故事设计某种科学的依据(其实是假定)于是便有了”科幻”的成分,也就有了被称作”科幻片”的资格,但仔细分辨,它同库布利克、卢卡斯、斯皮尔伯格们的旨在向宇宙发问,求询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充满神奇可爱的天外精灵或HAL2000那样的机器人的”纯”科幻电影是有不同的,更近的说,同《火星救援》、《地心引力》等也有所区别,后者们也有因飞船故障引发宇航员命悬一线或滞留外星,但没有那种山崩地裂的世界末日的故事和场景,事故只是引子,大量的场景是桑德拉.布拉克或马特.德蒙在浩翰星空中悲剧色彩地却又带着希望地”流浪”,奇幻、诗意又不乏科学理性。灾难电影虽然也有科技(为了说圆灾难发生和克服灾难的根据)和幻想(把故事的时间放到未来)的因素,但其主体是人类面临灾难的态度和行动,描写汶川地震或关东大地震或9.11事件同讲述一个抵抗外星人入侵的未来传说是没有本质差别的。

        ■《流》片有与众不同的结构,即主人公在绝大部分篇幅中除了在空间站通过MOSS了解地球上儿子的安危和在休眠舱里不安分地躺下爬起外,没有其他的动作,直到最后一刻演出一幕黄继光式的壮举,观众才恍然大悟,前头李光洁他们出生入死,付出巨大代价的两个小时都不及刘培强中校的最后一搏的。这种结构可以解释为是对电影叙事惯例的创新,也不免让人联想这是不是对某个演员兼投资人的蓄意突出?

       ■《流浪地球》很有意思的一笔是关于国家、政府、语言等权力话语的设定。本来,对一个发生在遥远未来而且因灾难已不存在国家边界的故事完全可以海阔天空地给予全新的创造,但《流浪地球》很谨慎地虚构出一个”联合政府”作为救灾的权力机构,在它之下,仍有国别族别和多样的语种。显然,这个”联合政府”远不是康南海幻想的大同世界(也不像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它绝非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只是在灾难面前地球人的一个临时性的救灾指挥中心,救灾行动要请示它,也可以不服从它,它让我们想起现实中鸡肋般的UN,想起这类组织的作为和无所作为(近日有新词曰”慢作为”似也适用)刘中校要以空间站撞击木星,”联合政府”先是不准,最后扔下一句话,大意”我的立场巳说明了,你们怎么做可自行决定”,看到此我为中校的抗命喝采也不禁怀疑如此的无政府状态下人类还能救得了自己?于是,中国军人成为拯救地球的中流砥柱,中国救援队成为一片悲观颓丧中唯一的不屈形象。但是,这个世界毕竟不止中国一家,于是,影片以个体代表国家作了颇有意思的选择,有俄人以死相助,有日人相机配合也有爪哇岛人的共同行动,却不见美利坚人的身影,有文章解释说地球的重心是东半球(陸地面积多)在逃离太阳系的行动中因重力的缘故可以缺席西半球的扬基佬。此说有地理地质的知识却无地缘政治的意识,美国人的不到场在我看来应是作者对现实国际政治格局的一种意像式的投射,它似乎在提酲人们大国的连纵博弈将会无远弗届地直至地球的末日。与此配套,当下世界的语言分野也会持续到那一刻,影片里中英俄日语并存,交流却无障碍,仿佛每个人都通晓所有语种,各说各的,都能听懂对方,不需翻译也不靠什么”世界语言”来沟通,英语只是平等的一种而已。不能说作者是在忠实地复原现实中国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但从中国以外人物的设置中还是可以看出编导強烈的选择意识,这种选择同现实保持了一致,也不能不引人发问难不成”修昔底德魔咒”在地球末日来临之际还在起什么作用?

        ■《流》片的大片气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由地震带来的末日景象,无边无际的火山灰及被掩埋的废墟(如上海中心大厦那毫无生气的尖顶)其二是在重音量陪伴下的救援场面。摄影棚的拍摄和电脑的加工配合得天衣无缝,营造出凄凉没落或惊心动魄的图景,说它是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化的一个成就自然可以,但必须承认其中创新的成分很少甚至于无。相比于同类的美国灾难片,在末日场景营造的丰富性和营造的难度上《流》片似还停止在《2012》等的水平,这同影片场景设置的单调有一定关系。在救援的戏上也基本不脫重型机械和金属设备与肉身凡胎间的强烈对比。《流》片也许为中国电影(不一定是科幻片)的大片制作树了个标志,但绝不是标杆。以资金为后盾,以全球范围内的制作人材为后援可以营造出大片大场面的气派,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丰富多采的、有独特视效的场面和影片就是另一回事了。《流》片的节奏始终崩紧,张弛失当,包括音乐(全是煽情性的无源性音乐)几近喧闹,是剧作的疏忽,也是审美趣味的陈旧,都影响了影片整体上的不足。

       ■ 有舆论欢呼《流浪地球》标志了中国电影科幻片时代的到来,这是否意味着接下来会有更多的科幻片问世?依笔者之见,《流浪地球》出现更应该是对中国科幻片的未来作检讨的大好契机,包括目前的中国电影是否具备了拍高水准科幻片的条件都是可以讨论的。这些条件中资金也许已经不是问题了,技术也可以通过广罗人材来实现,症结仍是观念和创作,如更多地体现人类带有共性的价值观,而不是蓄意宣扬狭隘的观念和主义,少些现实的功利心。在创作上多些经得住质疑的科学元素而不是把科学元素当点缀或外衣,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同科学的探索结合。在人物形象(包括AI的拟人形象)塑造上更多些乐观、洒脱甚至幽默,而不是一味地煽情。在视觉形象上出现更多的富于想象力的瑰丽的、开阔浩翰的太空景像。顺便想到,如《北京折叠》那样植根于现实社会矛盾之上的科幻小说能搬上银幕的话才真正是对世界科幻电影的大贡献,自然,可能性微乎。

本文经作者同意授权发表

吕晓明

原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