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该怎么解读经典?且听老者演绎《道德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向青骏风生水起 2019-03-31

该怎么解读经典?且听老者演绎《道德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老子出关图

老子骑青牛过大散关,应尹喜之约留下旷世奇书《道德经》。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它,试图用各种角度解读它。几年前,曾经流传着一个很有意思的解读,该版本以假语村言的方式,通过与一位假定的老者对话,回答了人们对《道德经》的疑问,颇具借鉴价值。且不管观点正确与否,首先这种探讨的精神和和探讨的方式就值得称道。很想知道这位原作者是谁,但经检索,却发现转载太多,无法确定原创者,故未能标明作者。若原创者有知,烦请告知一下,以便补署大名。

现将原文节录下来,向原创者致敬,并与诸君共赏之。文章经增删,很长,但值得品读。

三年前,老者曾一再嘱咐我:时机不到,不可与外人道哉。所以三年来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从没向外人透露。三年已过,今天将那个压在心底的秘密透露出来,与诸君分享。说实话,我对他的话只是震惊,并不真正理解。

那是第一次见面,一开始他就问我:“你既然读过道德经。你能说说道生万物的意思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者连连摇头:“年轻人,尽信书不如不读书。几年后,再回味的时候,你才能知道是啥意思。”

我很纳闷,但看老者很认真的样子,不像开玩笑。于是就再三恳求老人家指点开悟。

可是真没想到老者的话竟那么地石破天惊。

他说道:

“你们断句出了问题。应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老头真是神了,他的这种解读依据是什么?三年来,这句话一直在我心底翻涌,是耶非耶,一直不能确定。

该怎么解读经典?且听老者演绎《道德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道德经》

我想与他交流我的看法,所以,几天以后,我做足了准备,再一次去见他。可是老者一见到我就说:“你先不要理论。我再问你个问题。你知道老子说的“道”,所指者何?”

我说:“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啊,'道可道,非常道’”

老者笑笑说:“上回我就跟你说过你,不要尽信书,要动脑子。人云亦云,那不是智慧。”。

顿了顿,老者继续说:

道的内容,老子说的很清楚,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只是你没读明白。

这又是一个近乎诡异的解读。老子说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他竟然断章取义,如此解读经典,真是不可思议!他接着说道: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作者怕读者们误解他的意思,所以特地声明:在大道面前,我们就像个蒙昧的孩子,迷茫无知。但我们不能因无知而止步,要鼓起勇气敢于探讨才对。而作者也只是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解读“道”的问题上,故事的真实性已经无关紧要,紧要的是文中这位老者的话,确实令人震撼。也许一开始大家会对那位对老者的话不屑一顾,就当是痴人说梦。可是随着接收老者信息的日渐增多,甚至你会爱上这个怪僻又可爱的长者。

现在我们把老者的话与传统的解读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传统版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者断句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该怎么解读经典?且听老者演绎《道德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道德经》

这一次相见,让我有点喜欢上了这位老者,所以第三次我就主动上门,想请老者帮我解惑。我就说:您那种断句法有何依据呢?”

老者很慈祥地看着我,说道:“老子的思想极其深奥,这就给后人割裂分解制造了机会。还原老子思想,此乃天意。这一点,你还得五年会才能明白。”我就问,您说老子的话被分割了,又有何依据呢?

他说:“还用问,他自己说的啊。”这不是痴人说梦吗?看我一脸迷茫的样子,他就背了下面这段: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他说:“老子这段话,是要告诉人们,人类万物的一切变化源于一个[复]字。年轻人,记着,只有反反复复地思考,才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听到一个[复]字,我突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这时我已经有喜欢他到敬佩他了。

这段同样反传统的解读,也同样很令人吃惊。我就知道,原版道德经是这样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更让我吃惊的是,除了上述那段话,他还有一句颠覆我三观的话,那就是【无有不能互生】。诸位看官,您可别先反驳,且听听他的解读再说不迟。

他说: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无就是无,有就是有,一二不能互换,有无岂能互生。你偏说无中生有,又说有中生无,那不是睁眼说瞎话吗?人类的道德之所以沦丧,正是无中生有的误导造成的”。

可是,老子分明说的是“有无相生”啊

这一次,老人家生气了:“这就是个坑,是个弥天大谎,这是对老子的栽赃!”

缓了缓,他说,老子的意思是这样说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呜呼!这又一次打击了我的所学所识,我们的常识一直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可叫人何以是从?

该怎么解读经典?且听老者演绎《道德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道德经》

我第四次求见老者的时候,聊得很投机,他解开了不少困惑。他说,老子也提到过圣人。但是,他心目中的圣人应该是怎么一种形象,他怎么为人处事?

我说“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吧?说实在话,我始终就没弄明白”处无为之事“到底啥意思,到底是叫人为之,还是不为?是叫人做呢,还是不要人做?我想听听他的解释。

他说:“你还是那么执着啊,没放不下经书啊,所以,也没必要解释。这样吧,还是老法子,我先告诉你一句话,你回去自己琢磨。”

这句话就是: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让我陷入迷惑。因为传统的断句是这样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五次相见,是老者自己送上门的,那是我们相识后的第二年的冬天,外边正下着大雪。我独自坐在办公室,正在为新项目筹措资金而发愁。

老者坐定后说:“今儿个路过,顺路找你聊聊。知道你正着急上火。送给你几句话,也许能帮到你。”

这几句话就是: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

听完他的话,我不禁大惊失色:天呢!闻所未闻啊。老者走后,我赶紧翻出道德经,核查原文。原文如下: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到底哪种解释才对啊?想想与老者的几次接触,感觉也许有道理。所以干脆不管他“乎”是通假字,还是虚词,先试着以“呼吸某能量,就能怎么怎么样”的要求,勉强理解“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并坚持去做。于是,下马新项目,回归原轨道。因为这个项目拖累了我们的专项业务,跑偏了。

后来我学会了用心专一,因为人心尽管无穷大,但心里装的事多了,占据的空间乱了,分心走神必生烦乱。我们曾羡慕外国的科学家,认为他们个个都出类拔萃,其实只是他们专心。而这些,老子就发出专心的重要性发出警告。只是没人能懂!呜呼哀哉!

《道德经》

该怎么解读经典?且听老者演绎《道德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老子

我们第七次相见,是一次邂逅。那天,我开车正在大街上行驶,偶然间发现老者,我招呼他上了我的车,他怀里还揣着太上老君像。他说他是专门来请老君像的。还说道德经里一句话,是说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像的化身,都是像在掌控着一切。”这句话就是:

“不治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

这一次我倒没有那么虔诚倾听,因为我感觉没有什么新意,他只是把“象帝之先”的“先”字给拿而已。

他说,这句话,他自己也曾经迷了几十年。

这一次,他倒主动问起我来了。他问我该如何理解“天之道”和“人之道”。

我先背诵那段老子的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然后谈了我的看法。我说:天道就好想张弓箭;射高处仰着,射低处俯着;有余的损失,不足的补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天道永存。若人道有违天道,损其不足而奉有余,那就是自取灭亡。所以人类有生必有死,必然灭绝。谁能够有余而奉天下呢?只有真正修道的人。所以修道者能够长存乃至永存!所以圣人一心做事而不夸,功成业就而不居;他没有私欲,所以足见其其贤德。

老者沉郁不语,良久,老者长叹一声道:“世人愚陋,甚也!还得三年啊。”沉默不一会,老者道:

“不能说你说的都不对,但关键点不对。老子的用意在于告诉人们,天之道者,刚强也,他排斥一切多余的存在,因而会毫不留情的损毁有余。同时他包容一切不足的存在,他会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给一切不足的事物;人之道者,柔弱也,人需要不断的减损自身的不足,把不足转化为有余奉献给大家,而能够创造有余来奉献大家的是那些亲近道并去探索道的人。天与人是道的两方面的力量存在,天在补给不足而人在消耗不足,同时天又在销毁有余,人又在制造有余,天道和人道就是这样各行其道,既制约又协和,以维护共有的道的永恒。人若是一味的尊奉天之道,而舍弃人之道,那就进入了认识上的误区,人如果不断诋毁人之道更是进入了误区的意识。所谓的替天行道,那真是千古之谬误,人类就该奉行人之道,与天行天道一样,各行其道才能真正达到“道天人”三者的合一。”

该怎么解读经典?且听老者演绎《道德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道德经》

还有一次重要的谈话,我已记不清是第几次了,这次谈的是关于美丑善恶的看法,同样极具震撼力。他说:

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

雷人的是,不知何故,老者把第一章里的“众妙之门”移作这段话的首句。老者说,这句话的两个关键字“矣”和“已”要细心领会:“矣”是“了”的意思,是完成时;“已”则是后来,有“隔了一段时间”的意思,“已故”就是明白了之后。概言之,就是说:天下万事万物的奥妙之门是人人都可以知道的。而行为的善与恶,是要等到行为结束后,大家醒悟了才知道的。简单地说,就是在表明“美丑易辨,善恶难识”的道理吧。

老者又问我,尚记老子三宝欤?我说记得: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者说:

“需要纠正一下,“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还说,此三宝中,他最看重的就是第三宝。

后来,老者谈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但是《道德经》流行版却是这样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听惯了老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道风,对于他的雷人之解,我不再感到惊奇。这些话让我想到一句名言;“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论”以及“过犹不及”的道理。“正正”的意思是说,把本已正的东西再一次正过来,那么“正”的就变成“奇”的了,而这正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注脚。

老者殷殷开导:

对于'圣人处无'的理解,可以结合下边这段话来体会,因为这段话自古以来还没发现过有什么争议:“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这句话一般没有误读,所谓“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都是指的是尚未发生,这便是'无’的含义”

该怎么解读经典?且听老者演绎《道德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道德经》长沙帛书本

就在这个故事快要结束的前夕,我又去了一次老者家。此时,我已经称呼老师为师傅了。这一次,他在太上老君神像前端坐着,双目微闭似开,神情庄敬肃穆,似乎有什么大事情要发生。我们对坐了好大一会,师傅才缓缓开口,向我透露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他说老子道德经里有一段话须牢牢记住。然后就把下面这一章念给你听: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我突然注意到,师傅在念这一章时,有的地方明显违背了常规读法,那就是“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他将【无】这个本来读作二声的字念作四声,并与后边狎(厌)中间有个明显的停顿。

念完后,又做了一番解释,这个解释吓得我一身冷汗。他的解释是这样的:

“如果不畏惧于天道的威力,那么天道就会把更大的威慑降临,人间万物被荡平,众生皆归于死寂。只有人不要厌恶天道,天道才不会厌恶人类。所以,圣人明白与天道和睦相处的道理,而不忍见到人类被灭亡的恶果,也知道爱惜人类而不会把人道凌驾于天道的显贵之上。所以人要有所取有所舍。”

从第五次就是老者在我公司见面之后的一些故事,我已经打乱了次序提前透露了一些,这些可能会干扰了你分享这个故事的快乐心情。现在我还回到以前见面的次序上来。请你也把思绪调整回去。

那应该是第六次见面吧?这一次,师傅为我解开“道生一“还是“道,生一一”的困惑。老者认为:

“道生一”的思维,束缚了了人类思想,使人陷入“唯我独尊的王者思维”,是一种独裁式的思维,好像天下就生这么个“一”,误导人们钻进牛角尖,陷入死胡同,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偏执性。而“道,生一一”的思维就不同,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宽容性思维,给人造成一种直觉,即:道生了一个又一个直至无穷个“一”,其中的每一个“一“又是独一无二的,万物中的每一物对应一个一。

他还例举下面这段话作为注释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璐璐如玉,珞珞如石。”

他解释说,这里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各得其一道,即是一天道,一地道。一神道,一王道,一谷道,一物道。按现在的角度讲就是老子的民主的思想。

我不敢说老者这些话都是对的,但是我觉得很有新意,所以分享给诸同道,仅供参考之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