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岁,最好的人生,就是可以做自己

 昵称63097809 2019-03-31

今天是我30岁生日,我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写完并编辑完这篇文章,为2018年画上了句号。

30岁似乎是一个有仪式感的年龄。

看着同龄的朋友们发朋友圈,大部分都在回忆往昔、哀叹青春不再。看来不论如何使劲自称“宝宝”、使劲卖萌,都无法在过了30岁之后,继续骗自己还是“年轻人”了吧。

而对于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性来说,30岁更是一个“要命”的临界点,事实上,很多女性在25岁就开始焦虑青春不再,只能匆匆抓住青春的尾巴,为自己寻找终身伴侣,仿佛踏入婚姻就等于给人生上了保险。

但我不太明白,如果30岁是一个糟糕的节点,那人要如何去面对40岁?50岁?60岁?这分明只是人生的上半场,怎么就被很多人活成了下坡路的起点了呢?

在我看来,30岁是一个很好的年纪。心智比过去成熟了很多,也大体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至于年轻年老什么的,本就不是什么值得在意的事。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白发老人,在我看来依旧可爱迷人;如一潭死水般按部就班的“年轻人”,在我看来早就已经如同活死人。

仔细想来,当一个人渐渐失去冒险精神和好奇心,生活变得不再有因自己而产生的变化时(育儿是典型的把个人对变化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因自身而产生的变化),人也就慢慢老了。

对“老”的恐惧,本质上是对自己不再有进步、生活不再有变化的恐惧。每一年,除了年龄的数字增加之外,并没有什么清晰可见的成长,甚至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一年到头,如数家珍的美好回忆都屈指可数。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确实令人恐惧。

从23岁辞职开始,我就一直鼓吹“遵从内心”、“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追寻自己想要的人生、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

但时至今日,我才渐渐明白,“做自己”的门槛其实很高。踏上社会后,还能保持初心、任性的“做自己”,本就是非常奢侈的事。因为那大体意味着,你不必为了利益而去维持无聊的人际关系、不必为了生存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必为了看起来不孤独而去参加那些貌合神离的聚会……而成年人的生活,通常都与“做自己”完全背道而驰,他们无时无刻不得不把自己束缚在某种“身份”之下,戴着面具和镣铐,扮演好社会赋予你的角色。甚至在社会的洗刷下,慢慢地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好在,随着这些年的不断努力,我越来越可以任性地做自己,没有活成20岁时自己讨厌的模样。也算是给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年龄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8年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分别和写作、阅读、冒险和旅行有关。他们串起来,组成了我这2字头的最后一年。而这一年,最难以忘怀的,无疑是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旅行。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看到了底格里斯河
在叙利亚第一次看到大面积被战争毁灭的城区

写作:《无问西东》影评

陪伴无数人度过那个精神被冲击的夜晚

2018对我来说,开始于《无问西东》。

1月12日去电影院的时候,我没想太多,只是想看看章子怡和张震。

看电影的时候热泪盈眶、感触很深,尤其是“静坐听雨”的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但回来一看豆瓣影评,大失所望。如果当时有一篇像样的影评,有人把电影里的箴言全段写出来,把电影所表达的大学精神的传承写出来,我可能也就不会动笔了。

一时冲动之下,我拿起电脑,骑车冲向复旦大学光华楼,找了间大教室,写完影评初稿,发在了豆瓣。发表后,很多人给我留言,有认同我的,也有某些地方没看明白,希望我解读的,比如张果果的故事用意何在。

于是,当晚我买了一张凌晨角落位置的电影票,一个人坐在那,边看边记笔记,把所有重点都记下来,回家通宵修改文章。

第二天,文章的反响更好。我又去电影院看了第三遍,结合读者的留言,把文章彻底修改了一遍,于是就有了你们后来看到的全网阅读量超过两百万的终稿。

豆瓣上阅读量截止2018.12.25是106万
授权给“灼见”公众号发影评,2天阅读量就突破了50万

因为这篇影评,很多人给我发私信,告诉我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迷茫、挣扎和坚持;好多清华大学的陌生同学向我表示感谢;好多在校生告诉我他们想在课堂上推荐我的影评;甚至有不少人告诉我,他们把我那6000多字的影评全文抄下来,挂在床头,激励自己。

那段时间很美好,每天都有惊喜,有各种各样精神的交流和共勉,也让我前所未有的看到了精神之光、希望之光。而直到一年后的今天,我依旧可以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各种私信,向我表达他们对这部电影和这篇影评的感激。

如此一般的留言,不计其数

面对排山倒海的私信,面对那些真挚的话语,我意识到,一个意外的文章、一次集中的表达,竟然戳中了那么多人的软肋,让他们反思自己的人生、明晰未来的道路。

我也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一个好的电影、一篇好的影评,可以有启蒙的作用。我的文章出现在了各种各样的课堂上,被推荐给那些人生还有无尽可能性的年轻人,指引他们不要停止对生命的探索、对自己的真实。

一想到这里,就觉得自己意外地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以后,不断会有人看这部电影,然后打开豆瓣,看到这篇影评。它将伴随无数人,度过那个精神被冲击的夜晚。

此后的日子,我在豆瓣写了不少热门书评和影评。这些没有任何金钱转换率的事,对我来说却是最重要、最有意义、也是最快乐的事。因为那关乎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


阅读:波伏娃《第二性》

反省自我,明晰未来

一篇爆款影评的余波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每一天,我都能收到几十篇求转载的邮件和约稿的私信。

那个月里,我写了许多稿子,第一次体会到一个纯文字工作者的生存状态:每天醒来,随便吃几口东西,就坐在电脑前开始写稿,直到睡觉。不断的表达,让人感到精疲力尽。索性,这所有的工作,随着过年的到来,终于都结束了。

过年期间,我花了一星期,精读了被称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第二性》。波伏娃清晰的逻辑和论述让我这个哲学爱好者如获至宝。虽然我也对“女性应该怎么活”这个议题有一套自己完整的想法和理论,但《第二性》还是以一种更全面的方式,帮助我梳理了女性一生所遭受的各种“套路”。

波伏娃的核心理论是——女人是被塑造的。这个塑造从不知不觉的小时候就开始,甚至洋娃娃就充当了塑造女童的重要作用。男权社会把女人塑造成了温柔、顺从、忍让的模样。但那并不是我们本来的模样。我们可以热爱登山、可以喜欢思辨、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按照男权社会的蓝本去阉割自我、投其所好。

波伏娃著名的论断是——她认为,女性一直被鼓励去走一条简单的道路,但那其实是陷阱。真正的成长包含在冒险、挫折和奋斗之中。

可是男权社会总会诱惑女性去以年轻为骄傲、以美貌为资本,殊不知,当作为女性的你肯定了“年轻貌美”的价值时,也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价值只会存在在短暂的青春里,随后的漫长人生,都将会是悲哀的走下坡路的过程。说到底,“年轻貌美”的可替代性太强了,根本不足以成为一个人立足的根本。

我们真正应该去弘扬的,是与年龄相匹配的智识、是挫折所带来的成长、是披荆斩棘后收获的人生阅历。

此外,波伏娃关于母爱、家庭主妇、婚姻等的分析都极为冷静甚至冷酷,即使放到现代中国的高等学府研究生课堂上,能接受这些理论的人都很少,因为你会发现,她所抨击的,正是你自己。只有足够冷静、理性的人,才能接受波伏娃那无情的剖析。

1000多页的《第二性》,让我看得酣畅淋漓,并且在豆瓣写了一篇长达2万5000字的书评,详细地整理波伏娃的逻辑和理论。

这本书,让近三年一直致力于研究中东女权问题、思考女人应该怎么活的我,系统地梳理了这些年的思考。毋容置疑,《第二性》对我整个一生都将产生不能忽视的作用,也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一个理性、自由、有强大自我的女人的信念。


冒险:迪拜跳伞

出乎意料的自由落体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长途旅行”的文章。Grand tour(壮游)最初指代的是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域、去未知目的地的长途旅行,它所弘扬的,是挑战未知的冒险精神。

而对我来说,今年的第一次“冒险”,便是迪拜的跳伞。

说这是冒险,倒不是说跳伞有什么危险,而是因为它对我来说是完全的未知和恐惧。在付定金前,我反复犹豫纠结,努力克服自己的胆怯。而直到坐上飞往迪拜的飞机,我都依然忐忑不安。“冒险”未必代表危险,它的意义在于,克服自己内心因为不确定而产生的不安和胆怯,勇敢地跨出第一步。

一跃而下的瞬间

由于我之前有过一次在圣彼得堡的独立跳伞体验,所以相比于对跳伞一无所知的人们,我的恐惧更深,因为我太清楚站在舱门口那一刻时,希望时间永远停止的那份由衷的恐惧了。

因此,我一而再再而三推迟迪拜之行,以各种理由骗自己“先别去了”,因为我无法面对内心的恐惧,甚至一度想要放弃。

可还好,我的冒险精神和好奇心最终还是战胜了胆怯。

当我与教练纵身一跃、从4000米的高空跳下时,失重感只持续了几秒钟,随后,恐惧消失了,我没有感到地面正在飞速靠近我、没有吓得期盼这一切赶紧结束,我竟然第一次体会到了真正的飞翔的感觉。

拍照的工作人员指导着我做各种手势和表情,我们一边自由落体、一边通过表情和手势交流,那种感觉与之前所有的想象都不一样,我这才知道,自由落体原来如此妙不可言。

我必须承认,从迪拜开始,我正式热爱上了跳伞。未来,只要去有这个极限项目并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一定会再跳一次。这就是冒险带来的意外收获。

如果我当时怂一怂、骗一骗自己,就能不被恐惧困扰,但也会永远地失去了这精妙绝伦的体验。

而细细想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每一次的冒险,最终都带给了我无与伦比的体验。无论是2012年一时冲动的辞职、还是那些年独自徒步扎营拍风光的时光、抑或是如今频繁地前往大家眼中“危险”的中东,每一次都是旅行和人生意义上的冒险,但人生所有最精彩的故事,都发生在那些冒险之中;人生所有最宝贵的收获,也都发生在冒险之中。

未来,不论多少岁,当我面对未知又产生恐惧时,我一定会记起站在舱门口面对茫茫海洋和如积木般渺小的城市的那一刻,也会想起跨出那一步后所收获的无与伦比的体验。


旅行:伊拉克和叙利亚

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系的土地

不管旅游网站上的热门目的地是哪里,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我因为拍摄风光,第一次踏进新疆的土地,因为热爱新疆的春夏秋冬而频繁前往,最终对与新疆在文化习俗和宗教上密切相关的中东产生了兴趣。再加上自小对宗教、政治、文化、战争和国际焦点的浓厚兴趣,于是,我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四次造访中东。

整个新疆,最爱盛夏伊犁

随着这几年的深入探索,中东一点也没有让我失望。这片土地有辉煌的古文明——苏美尔、亚述,巴比伦,有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有三教圣城耶路撒冷,也有近年来战火不断的伊拉克和叙利亚。这片土地对我来说,如同探索不尽的宝藏,越深入、越着迷。

而今年的旅程,最令我兴奋的便是,我终于去到了中东之行的最后两站——伊拉克和叙利亚。对我来说,没有这两个国家的中东之行是不完整的,但直到2017年底,局势的扑朔迷离都让我的旅行计划遥遥无期。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2017年年底,在局势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挂失了护照,因为我那有以色列入境记录的护照,无法获得伊拉克和叙利亚的签证。

做出去伊拉克和叙利亚旅行的决定并不容易,特别是今年年初,叙利亚大马士革东郊东古塔还发生了战争。在局势极为不明朗、网上又毫无攻略信息的情况下,要做出决定,无异于拿生命做赌注。再加上签证非常昂贵,让我一度犹豫不绝。

那段时间,我必须频繁做决定:决定办不办签证、决定买不买机票、决定呆多久……每一个决定都事关安全和金钱。频繁的做决定令人心力憔悴,因为没有任何可参考的东西作为指引,唯一可以仰仗的只有自己的判断力。

但与跳伞一样,最终,冒险精神和好奇心又战胜了胆怯和不安。我破天荒地认真规划行程、联系各种合适的沙发主、尽全力安排好自己的行程,并尽量确保安全。

其实即使不去伊拉克和叙利亚,我的中东故事也足以写成一本书,如果当时懒一懒、骗一骗自己,也就不会有此后那么多的纠结、犹豫和旅途中遇到的各种糟心事了,但代价便是,我会和那些珍贵的经历永远地失之交臂。


2018年6月,在迪拜飞往巴格达的飞机上,我特别忐忑,不安的程度远高于过去任何一次旅行。因为我去的是一个毫无攻略信息可言的国度,是一个一直出现在国际新闻头条的国家,甚至在我幼时模糊的印象里,“巴格达”几乎等同于“爆炸”。

我完全不知道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人民、怎样的城市、怎样的国家、怎样的旅程。而且这也是我第一次找男性沙发主,因为伊拉克实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