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联点评(7)--文武

 风舞三湘 2019-03-31
上联:秋雨霏霏花溅泪【盗帅留香】
下联:愁心寂寂梦传情【爱恋】

       上联:秋雨霏霏花溅泪。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范仲淹 《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霏霏在这里的意思是雨雪茂盛,连绵不断,但要引申开去,还有一层“凄冷”的含义。这种“凄冷”虽然看似是自然的一种表象,其实更是心理对环境或遭遇的一种反映。因为自然界中的很多东西是没有感情的(或许有,但与我们人类的情感频率不能共振,所以我们觉察不到),而人有。不过人的感情并不是随时随地就会有所反映,往往都是身边的事物或自然中的东西,触动了人心中的某一点敏感处,产生了共振。艾青 《<诗选>自序》:“诗人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秋天是季节有暑热往寒冷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当然要先慢慢冷下来,这种冷是由风和雨带来的。这样的季节,不仅自然在转换,而人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些影响突出表现在情感上,容易使人无端地生发出凄凉、恓惶、伤悲……尤其是当一个人的时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而反过来,人会把这种感情的反映,再通过文学形式的描述或文艺形式的表达反映在身边的事物上。所以,正常的、毫无情感的秋雨,就被修饰成了“霏霏”,也让下面的“花溅泪”显得更加自然。当然这种修饰是文学创作者所需要的,也是欣赏者所需要的;这种修饰也是为人的感情抒发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籍口。杜甫也有“感时花溅泪”,“花溅泪”是因为感情而生发的,如果没有感情的成分在里面,那就不是泪,那只是平常的雨水。

      下联:愁心寂寂梦传情。
      “比喻之所以要求两种事物‘在一点极其相似,而在整个上极不相似’,就因为前者利于神经过程中的准确‘泛华’,而后者利于神经过程中的准确‘分化’,从而使兴奋点迅速集中,形成深刻的映象”(文艺心理学概论)。愁心,很多时候是最难说,没法说,也说不出的,而无法抒发的情感,也是寂寞的情感,既孤单又有几分寒冷。这种情感用寂寂来形容,最为贴切和传神。“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鬚萧散满霜风”(苏轼)。 现代诗人何其芳 《画梦录·哀歌》:“我为什么看见了一片黑影,感到了一点寒冷呢,因为想起那些寂寂的童时吗?”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寂寂愁心,总是要想办法排遣的,不然时间久了,人的精气神就会减弱,精神也会在一种过度忧伤中坍塌。既然现实无法满足人的希冀,那就只好托梦去传递这一颗愁心,去倾诉这一份相思了……佛洛伊德在《梦的释析》中说:“由替代物出发。利用一系列联想,总可以得到原来的对象……我们或可假定一个梦的元素的联想不仅因为那些元素而定,而且决定于不在意识内的原来的念头。”所以他断言:“梦无论是如何地复杂,大部分都可以解释为愿望的达成。”
      整副对联,因霏霏秋雨而愁心寂寂而花溅泪,然后再通过梦境来完成一份情感的传递。没有悲的字眼,却有悲的情感;用伤秋之语,演绎悲秋之情;用悲秋之情,触发相思之意;虽是对联的格式却写出了诗的意境。有景有情,有人有物;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耐咀嚼,值得一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