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你读过的美术史著作,大都来自这里

 芬苾芳馆 2019-03-31

台湾石头出版社出版以台湾及海外学者美术史研究相关书籍为主,历年来受到大陆出版的不断引进与再版,你所读过的高居翰、石守谦、李铸晋等美术史经典著作,大多来自于这里。

本期为台湾石头出版社历年美术史书籍资讯

01

《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作者:石守谦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石守谦长期关注中国画史的发展,《山鸣谷应》即为其聚焦于“山水画”一门,尝试透过画家与观众互动这一角度,对“山水之史”何以产生变革的根本问题予以反思和解答。以往论者大多较注意山水画中形式风格本身的变化发展或画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虽累积出相当的成果,却也让人逐渐意识到所谓“风格内在规律”已无法充分解释山水画此一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有鉴于此,作者在一面回顾始于十世纪、止于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尊画家的迷思,转而揭示画家如何与其特定的社群观众建立起互动关系。本书不在于提出任何单一的山水画史发展规律,而盼导入一个由观众与画家共享共有、共同形塑的历史舞台空间,供读者一探其中可感的历史脉动。

出版时间:2010年6月

大陆出版: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关于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

02

《书画:管见集》

作者:王耀庭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书画:管见集》共十八篇文章,汇集王耀庭历年的论著精萃,主要收录唐、五代、两宋之书画的研究文章。作者常年任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至处长退休。本书结合学术研究与书画创作的角度,以闲逸古雅又不失趣味的文笔,一图一文,从笔墨、构图、造境与款识钤印,逐步阐述作品的时代风格、创作意义,与仿为背景等种种问题。阅读本书就仿若跟随作者鉴别之眼,了解欣赏作品的法门,并思考古画的收藏与真伪问题。

03

《镜花水月:中国古代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的探讨》

作者:颜娟英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镜花水月:中国古代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的探讨》共收录十二篇文章,发表时间1987年到2008年。除了首篇《唐代铜镜纹饰之内容与风格》侧见唐代盛世的艺术发展外,有八篇以中古时期佛教艺术为研究对象。另有二篇是针对佛教美术考古的研究方法进行检讨与省思,以及一篇拓片整理侧记。90年代的佛教艺术学界以石窟研究为中心,作者运用考古学、图像学的研究取径,以及亲身田野调查,根据佛教美术跨越时、空的特质,以宏观视野进行议题研究。

04

《陶瓷手记: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轨迹》

《陶瓷手记2:亚洲视野下的中国陶瓷文化史》

《陶瓷手记3:陶瓷史的地平与想象》

《中国古代铅釉陶的世界:从战国到唐代》

作者:谢明良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2012年10月;2015年12月;2014年12月

《陶瓷手记》分为四大篇章:“造型篇”分析陶瓷器式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各种流变,并且探讨中国陶瓷与东亚、中东、欧洲等地交流过程中所衍生的不同功能和审美趣味;“纹饰技法篇”探究陶瓷装饰工艺、技法与文化意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考虑工艺与生活实用功能的连结;“台湾出土贸易陶瓷篇”从台湾近几十年发掘出土的陶瓷遗物出发,向外连系亚、欧广袤幅员的沉船遗物和传世收藏品,具体复原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贸易陶瓷的历史;“中国外销瓷与瓷窑考古篇”除了探究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外销瓷的历史、剖析其兴衰缘由,并藉由考证陶瓷文献及史料的真确性。

《陶瓷手记2》是作者全面观照新出考古资料和学界论点、增补改正所集结而成的文集,依“造型纹饰篇”“东西交流篇”“台湾出土陶瓷篇”及“中国瓷窑杂记”四大部分探讨陶瓷文化史诸多面向。

《陶瓷手记3》由“器形和装饰篇”“定窑杂记篇”“台湾出土陶瓷篇“贸易陶瓷篇”及“墓葬明器篇”五大主题所构成,均是作者在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挑选案例,并视个案的性质而采取相应的切入角度,尝试深入浅出地叙说中国陶瓷史的发展情况,兼及该一学科在历史研究当中的可能贡献。

始源于战国时期的中国铅釉陶器,乃是以铅做为釉料的主要溶剂,于摄氏一千度以下的低温中烧制而成。历经汉晋以迄唐代的发展,其多样的造型、斑烂的色彩,在中国陶瓷史上自成一个世界。本书是作者长期关注中国铅釉陶器的总结,条理分明地叙说了铅釉陶器的起源、其在中国中古时期的发展变迁,以及东北亚韩半岛和日本出土标本等课题。作者试图在综合论述中兼顾细节的考证,个别章节则是在观照出土作品的基础之上,想象作坊工匠的立场和制作工序,其切入角度和设想议题既生动有趣。

05

《李后主和他的时代:南唐艺术与历史论文集》

《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

《图画如历史》

作者:陈葆真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出版;2009年4月再版

大陆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7月

《李后主和他的时代》收录了陈葆真自1995至2003年间陆续发表关于南唐的八篇论文,以李后主为中心,扩及他的祖父烈祖和父亲中主,所论包含政治、历史与文化活动,是一部讨论南通与艺术的总集。作者取材多种史书和绘画作品,广泛且深入地探究南唐的各个面向,特别是关于南唐绘画史的发展与影响,具有真知灼见。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大陆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5月

《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为陈葆真集十年之功的力作,内容结合了结构分析、图像比较,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分别为存世的九巻《洛神赋图》断代,并建构它们之间的风格系谱;同时,也通过对这些《洛神赋图》的研究,探讨了故事画中一些普遍性的议题,包括:叙事技法、构图方式、时间与空间的表现,以及图文转译和互动等问题;并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处理,观察汉代以来中国故事画发展的情形。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结合艺术史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人性化的角度和常理心,去观察和剖析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和他对所藏艺术品的态度。作者由图像为切入点,辅以相关的诗文和史料,探讨乾隆皇帝与其父亲、母亲、后妃、子孙等核心家庭成员的互动情形,和他对所藏艺术品的态度。由其中,我们发现身为皇帝的他,也有和常人一般的喜怒哀乐,因此在处理国事和家事时,也难免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挣扎;而他最终极的关注乃在于形塑自己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圣主明君。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图画如历史》收录的六篇文章,在研究方法上多兼采风格分析、史料解读和抽样调查与分析,以解析作品表现特色,并解释其图像意涵。分别是:《对大英本<女史箴图>的图文关系、绘画风格和断代问题的新见》《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十三帝王图>和相关议题的研究》《康熙皇帝的生日礼物和相关问题之探讨》《康熙皇帝<万寿图>与乾隆皇帝<八旬万寿图>的比较研究》《康熙和乾隆二帝的南巡及其对江南名胜和园林的绘制与仿建》《清除江南地区绘画与人文势力的发展》。

06

《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

作者:颜娟英、石守谦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大陆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本论文集为2012年“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转折”国际学术研讨会之成果集结而成。魏晋时期为中国图像文化史中所谓“艺术自觉”诞生的关键阶段。过去由于材料的限制,相关讨论多集中在东晋顾恺之的传世画作或是画论著述研究。在新出土考古材料的辅助下,若能将墓葬图像材料与传世画作、文献相对照,重新审视汉末至魏晋时期绘画发展的过程与变迁,当有助于扩展学界对于这一转折时期的研究。唐宋变革在性质、内容与涵盖的层面都与魏晋变革有本质上的差异,向来为史学界所重视,相形之下,目前仍然缺乏关于唐宋转折的艺术史研究。本论文集即希望能由汉唐之际的佛教相关图像变迁、唐宋之际“绘画”图像呈现方式的革新等方面切入问题,为汉晋与唐宋时期的艺术史研究提出新见。

07

《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

作者:曹星原

出版时间:2011年4月

大陆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4月

《清明上河图》一向被认为是北宋徽宗时表现欢庆盛世的宫廷绘画,曹星原从绘画风格论证,此卷应为徽宗之前的神宗时期的作品,并且推测这类画作可能就是画论中所称但今已失传的“今体画”。作者认为画中描绘了北宋东京的市肆与河市生活,并强调桥下一艘船正要失控的瞬间,一方面展现神宗时对于漕运的建设之功,一方面又表现了因社会改革与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社会动荡之时,上下同舟共济、面对逆境的精神。最后,作者自文献中考察神宗当时的历史背景,将《清明上河图》的成画年代与北宋中期的政治经济联系,提出本作品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08

《雅债:文征明的社交性艺术》

作者:〔英〕柯律格

出版时间:2009年8月

大陆出版: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2年4月

《雅债》以一个崭新的研究取向,拓展了我们对文徵明这位大艺术家的了解。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成果聚焦于文徵明作品的外在形式,柯律格特别关注作品的制作情境,例如时机与场合,尽可能地利用文徵明当时的文献材料(特别是其诗文)与作品,并参照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艺术史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自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的生平与作品,探索文徵明如何在各种活动场域中建构主体与自我。

09

《卷怀天地自有真:汪世清艺苑查疑补正散考》

《艺苑疑年丛谈》(增补版)

作者:汪世清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大陆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1月

《卷怀天地自有真》收录汪世清1970年代末至2004年间发表的美术史文章共62篇,进行艺苑人物、书画作者及作品的个案研究,厘清明清画史上的诸多疑点。论文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古籍诗文的评介,如《程邃的<萧然吟>》《龚贤的<草香堂集>》等;第二类在于考证艺苑人物的生卒、里籍、家世、家学、师承、行迹、交游和思想,如八大山人、石涛等;第三类是书画作品的证考,包括题材内容、创作年代、创作处所、受画对象、立意寄托与流传递藏,如《石涛的余杭看山图》《清初诸家为中翁所作书画册》等。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大陆出版: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6月

《艺苑疑年丛谈》主要是以艺苑疑年丛谈为主,其内容有张翥、朱璟、朱同、徐有贞、姚绶、张弼、林良、李应祯等。该书曾于紫禁城出版社(现故宫出版社)出版,作者其后增补44篇于此书,总共151篇,内容全为元、明、清三代书画家的生卒年考证。

10

《南画北渡:清代书画鉴藏中心研究》

作者:刘金库

出版时间:2007年5月

大陆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中国书画的鉴定历史,有几个重要的关键人物: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梁清标和乾隆皇帝等五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主张,正误并存,特别是乾隆皇帝,他是书画鉴定误区的集大成者。然这正是权力使然,清朝取代明朝,势强力大,使得收藏圈从江浙地区北移到清宫内府。本书即针对明末清初的鉴藏史提出几个重要的历史概念,包含“南方鉴藏中心”“北方鉴藏中心”“南画北渡”等从藏家到伪作,从鉴定到调包等,爬梳资料,交叉考据,为南画北渡的移转过程拨云见日。

11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

作者:白谦慎

出版时间:2005年1月

大陆出版: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6年4月初版;2015年11月再版

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关照。

12

《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

作者:〔美〕李铸晋

出版时间:2003年1月

大陆出版: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8年7月

《鹊华秋色》是李铸晋花费毕生精力的重要论文集,为艺术爱好者不能不看的经典之作。赵孟頫被视为元代初年最伟大的书画家,然而他身为宋室王孙,却出仕元朝,这使他在遭受时人讥讽外,也备受后人非议。作者以如椽之笔,重新梳理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以微观的考察剖析赵孟頫的身世、心境和画作的内涵,也以宏观的视野立论时代背景的困境与无奈,同时为赵孟頫的画艺作继往开来的定位。

13

《日本美术之观察:与中国之比较》

作者:〔日〕户田祯佑

出版时间:2000年3月

东亚美术向来以中国为中心,但由于中国绘画现存作品极少,远不及各时代实际创作的数量,因此中国绘画史的构筑不能仅凭现今留传的中国作品。倘若能以中国周边的美术品为辅证,将更能掌握中国美术发展的全貌。而日本美术是中国周边地域的美术之一,甚至被指为是该范围中的一个地方样式而已,但不可否认日本美术仍然有它固有的个性。在探讨日本美术的个性及独创性时,中国美术是最适当的比较对象,透过此对照也比较可以清楚了解到,中国美术的确架构了整个东亚美术骨干。户田祯佑以绘画史上的中日关系为主,期望透过中日美术的比较,可以更完整地理解日本美术与中国美术,同时也更能够呈现出公平的美术史。

14

《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

《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

《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

《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

作者:〔美〕高居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