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用影评-6

 麦克斯韦喵 2019-03-31

人生七年

BGM:La Valse D’amelie——Yann Tiersen

第一次听说《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似乎是在我初中写摘抄的时候。

准备看的时候是在大一,而真正看完的那一天则是在大三了。

掐指一算,也大概有了七年。

————题记

《人生七年》(英文原名《7 up》)由迈克尔·艾普特执导,Bruce Balden 、Jacqueline Bassett 、Symon Basterfield等出演的一部由ITV出品的纪录片。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以上内容摘自360百科)

时间总是会改变很多事情,升华感情?淡化仇恨?消磨理想?带来机遇?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无法去探寻时间的魔力,只有在它的趋势下,一步一步走向最终的结局。

凭心而论,《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的内容是相当充实完备的,也就是漫长冗杂,截止至“56UP”这一期结束,全部看完需要近半天的时间。其中有多有回忆的片段和单纯的记录,并没有什么戏剧性和故事性,因此感到无聊看不下去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不过笔者还是希望大家可以静下心来,暂时忘却人世间的纷纷扰扰,慢慢地品味一下他人的人生轨迹,也许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启迪。

一、阶级固化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这是一句英国谚语,是英国特色主义的“七岁看老”。

1964年,迈克尔·艾普特先生灵机一动,找到一群来自不同阶级的孩子们,拍摄一部贯穿他们人生的纪录片。来验证自己的看法,即“社会阶级固化是否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轨迹”。

这部影片的确令我产生了这部分的思考。但客观来讲,七年一次的仅仅只有十几分钟的交谈和采访,是很难完整的展现一个人的生活履历,这也是影片的局限之处。

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高阶级的人享受着更好的教育投资和社会资源,低阶级的人享受着相对较少的资源。除了Nick之外,很难说常人家的孩子实现了阶级上升。而这般命运,也许会在他们孩子的身上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成为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二、家庭教育

“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物,但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以后,其实你就挡不住他的成长了,他后面的路你就不用操心了,我们相信阅读是一个最为基础和核心的自我教育的途径。”

每个人的教育环境是不一样的,更好的学校,优秀的同学,正直的风气,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不过教育不单单局限于学校和社会,最为重要的还是家庭的教育。

俗语道“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此话不假。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习惯来自于家庭的影响。条件好的家庭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知识对后代进行教育,条件差的家庭则迫于生活压力降低后代的教育水准。而这些条件不单单局限于经济因素,家庭的教育观念也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勤劳、坚持、勇敢这些品格,往往来自于家庭的引导,而一些罪犯,其堕落过程也往往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不管是小时候与父母组成的家庭,还是长大后自己通过婚姻组成的家庭,真的都太重要了。

这也是最近我看教育学、心理学书籍的原因,希望我将来能追赶上我家族的步伐,为后代提供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即便我是一条单身狗,也是一条有理想的单身狗。

(下面斜体内容是我写文时跑题的内容,只不过写的太多,删了心疼,暂且放到下面,不想看我隐私的同学可以直接略过)

(开始跑题)我偶尔会和朋友们谈一谈自己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不过大部分同龄人对此都嗤之以鼻,认为我迂腐又愚蠢。所以日复一日,我和朋友的讨论终归于日常生活的插嗑打屁。

我生理上年轻一点,但心理上似乎又年长一点。

鄙人认为,个人的成熟与否和年龄并无太大关系,而在于个人的经验、阅历、知识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这些才是决定一个人行为逻辑是否成熟的原因。

相对于我的同学而言,我并不成熟,我只不过是显得更现实一点。

究其根源,除了来自老师同学的影响之外,也就是来自我家庭的教育环境了。

在我小学的时候,我的父母经常出差,也就顺便带着我到全国各地看一看。我不能说这些事情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因为我是连“节操”都没有的无耻之徒。

但是那些瑰丽的朝阳,绵延的山峰,磅礴的云海,都在我小小的内心里刻下烙印,让我在自然面前,体味到人类的渺小;那些庞大的楼阁,炫酷的科技,漫长的历史,都在我大大的眼睛中翻飞舞蹈,让我在人生面前,感叹道人类的伟大。我的视线不再拘束于方寸之间,而是自然地投向整个世界。

聊一点题外话,我的家境勉勉强强,生活压力并不太大。但是我本人抠的飞起,一丝一毫都要精打细算,这也让我的朋友们大为不解。其实不然,这是大家对我的误解,我本人消费也是很冲动的,只不过我很少会去染指奢侈品罢了,它们不是我的能力所能承受的消费范围。我自小到大的大部分消费,大概就是对知识的渴求了。自小到大,我的家人都一直非常鼓励我阅读,导致我阅读买书挥霍无度,时至今日大抵花费了万余元的买书费用;反观现在,纸质书的购买量减少了,对于电子书和网络课程的购买则一直占去我娱乐消费的大半。虽然这大部分的钱其实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交了智商税,但多多少少为我提供了一些知识。成为我生活中的笑料和谈资,勉强算是充盈了我无聊的人生。

在此之外,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我的父母及其重视对我社交礼仪的培养。以至于我在和朋友吃饭时总会下意识地去做一些骚操作,此处暂且不表。良好的社交礼仪,在有重要人物的场合中非常适用,但在朋友聚会中则是画蛇添足。这事实上这种事情虽然有利有弊,但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的,在生活中为我提供了很多便利,这就是我家人的高瞻远瞩了。(跑题结束)

“你没法给孩子任何实质的东西,但良好的教育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三、眼界高度

不同的生活经历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眼界,而这些眼界会驱使着你做出不同的选择,最终导向不同的道路。

眼界也就是见识的高度,不同于成功学中对于“眼界就是境界”的吹捧。我认为所谓“眼界”就是你的见识多少,可以影响你后来的选择。

比如你知道的东西多,或者学习,或者工作,或者购物,就可以利用脑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做成更好的选择。别人不知道你咋做的,便笼统地归为“眼界高”。

不过,见识多了,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思想,来规避自己的错误。或者放宽心态,安静平和地接受生活的取舍,这也是“眼界”的一种。

在纪录片中,土豪三剑客和孤儿院的孩子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同样7岁的孩子,有孩子在读金融时报,有孩子却只求福利院不再挨打。家境差距也好,教育差距也好,最可惜的是他们连见识都更为匮乏,他们的“眼界”无可避免地拘束了他们的人生上限。

古代有两个老农民畅想皇帝的奢华生活,一个说:“我想皇帝肯定天天吃白面膜吃到饱!”另一个说:“不止不止,我想皇帝肯定下地都用的金锄头!”

四、何为幸福

在观看影片之初,我曾经抱着一个大笔记本,逐帧逐句地记录他们的话语,推断他们性格对他们人生走向的影响。

然后我喜闻乐见地半途而废了,一则是我记录的内容有千余字,花费两小时,超过了我的成本限度;二则是Neil的悲剧让我认识到人生很复杂,不是我等小毛孩子所能了解的。因此也就作罢。

不过在《56UP》结束之后,我还是对几位人物产生了比较深的印象。

1、John

John的生活几乎是上流社会的具化表现,但是在最后,他的一番自述却完全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具体说了什么我不在此剧透,希望大家可以自己去观看感悟。

导演本来想拍一个富二代理所当然成功的故事,没想到却意外收获了一个中产子弟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的励志篇章。

然而John在人生后半场也和Nick一般,感到对生活的失望。他坦言,好几个高中同学都成了部长,和他们一比自己实在太失败了。他并没有感觉到多么的幸福。

2、Nick

Nick是我一开始都并未注意到的孩子,出生于农村,上的是乡村小学。我认为他并不会在将来有太多的作为。

我很开心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狠狠地打了我的脸。

他考上了牛津,移民美国,成为一名物理教授,他是我眼里唯一一位跳脱出阶级束缚的人。

但他在《49UP》中,依旧表达了自己的失落。因为他七年的研究课题宣布失败,他的努力付诸东流。他自嘲的说,我至今为止做的最出名的事情就是来拍这部纪录片,除此之外一事无成。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3、Tony

我对Tony最深的印象莫过于他7岁那一年摔了一跤,然后又笑着爬了起来继续奔跑。

他的一生都没有特别高远的理想,他的生活也只是普通小市民的生活。在35岁的时候,他和导演开心地聊起了自己的小成就,说自己这辈子想干的事情还没有哪件干不成,想当骑师真的和Lester Piggot(著名骑手)同台竞技,想当演员还真参演了斯皮尔伯格的影片。

喜悦之时,导演冷冷地说:“但你并未实现,你并不是一个骑师,也不是一个演员。”

Tony愣了一下,微笑着答道:“曾经拥有从好过从未拥有吧。”

他一直不是最优秀的人,但他几乎每次都以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采访;他生活并不富足,但是一家人活的开开心心;在剧集中的大家都在叹息时光荏苒时,唯有他依旧露出了跌倒再爬起的微笑,我开始在内心中佩服他的积极乐观和知足常乐。

乐观的人也许成不了精英,始终开心并能拥有源自内心乐观轻松却是许多精英也做不到的。也许我们都过于在意生活的结果,反而忽视了我们体验的过程。

幸福从不单单是金钱地位所能衡量的,而是在于彼此内心的感受。无奈我年龄还小,并没有什么感悟,也就不在此夸夸其谈了。大家的想法请在评论区自行讨论。

五、我的想法

我很感谢《人生七年》剧组的所有成员,感谢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和奇思妙想,也感谢各位被采访者对于影片的配合以及大方的展示自己的生活和看法,为后来人留下很多故事用来思索。

我们都是第一次活在这个世上,在一次次成长,也在一步步迈向死亡。我对未来有很多的憧憬,但更多的还是迷茫困惑和不知所措。

就算每个人的背景、环境、性格千差万别,生活其实永远有无限种展开的方式,并且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现在所走的每一步路,所得到的结果都不可知。我们的现在,也都是过去一步步的选择所造就的。请大步向前,不必回头,真诚而勇敢地生活下去。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